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董事長潘剛忍不住發威了,其炮口直指外資企業在稅收上享受的“超國民待遇”。潘剛表示,正是由于內資企業承受比外資企業高得多的稅負,造成“行業老大”伊利的利潤低于競爭對手。 |
36歲的潘剛執掌著中國最大的乳業集團伊利。從質檢員到“中國液態奶第一人”,一路走來,臨危受命于“高管風波”之際的潘剛表現出了超越自己年齡的冷靜。劈波斬浪之后,“潘剛時代”的乳業航母伊利將駛向何方?
潘剛1970年出生于內蒙古,1992年7月大學畢業后即進入伊利集團。
1999年,組建中國乳品企業第一個液態奶事業部———伊利集團液態奶事業部,出任總經理,有“中國液態奶第一人”之稱。
2002年,在伊利工作10年之后,質檢員出身的潘剛坐在了伊利總裁的位置上,成為中國大型企業最年輕的“少帥”之一。
2005年6月,在伊利“高管風波”中臨危受命,出任伊利董事長兼總裁,全盤掌舵中國最大的乳業航母。
2006年是潘剛的本命年。坐在早報記者面前,這位中國最大的乳企“掌舵人”一次又一次以略帶戲謔意味的口吻感慨,自己被對手的跟隨戰略弄得“身心疲憊”。
這一次,在世界乳業大會上,伊利的最大競爭對手都高調布展,惟獨“疲憊”的伊利缺席展會。
潘剛笑稱,自己承受著比競爭對手高得多的稅收,讓他沒辦法動不動就拿出上億元策劃營銷活動。
“年輕是伊利的特點。”在年輕的潘剛看來,這是自己的本錢,“我們的員工平均年齡是26歲,管理層的平均年齡也只有35歲。我也很敢用年輕人,我手下有五大事業部,總經理全是20世紀70年代出生的,還有幾個工廠的廠長都是80年代的。”
不太看重利潤數字
東方早報:很奇怪,伊利為什么沒出現在展會上?
潘剛:世界乳業大會是一場行業內的盛會,主要不是面對消費者。在這個行業內,大家對伊利都很熟悉,就連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都知道伊利是中國乳業老大。事實上,伊利也是這次展會主要的贊助商之一,只不過伊利比較低調罷了。
東方早報:2006年中報顯示,伊利上半年主營業務收入79億元,同比增長40.17%;蒙牛為75億元,增長58.7%。蒙牛不但在銷售規模上直逼伊利,在增長速度上甚至更勝一籌,今年伊利還能繼續堅守老大地位嗎?
潘剛:這個問題很好,今年我們營業收入第一沒有問題,明年也不會有問題。但我們并不太看重這些收入、利潤方面的數字。什么是老大?一直以來,我們認為所謂老大,是能夠穩健成長并帶領整個行業朝正確方向前進的企業;所謂老大,是能為社會承擔責任并為國家創造財富的企業。
競爭對手繳稅比我少
東方早報:伊利和蒙牛之爭,大家都認為有兩個冠軍:伊利規模第一,蒙牛利潤第一。聽說,伊利、蒙牛2005年實際所得稅率分別為31%和10%,蒙牛比你們要少交很多稅,例如,你去年納稅近9億元,今年上半年納稅5億多元,據說是蒙牛的三倍左右,你怎么看這個問題?
潘剛:2005年伊利主營業務收入121.75億元,全年納稅近9億元;2006年上半年,伊利集團納稅5億多元,而第二名不到2億元。我如果不是多繳稅3億多元,而是把這些錢拿去頻繁做活動,銷售收入提升十幾億不是很難的事情。
東方早報:沒有外資參與的伊利稅負最高,現在您是否特別盼望趕緊實現內、外資企業的兩稅合一?這樣大家的稅率就相同了,伊利的優勢會更明顯?
潘剛:積極納稅是每個企業最基本的義務。我們會一如既往地積極納稅。
遲早是“上海老大”
東方早報:在上海,伊利與光明的有一定的差距,伊利想做上海老大嗎?
潘剛:我們的冰淇淋在上海銷量已是第一,其他業務在上海的成長速度也是最快的,應該說,成為上海老大只是時間問題。但我們更看重企業是否良性發展,是否在發展過程中培養了自己的核心能力。
一直以來,上海都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市場。上海人的思維方式、消費需求和消費習慣都非常有個性,前衛且多樣化。但是一旦你進入他的心里,上海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就會非常高。所以,進入、開拓、占領上海市場,對于企業來說,每一步都有新挑戰,但是接受這樣的挑戰讓人興奮。
目前,我們以高品質的產品,在上海市場取得了初步的成功。我們會因上海消費者的需求而“變”,推出更加適合上海消費者消費心理和消費口味的產品。與消費者一起追求更健康更時尚,這是伊利在上海做市場所秉承的理念。
二三線市場烽煙四起
東方早報:伊利一直在開拓市場空白點,今年在二、三線市場的發展如何?
潘剛:為了做深做透中國市場,伊利集團已經在全國十多個銷售大區都設立了現代化乳業生產基地,伊利集團“織網計劃”的核心內容是實現生產、銷售、市場一體化運作,對每個市場進行精耕細作。也就是說,伊利集團現在完全有能力根據各地區消費者的需求,靈活調整供給:一線大城市的消費者在滿足日常消費需求后,追求生活品質的提高,可能會需要一些高附加值的產品;二、三線市場的消費者隨著觀念的改變,逐漸形成消費乳制品的習慣,伊利集團就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最新鮮、最健康,同時也是普通消費者喝得起的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
在二、三線市場,伊利集團穩扎穩打、逐步推進,取得的業績已經超出我們的預期,但是我們還會更加努力,因為還有更大的潛力可以挖掘。大家可以期待伊利2006年第三季度財報,相信會令大家很振奮。
東方早報:你認為乳業巨頭下一階段的爭奪熱點在哪里?
潘剛:中國乳業發展資源的稀缺性是乳業競爭的根本原因。所以下一階段,圍繞著奶源和消費市場的競爭不會停歇。尤其是隨著伊利對二、三線市場的開拓,光明、蒙牛等企業也相繼跟進,所以,幾大品牌在二、三線市場的競爭是不可避免的。
目前,全國有幾千家乳品企業,這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是非常不正常的。從大的發展趨勢上來看,全國性品牌的進一步壯大、區域性品牌的逐步萎縮是符合發展規律的。
中國乳業的發展,是一場沒有終點的賽跑,伊利現在領先,但是我們不會驕傲。伊利要和劉翔一樣,沖到最后,笑到最后,這才是最重要的。
潘剛急呼“兩稅合一”
這一次,伊利董事長潘剛也忍不住發威了,其炮口直指外資企業在稅收上享受的“超國民待遇”。潘剛表示,正是由于內資企業承受比外資企業高得多的稅負,造成“行業老大”伊利的利潤低于競爭對手。
伊利對內、外資稅收不統一有著切膚之痛。采訪中,潘剛不止一次表示,伊利是行業內公認的納稅大戶,每年繳納的稅收比競爭對手高出好幾倍。
公開資料顯示,上半年,伊利繼續領跑中國乳業,其主營收入為79.33億元,蒙牛為75.5億元,光明乳業為34.76億元。但在凈利潤方面,蒙牛跑在了伊利前面———上半年,伊利、蒙牛、光明的凈利潤分別2.02億元、3.43億元和0.91億元。
在潘剛看來,之所以造成如此局面,原因在于,競爭對手的外資身份讓其可以享受比伊利低很多的稅率水平。“2006年上半年,伊利集團納稅5億多元,而第二名不到2億元。”
從年報中可以看到,伊利、光明、蒙牛2005年實際所得稅率為31%、27%和10%.而蒙牛享受低稅收的背景是它2002年9月為在香港上市,由一家民營企業改制為合資企業,從而擁有了稅收減免、優惠等方面的特殊政策。
自1994年起,中國一直實行“全球罕見”的內外兩套企業所得稅制,延續至今。眼下,無論是在所得稅稅前扣除項目方面、所得稅優惠政策方面還是地方稅方面,外資企業比內資企業都有很大的優惠,擁有“超國民待遇”。
近年來,“兩稅合一”的呼聲正日漸高漲。作為對這一呼聲的回應,目前國家有關部門已決定逐步實施“兩稅合一”。根據國家稅務總局的意見,2008年以后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率有望統一,稅率大概在24%或者25%.
對此,潘剛表示:“我們一方面呼吁有關機構、媒體在評價企業時,應把納稅額、對社會貢獻看做重要的指標,企業的發展不能唯自身利潤是圖。另一方面,我認為積極納稅是企業起碼的商業道德,希望更多乳品同行不要僅僅考慮企業自身利潤,加入到積極納稅這個行列,努力為國家和社會創造更大的財富,實現企業發展與對社會貢獻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