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委派制是我國政府極力推動的,以期真正實現以信息真實為核心的會計現代化目標。
實行會計人員委派制,是對明確會計人員的監督地位、完善會計人員管理體制的有益嘗試,在強化國有資產監管,規范預算內、外資金管理,建立健全單位內部財務約束機制,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但從目前看,國有企業會計委派制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一是會計派出機構的權威性不夠,會計監督保障力量不足。在政府塑造產權主體的過程中,國有控股企業成為國家的產權代表,體現在會計委派制度中的特點為:國有控股企業的其中某個部門成為會計派出機構,管理下派的會計人員。如國有特大型企業勝利油田在會計的委派上亦采用這種模式,管理局所有下屬單位的總會計師由管理局委派,會計人員由管理局財務資產部委派和管理。下派會計人員的直接上級為產權單位的部門負責人,而國有企業的經營者則直接由產權單位負責人領導。這種派出模式使會計派出機構的權威地位受到質疑,同時內部人管內部人特征明顯,會計監督的力度因此而大打折扣。
二是企業內部法人結構不合理,會計監督支持力量不足。現有國有企業經營者一般都由政府任免,帶有明顯的行政色彩,經營者往往集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于一身,既是董事會決策者,又是經營班子領導人,權力過于集中,使公司董事會、監事會形同虛設,財務監督的支持力量不足。
三是經營者與下派會計人員責權利分配不均,影響會計監督力度。由于利益的驅使,經營者在國有體制“權力大、責任小”的經營環境中,往往會追求自身利益和員工利益的最大化,企業內部從員工到經營者容易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從而將委派的會計人員擺在企業的對立面而將其架空,難以做到財務管理與生產管理相結合。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核心,如果不能深入了解企業的生產情況,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勢必割裂了財務管理和生產管理的關系。
而會計人員在接受委派后,受命對企業的經營活動進行全面的監督,要對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會計資料的真實性負監督責任。在責權利的分配中,責任明顯大于權力和利益,這樣,在缺乏有效評價標準的情況下,失衡的權責分配容易挫傷會計人員的積極性,不利于監督工作的持續開展。
筆者認為,解決國有企業會計委派制存在的問題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外部經營環境治理
1.改革產權制度。產權的明確界定,是會計工作規范運行和會計信息生成的基礎。現行產權制度的最大弊病是只有形式上的所有者,而無事實上的所有者。這種產權真正主體的缺位給國有企業經營者留下了很大的權力空間,無論采取何種監督方式,都會使監督力量顯得單薄。因此,在塑造公有產權主體后,有必要改變競爭性產業的一元化產權結構,變一元化格局為多元化格局,使產權主體真正能行使所有者權力。
2.加強法制建設。建立國有企業經營者經濟責任終身制,對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企業經營者加強法律約束,強化執法力度。
3.培育職業經理人市場,對國有企業經營者上崗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徹底改變國有企業干部行政任命制,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改變干部能上不能下的現狀。
二、內部法人結構治理
1.規范董事會建設。在一元化的國有企業內部,董事會是最高領導機構,但董事長總經理一人兼或經營班子成員多是董事會成員等情況的存在使得企業董事會徒有虛名。因此,必須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規范董事會的建設,引進獨立董事制度,變一言堂為群言堂。
2.加強監事會建設。由于監事會成員的工資、福利等待遇需在服務企業支取等多種原因,監事會在一些企業實際上已演變成一個擺設,并不能按產權單位的要求對企業進行監督,與日常的會計監督也不能互相支持、配合。因此,必須改變監事會人員組成與薪水支取方式,真正發揮監事會的監督作用。
3.明確界定委派人員的權力與責任。從制度上保證下派人員深入企業的各個環節,有機會參與企業的重大決策,從待遇上消除會計人員的后顧之憂,從激勵機制上激發會計人員的積極性,從法律責任上劃分監督人員的責任與經營者的責任,使責權利相匹配。
三、建立外部監督體系,制定會計人員的管理條例
1.外部監督體系是有效的評價手段。獨立、公正的注冊會計師審計是評價國有企業經營者經營業績、會計委派人員監督效果的有效評價尺度,通過外部審計為會計委派效果的評價建立一個公平的環境。
2.應盡快制定《委派會計人員的管理條例》,把委派會計應盡的職責、權限、義務以及同被服務單位的關系用法律形式規定下來,只有這樣才能促進被委派單位尊重委派人員,接受監督,充分調動委派人員在依法履行監督職責前提下盡力幫助企業、事業單位增收節支和提高經濟效益的積極性,保證委派會計公務的公正性、有效性。
四、正確處理好監督和服務的關系
《會計法》規定了會計人員依法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以及參與企業重大財務收支和經營決策等職責任務。因此,委派會計要在加強會計監督的同時,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努力做好核算、預測、決策、控制、分析等方面工作,想企業所想,急企業所急,盡力為企業經營管理服務,為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目標服務。作為財務人員,要提高自身的素質,尤其是要熟悉生產經營情況,熟悉規章制度,在遵紀守法的前提下,搞好服務,確保生產經營的順利進行。監督與服務是對立的但又是可以統一的,應該在服務中體現監督,并通過監督做到更好的服務。
五、密切聯系生產經營實際,充分發揮會計的重要作用
財務工作也是企業內的一項經營活動,與企業的供應、生產、銷售等活動密切相關。財務人員必須要了解生產經營的真實情況,才能真正發揮“服務、反映、引導生產經營”的職能。實行委派制后,要避免與經營單位產生距離,如果財務人員不主動地深入基層、了解經營單位情況,不幫助經營單位排憂解難,雙方各行其是,很容易產生賬外賬、小金庫,其后果不堪設想。為了避免各行其是,預防的措施主要應有:第一,要求財務會計人員定期深入車間、庫房等工作現場,參加經營單位的生產經營等有關會議,盡可能多渠道獲取經濟信息。第二,財務工作必須爭取經營單位領導的支持。財務資產人員要充分了解經營單位經營策略,主動為經營單位獻計獻策,幫助經營單位解決資金、稅務等事關生產經營的重大問題,做好主動服務工作。只有這樣,才能贏得經營單位領導的理解和支持。有了領導的理解和支持,財務工作也就可以順利地開展了,為生產經營服務好了,才有了引導生產經營的能力和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