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剛成立兩年多時間的外商投資企業,按照成立初期章程中規定的分段投資、分期投產的經營思路,中外雙方準備于近期投入資金進行二期工程建設。由于一期工程公共設施投資已經完成,因此二期工程只要投入少量的資金、設備就能產出大量的效益,且按照協議規定,他們還將投入三期、四期工程。為此,公司老總喜上眉梢。
在為他高興之余,筆者問道:“二期工程投產后,你們的經營利潤將大幅上揚,你公司前兩年免稅期已經到期,從今年開始,你們將進入所得稅的減半征收期,三年后進入正常征收期,按照你們公司的發展勢頭,后幾年的稅收負擔將日益增加,僅所得稅一項就會增加不少,你有沒有考慮對二期工程作配套的納稅籌劃?”該公司老總聽了這些話后,覺得非常重要,鄭重地問:“你有什么辦法解決這一矛盾?二期工程的投資還有什么稅收文章可以做?”
類似上述情形的外商投資企業各地不在少數,在兩年的免稅期中,他們并未感覺到稅收負擔的壓力,但一旦進入減半征收或正常征收期,就明顯地感覺到稅收成本對企業發展帶來的巨大壓力。但高額投資回報是所有商家的最大追求,眼看著中國市場巨大的投資利潤,又有哪個商家不愿意追加投資呢?但追加投資過程中細小的差別,將導致巨大的稅負差異,這又有多少商家明白呢?
就拿上述外商投資企業為例,由于該企業已經享受了所得稅兩年減免的稅收優惠政策,如果企業按照一個公司一套賬的慣例,把一、二期工程的生產經營收入及費用支出合并記賬,隨著后三年減半征收期的來臨及稅收優惠政策期的結束,使公司的實際稅負大大增加,到工程的第三、第四期,可能由于規模的不斷擴大,稅收成本、管理成本、工資成本等各種成本、費用的不斷擴張,造成騎虎難下的尷尬局面。反之。如果該企業用足用活稅收優惠政策,在二期工程投入之初,把一期建成投產、經營部分和二期建成投產、經營部分的投資、費用以及生產經營收入、所得,按照合理的、稅務機關批準的辦法加以劃分,分別設立賬冊進行核算,依照稅法規定,可以分別計算減免稅期限。這意味著由于二期投入而生產的利潤可以重新享受所得稅優惠政策,從而把一大塊應稅利潤轉化為免稅利潤,使稅收優惠政策享受的年限和額度大幅增加,如果合理控制投資進程,可以在邊生產、邊投資的過程中得到大量的投資回報。
筆者進一步提醒企業的經營者,在上述案例的籌劃過程中,我們始終處于這樣一個大前提之下:分段投資的額度在企業成立初期的章程合同中已明確列入。假使企業在成立初期章程合同規定的投資總額中不包含后續投資的額度,以后若再追加投資,則不屬于政策的享受范疇。因此,筆者認為:專業性的納稅籌劃也可以說是用最有利的合理合法的方法對生產經營的預先安排,誰安排得早,誰就能盡早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投資的稅收籌劃是一項系統工程,它牽涉到企業自身情況的分析、各地區優惠政策的分析、投資形式、注冊地點、財務核算形式的確定、稅收負擔的測算、納稅方案的擬定和最佳方案的選擇等等,涉及政策面廣、實務性強、個性特出,企業獲益也比較顯著。由于投資籌劃的系統性和復雜性,因此無法用一個案例來概括投資籌劃的整個過程,但也可以從下述不同投資形式的選擇比較案例中窺探到投資籌劃的端倪:
案例:某內資企業準備與某外國企業聯合投資設立中外合資企業,投資總額為6000萬元,注冊資本為3000萬元,中方1200萬元,占40%,外方 1800萬元,占60%.中方準備以自己使用過的機器設備1200萬元和房屋建筑物1200萬元投入,投入方式有兩種:
一、以機器設備作價1200萬元作為注冊資本投入,房屋、建筑物作價 1200萬元作為其他投入。
二、以房屋、建筑物作價1200萬元作為注冊資本投入,機器設備作價 1200萬元作為其他投入。
上述兩種方案看似字面上的交換,但事實上蘊含著豐富的稅收內涵,最終結果也大相徑庭。
方案一,按照稅法規定,企業以設備作為注冊資本投入,參與合資企業利潤分配,同時承擔投資風險,不征收增值稅和相關稅金及附加。但把房屋、建筑物直接作價給另一企業,作為新企業的負債,不共享利潤、共擔風險,應視同房產轉讓,需要繳納營業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及契稅,具體數據為:營業稅60萬元,城建稅、教育費附加6.6萬元,契稅36萬元(由受讓方繳納)。
方案二,房屋、建筑物作為注冊資本投資入股,參與利潤分配,承擔投資風險,按國家稅收政策規定,可以不征收營業稅、城建稅及教育費附加,但需要繳納契稅(由受讓方繳納)。同時,稅法又規定,企業出售自己使用過的固定資產,其售價不超過原值的,不征收增值稅。
方案二中,企業把自己使用過的機器設備直接作價給另一企業,視同轉讓固定資產,且其售價一般達不到設備原價,因此,按政策規定可以不征收增值稅。其最終的稅收負擔:契稅=1200×3%=36(萬元)(由受讓方繳納)。
從上述兩個方案的對比中可以看到,中方企業在投資過程中,雖然只改變了幾個字,但由于改變了出資方式,最終使稅收負擔相差66.6萬元。這只是投資籌劃鏈條中的小小一環,對企業來說,投資是一項有計劃、有目的的行動,納稅又是投資過程中必盡的義務,企業越早把投資與納稅結合起來規劃,就越容易綜合考慮稅收負擔,達到創造最佳經濟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