2004-03-17 00:00 來源:財經時報
與以往成為事件主角的CEO、總經理不同,此次被判刑的水麒林的身份是財務總監。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會計系教授、系主任陳曉博士看來,現行的企業上市制度在某種意義上是在“誘導”財務人員進行“利潤管理”,在這種大背景下,打“擦邊球”成為普遍現象。這就需要會計從業者有自我保護意識;再就是職業精神,不僅要為老板服務,同時也要為所有利益相關者服務。
環境風險:面對監管“誘導”下的利潤管理
《財經時報》:拋開案件本身的是非曲直不說,水麒林被判刑引起了社會對于會計職業風險的關注。在中國,會計從業者是否是一個高風險的職業?
陳曉:會計是一個非常好的職業。市場經濟越發展,對財務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越高。從簡單的記賬和會“看門”,變成企業中積極的管理參與者、管理監督者和業績和價值評估的數據提供者。可以說,他的位置越來越重要。
但我國大的環境決定了財務人員的職業風險非常高。中國是基于準則和制度下的會計體系,以上市為例,在這一環節里,所有的關鍵指標都以會計為基準。比如,上市發行的定價、上市資格等,指標達不到就不能上市,所以,就經常發生監管誘導下的盈余管理,即做假賬。
為了達到上市圈錢的目標,很多上市公司,或多或少都有這種虛增利潤。這已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
在我國的法律還不完善的情況下,要做成事,不打“擦邊球”有時會一事無成,但打了“擦邊球”,弄不好就會有風險。制度有“剛性”,突破了就是違規違法,所以就形成惡性循環。
企業風險:信任比能力更重要
《財經時報》:財務往往是企業管理中最現實、最核心的部分,作為職業經理人的會計,在進入民營企業時,是否必須通過“信任”關?
陳曉:一位民營企業家想向現代企業制度邁進,請進來職業經理人,但又擔心會失控,這實際上反映了一個社會信任度的問題。中國目前是一個低信任度的社會,互相對對方都持有懷疑態度,一旦對方做出一點不太符合利益的事情,也許是好心,但一定會引起猜疑。因此,信任在某些時候比能力更為重要。
作為財務高管,很多決策不是他來做,但他又是各方利益的爭奪者。各種利益相關方要實現自己的目標,都必須來“影響”會計,通過會計來實現。
民營企業由于缺乏健全的現代企業制度,習慣一切老板說了算,使會計師,特別是進入到民營企業的職業財務高管,總是處在一個微妙的位置。
有了職業經理人,就有了委托代理問題。如果企業家與職業經理人之間的信任建立不起來就很難辦,更不要提管理的效率。所以,說到去民營企業,一方面是一個機會,因為其機制更靈活;另一方面,因為“靈活”,所以風險也更大。
財務高管要正確理解職業精神
《財經時報》:那么作為會計從業者,如何進行自我保護,以防范風險?
陳曉 :首先是要將所有操作盡量置于會計制度之下。心不要貪,如果貪,別人會利用其心理。也就是說,在涉及自己利益時,一定要慎重。
其次是不要當第一責任人,重大的財務往來,要讓總經理、董事長簽字。
另外就是必須有記錄。
《財經時報》:當財務高管發現重大問題時應如何處理,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體現職業經理人中的“職業精神”?
陳曉: 發現了大問題,也就出現了對職業精神的兩種理解:一種就是說職業經理人和律師一樣,就是為客戶(老板)服務;另一種就是職業經理人應該為所有利益相關的人服務。不光是為老板服務,還有股東,還有社會。
只是把老板當作上帝,這在現代企業是不對的。高級職業管理人,不僅要對股東負責,還要對債權人負責,對員工負責,對消費者負責,還要對社會整體負責。
具體到職業精神的體現方式,財務高管到了忍無可忍的時候,可以檢舉,但檢舉方式、方法要進步。不能說對某一個股東去檢舉,而是要把這個問題放在董事會上講,如果董事會不理你,可以向監管部門檢舉。
但在大股東沒有同意的情況下,就把財務資料交給二股東并從二股東那領取報酬,這就是水麒林案例中財務總監“不職業”的地方。
【對話達人】事務所美女所長講述2017新版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表中高企與研發費那些表!
活動時間: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動性質:在線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