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28 00:00 來源:財會信報·汪平
理財目標是企業財務理論與實踐研究的起點。理財目標即財務管理目標,是企業優化理財行為結果的理論化描述,是企業未來發展的藍圖。同時,理財目標也是對企業理財行為的理性化牽引,有助于財務決策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當前,理論界對于財務管理目標眾說紛紜,大體包括利潤最大化、銷售額最大化、現金流量最大化、企業規模最大化、市場份額最大化、股東財富(股票價格)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等等。企業究竟應當選擇哪一個作為自己的理財目標,哪一個才是合理的理財目標呢?
一、我國企業的理財目標
我國企業普遍具有利潤追求偏好,將利潤視為企業經營的根本目標,甚至是唯一目標。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講核算、講利潤逐漸成為人們經營企業的法寶,因此利潤表也成為我國企業界人士最為關注的一張財務報表。
然而,人們在追求利潤的同時,往往忽略了它所帶來的負向作用,即容易導致短期行為、容易導致數據失真等等。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承包制”已經證明,追求利潤勢必會嚴重傷害企業長遠的可持續發展。
以利潤最大化為理財目標會導致理財行為的非理性化,這是因為:
。1)利潤是一個單向會計數據,所指單純,與投資決策、融資決策等財務決策之間沒有直接的相關性;
(2)利潤是一個單期會計數據,沒有考慮時間價值因素,很難容納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因素;
(3)利潤最大化是一個主觀性極強的指標,利潤額的確定受會計政策選擇的影響比較大,而且利潤額概念無法將風險概念包含在內,從而無法對在不同風險狀況下所取得的利潤進行簡單的大小比較。
二、美國企業的理財目標
在美國,有要求公司管理當局追求股東財富最大化的傳統。如果這一目標沒有實現,那么管理層將會面臨來自董事會和股東的巨大壓力,甚至面臨被惡意收購的危險。強調并保護投資者利益也是美國文化的主要特色,股東財富的持續增加意味著整個社會富裕程度的不斷加強。
增加股東財富的途徑不外兩種:一是支付給股東的股利;二是股票市場價格的提高。因此,信守股東財富最大化的理財目標,就要在企業的財務管理活動中關注理財行為對公司股市的影響、合理地確定公司的股利政策和關注公司的社會形象。
信守并強調公司以“股東財富最大化”為理財目標,有助于培養公司對于股東即廣大投資者的親和力,以求得到投資者的認可,從而易于融資。然而,股東財富最大化作為理財目標,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在非充分有效的市場中,股東財富最大化在很大程度上不屬于管理當局可控范圍之內,理財人員的行為也不能有效地影響股東財富。另外,為了謀求股票投資者的好感,提升股票價格,管理當局可能會實施不利于公司長遠發展的管理行為、發布錯誤或失真信息。
三、企業理財目標的新發展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理財目標的企業價值觀引起了學術界和企業界的高度關注。歷史將會證明,以價值為基礎的企業管理將會推動社會經濟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企業價值就是指企業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這表明,企業價值最大化是一個具有前瞻性、復合性和實在性的企業目標函數。所謂前瞻性,是指企業價值及其最大化是著眼于未來時期的財富生成與分配的一個概念,與此相對,利潤及其最大化卻是一個典型的歷史概念。所謂復合性,是指企業價值概念涵蓋了一些極其重要的概念,比如現金流量、風險、可持續發展等等。追求企業價值最大化,必須科學地協調與權衡這些因素。所謂實在性,是指企業價值對于企業的各類投資者而言,是實實在在的現金流量,而現金流量的變化代表著實際的、可控制財富的變化。
將企業價值最大化作為企業理財目標,意味著需要:
。1)在企業管理中,尤其是在財務管理中,關注現金流量,通過科學的管理行為,力爭實現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的可持續發展。
(2)加強風險管理,將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納入可控制范圍之內。這里的可控制范圍是指承擔一定程度的風險可以獲得足夠的風險補償,有助于企業績效的提高。
。3)注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這也是企業價值最大化的前提條件之一。沒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便無法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對話達人】事務所美女所長講述2017新版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表中高企與研發費那些表!
活動時間: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動性質:在線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