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14 09:19 來源:丁園芳
【摘 要】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這場全球金融危機,深刻地影響、改變著全球已有經濟格局。也在不同的方面影響了中國的政治經濟的發展,給中國的政治經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中國必須采取有效地措施來促使國家安全的度過危機并且保證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各個領域能夠安全平穩的發展。
【關鍵詞】金融危機 經濟危機 政治危機
一、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不僅快速吞噬了諸多歐美金融巨擘,冰島、韓國、巴基斯坦等國帶來國際收支危機,令英國成為率先陷入衰退的發達經濟體,外匯儲備充足的中國也不能幸免,大量出口企業受到沖擊,資產巨額縮水、企業紛紛倒閉、富豪破產敗落,是這輪危機中最悲情的一幕,連百年老店通用汽車也轟然倒地。經濟增長面臨大幅放緩的考驗。
在目前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加劇,全球經濟增長明顯放慢,國際經濟環境中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的情況下,中國如何危中尋機,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金融危機對中國的經濟的影響
1.金融危機對中國產生的經濟危機
對于金融危機后的經濟危機,經濟學家中最樂觀的估計是金融市場在3個月內穩定下來,但經濟與資本市場的恢復仍為時漫長,失業率會大幅攀升。拉動美國經濟復蘇的動力,可能是硅谷在新能源與環保技術方面的創新。目前更令人擔憂的是周邊新興市場國家接連陷入國際收支危機,這會對中國經濟帶來更直接的影響。從宏觀層面看,盡管發達國家難免經濟衰退,但現有的全球金融秩序短期內難以改變,美元地位可能削弱,不過目前仍無可替代,人民幣在地區貿易結算中的地位可能上升,中國有潛力成為未來的金融大國。
2.中國應對經濟危機的措施
世界金融危機期間以及之后,中國面臨的挑戰實際主要不是在金融層面上,而是在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上。
雖然出口壓力對中國的經濟增長格局構成負面影響,但大宗商品價格的下降有助解除通脹威脅,中國的主權基金也有機會戰略性地投資境外,在維護世界金融穩定方面發揮作用。經濟學家們提出,在國內政策上,政府應當利用減稅、退稅以及其他財政手段刺激本國的消費增長,帶動經濟復蘇放松財政政策,通過減稅、投資基建等手段刺激消費增長,帶動經濟復蘇。在國際政策上,中國應當利用外匯儲備投資境外,同時積極幫助資源國家和長遠的盟國解除短期金融危機,為它們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在國內政策上。
金融危機對中國的負面影響表現在出口受拖累較大,中國的經濟增長因此會放緩;從資金層面看,危機也使中國大量外匯儲備的安全性受到威脅。從正面看,危機所暴露出的西方金融體系的問題,使得中國有機會進行學習、修正,避免受到類似的沖擊,同時,中國也可以適當修正政策,利用龐大的資金規模在全球市場占據更優勢的地位,在維護世界金融穩定方面發揮作用。
目前的形勢下,中國必須要實現經濟的內循環,提升國內消費,主要的舉措一是減稅,二是提高利率,減少存貸差。隨著壽命的延長、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居民今后的經濟負擔越來越高。因此應當一方面提高利率,一方面發行與通脹掛鉤的債券,使老百姓能夠放心儲蓄、放心消費。
三、金融危機對中國政治的影響
在政治格局上,中國的影響力明顯會加強,世界將由單極化向多元化演變。全球化會被重新討論,一些跨國貿易制度會有所調整,對跨國公司、跨國業務的監管將更趨嚴格。短期內的去全球化趨勢,有可能傷害中國的利益。
1.金融危機對中國產生的政治危機
所謂政治風險,一般指因政治因素的不確定性而對經營環境中的企業造成的影響。這種不確定性可能是正面影響,也可能是負面影響,人們在談及政治風險時通常限定為后者。由于政治風險難以識別,影響力大,政府對經濟活動的任何干預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企業的價值,所以是所有風險中最具威脅性的。隨著冷戰過后,國際政局的動蕩和變化,政治風險的表現形式有了新的發展。當今,從對外投資角度看,政治風險有如下這些常見形式:
(1)因東道國政策變更而給外國投資企業造成的不利影響。這種變更可能是東道國政權的更迭、社會經濟形勢出現了新情況而打破了政策的連續性,一般并不有意針對投資企業。
(2) 歧視性干預風險。即因東道國非正常地使用本國政策、法律而給外國投資企業造成的不利影響。這類政治風險出現的頻率也很高。
(3) 恐怖襲擊風險。即因恐怖分子在東道國的活動而給外國投資企業造成的不利影響,是非傳的統安全威脅。恐怖活動不僅破壞和平的企業生存環境,而且直接危險到我國對外投資企業人員和機構安全,雖然出現的幾率不如前兩種政治風險,但一旦發生,危害極大。
(4) 國有化風險。即因東道國采取強制回購、征用甚至沒收等手段使外國投資企業資產本國化而給外國投資企業造成的不利影響。在資源日益緊張、要素價格攀升的當今,國有化又以間接、漸進式的新形態而呈回歸之勢。這幾年,我國在委內瑞拉、秘魯、厄瓜多爾、巴西、古巴等拉美國家進行能源項目投資時,遭遇這類“溫和”國有化風險的情況非常多。
(5) 戰爭動亂風險。即因東道國境內發生戰爭與動亂而給外國投資企業造成的不利影響。當今世界整體是和平穩定的,但局部地區的國家關系惡化、政權爭奪、民族糾紛、宗教矛盾等因素引發戰爭與動亂也是此起彼伏。這對跨國投資的中國企業是很大的潛在危險。
2.中國政府應對政治風險的措施
現實中形成政治風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國際宏觀環境因素,也有東道國國情的影響,還有我國政府和“走出去”企業自身的不足之處。基于國際、東道國因素的不可控性,中國從自身作出調整,是解決風險問題的基本思路。
面對政治危機,中國政府應該做的政治措施可以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在政府投資方面,上一波亞洲金融危機中,中國政府建設了大量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為之后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一輪金融海嘯中,政府可以考慮加大對城際鐵路建設的投入,由此不僅可以拉動消費,對節能、環保、緩解交通壓力也大有裨益。
(2)政府需要果斷地實施一系列刺激性的財政、貨幣政策,比如降息、降準備金、大范圍減稅以及擴大基礎建設投資等等。
(3)政府最好盡快解凍目前冷清的房地產市場,使得銷售量能夠回到正常的水平。
(4)盡快把經濟增長從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轉向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業。在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下,我國GDP增長速度放緩,失業率上升。如何在GDP增長速度下降的逆境中保障我們的就業?這就更提醒我們迫切需要改變長期依賴投資和外部市場,產業過分集中在制造業的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進一步依靠高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服務業創造就業機會,就有可能在較緩的GDP增長速度下實現充分就業,保持社會穩定。
(5)從大量的資源型投入、粗放型發展向依靠科技創新提高資源利用率、提高生產效率的集約型發展模式轉變。節能減排,降低各種材料的消耗,包括土地、水電的消耗,包括能源的消耗等等。發展循環經濟和建設節約型社會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大舉措。
(6)政府應抓緊完善我國政府采購的法律法規、促進競爭、加強監管,加快扶持中小企業步伐,擴大自主創新產品采購,明確我國國貨認定標準,切實對國貨采購予以適當合理合法的保護。
四、總結
金融危機對中國先是危、后是機,長遠講對中國是好事。面對金融危機,中國一方面要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合作,完善國際監管體系,建立評級機構行為準則,加大全球資本流動監測力度,從而來推動國際金融組織改革。另一方面也要在外需持續減弱的情況下把擴大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依靠政府大力發展高附加值與勞動密集型服務業,同時下大力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在優化結構的基礎上保持合理的投資規模,為中國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創造環境。
規模空前的金融風暴是對世界各國經濟治理能力的考驗,是對世界各國加強國際合作的誠意與決心的考驗。中國只有從各個方面加強管理, 把自己當前應對危機的事情辦好,并采取靈活審慎的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經濟政策,擴大內求,增加對外國的投資,保持經濟、金融和資本市場的穩定,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就一定能順利安穩的度過經濟危機并同時推進社會的安全平穩的前進!
參考文獻:
[1]龔建文.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現狀、問題和對策.江西:江西社會科學,1999,(12):20-21.
[2] 陳雨露.國際金融[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89- 91.
[3]胡錦濤.努力實現“十一五”時期發展目標,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R].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4]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R].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文件匯編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17- 18.
[5]靳衛萍,尹曉菲.滯脹威脅下的我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J] .經濟縱橫.
【對話達人】事務所美女所長講述2017新版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表中高企與研發費那些表!
活動時間: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動性質:在線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