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1-22 00:00 來源:陳劍夫
新年伊始,已經暫停了近3個月的國有股減持再度風生水起。種種跡象顯示,經過一段時間的緩沖之后,
國有股減持可能再度提上實施日程。但具體方案如何,著實讓投資者捏了把汗——國有股減持 能否“軟著陸”
1月14日,本周一,已經堅持了幾個月的“職業股民”王繼洲先生,不想再堅持了,上午一開市就將全部股票清掉。王對記者說:盡管損兵折將,但還是有一種解脫之感。
就在同一天,滬深股市急挫,輕而易舉地擊穿了去年10月份暫停國有股減持所形成的所謂“政策底”,創下了兩年來的最低點。市場人士分析,此一“政策底”被洞穿之后,大盤短期處于“無底”狀態。
盡管股市的下挫不能單單歸于國有股減持,但誰也不能否認的是,占市場全部股份一半左右份額的國有股,其減持將給市場帶來的沉重壓力。不然就不能理解,為什么10月23日中國證監會“暫停減持”時,滬深股市會以史無前例的瘋狂方式全部漲停。
市場不能承受之“重”?
年關交接之際,有關國有股減持的風聲又“緊”了起來。先是中國證監會公布匯總的七大類減持方案,接著《社保基金管理辦法》出臺,市場人士紛紛猜測,自去年10月23日以來一直處于暫停的國有股減持,有可能恢復實施的進程。與此同時,關于國有股減持原則不變的消息,在一些網站上流傳,引起市場大嘩。中國證監會有關人士不得不出面“辟謠”,稱國有股減持方案仍在征集中,目前并沒有確切的方案,市場傳言不足為信。
但是市場的信心并沒有就此恢復。市場有如驚弓之鳥,見弓便落。今年一開市,僅8個交易日,滬深兩市便急挫10%以上,A股流通市值損失超過1200億元,而去年全年A股市值損失才3100億元。在這種情況下,國有股減持新方案自然“難產”。市場已經受不起再一次“試錯”。
據深圳華鼎市場調查公司在全國組織的一次隨機問卷調查,參與調查的1071名證券投資者中,有45.66%的投資者將國有股減持列為2002年最擔心的問題,幾乎占受訪者的一半。
這也難怪,截至2001年12月,上市公司國家股與法人股占全部股本的比例,深市與滬市分別達61.86%和63.88%,占據了證券市場的主要份額,是流通股的兩倍。份額如此之大,其減持或上市流通自然牽一發而動全身。
由“減持”到“流通”,峰回路轉?
在日前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組織的“國有股減持方案專家評議會”上,主持會議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清泰強調了非流通股進入流通的問題。他認為:“國有股減持與非流通股進入流通并非一碼事,解決上市公司非流通股的流通性問題,使新上市公司的股份不再繼續沿襲部分流通與部分不流通并存的慣性,這是我國證券市場當前的重要任務,也是證券市場長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要保障。”
對此,有專家分析說,這標志著國有股減持的思路出現重大戰略轉折,意味著監管部門把國有股減持這個特殊問題納入到整個非流通股可流通的普遍性問題上來。解決了非流通股可流通的大問題,則國有股減持自然迎刃而解,其后的法人股流通也將有法可依。
俗話說,“解鈴還需系鈴人”,國有股減持之所以成為問題,正是由于當初設定國有股法人股的不能流通而來。因此,由“流通”來通盤考慮國有股減持,無疑在方向和策略上是一個很好的思路。但是仍然回避不了的問題是:其一,國有股減持和流通只是一張紙的兩面,即如何進入流通的方式問題,是先減持后流通,還是先流通后減持,對市場并無太大差別;其二,社保基金嗷嗷待哺,所謂“流通不等于減持”
之說,仍不能回避減持問題,市場最關注的以何種價格減持的問題,并未解決。
“多贏”還是“軟著陸”?
關于國有股減持,從國有股權的持有部門、監管部門到市場參與機構、普通投資者,提到最多的詞可能是“多贏”。多贏作為一種目標,應當是積極爭取的;但是,從目前由證監會公布的七大類方案來講,還不能說哪一種方案真正實現了“多贏”。以后會有嗎?即使有,社保基金等得及嗎?
因此,籠統地提多贏,不僅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反而會給市場帶來不恰當的預期。正如有關人士提到的,這種預期很容易將任何超過此范圍的減持方案,均視為利空,可能會給市場帶來更大的震蕩。
刪繁就簡地看,國有股減持實際上是一場國有股權的持有者與其他投資者就國有股買賣的博弈過程。質量問題先擱置不論,賣者希望賣個好價錢,而買者自然希望價格越低越好,同時,還希望對已經高價購買者進行補償。不能說誰對誰錯,如果雙方能達成交易,必然是一個討價還價、讓步和妥協的過程。
從持有者一方講,不應該作為賣主而又利用自己政府管理部門的身份,預設價格和規模,進行“強賣”,就如同前一次被暫停的方案一樣,而必須和投資者協商;而從投資者一方講,需要有所心理準備,不應寄予不切實際的希望。因為,國有股減持本質上就是流通盤子的擴大。如果新入市資金不能全部承接這一增量,現有流通市值和資金必然要進行重新分攤,這就意味著整個流通股價的下跌。從這種意義來說,無論國有股減持采用何種方式,都將會對現有股價帶來壓力,只不過是不同的選擇所帶來的壓力大小不同而已。因此,將這種雙方博弈的結果叫“多贏”,還不如叫“平穩著陸”。
最近,有關人士提到:先解決增量的全流通問題,不再增加新的“歷史遺留問題”,而將已有“歷史遺留問題”先擱置起來,留待將來市場差距縮小、經受得起時再“平滑過渡”,應不失為“軟著陸”之一策。
【對話達人】事務所美女所長講述2017新版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表中高企與研發費那些表!
活動時間: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動性質:在線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