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業財務管理的現狀
1.觀念落后,財務管理意識淡薄
受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和客觀環境的制約,財務人員對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一味地聽從領導安排,工作缺乏主動性,更談不上監督了。
2.重生產經營,輕理財
企業領導中,生產型、技術型居多,經營管理型甚少,他們的財務管理意識并不強,認為企業的經濟效益是靠生產(經營)出來的,和財務管理沒有太大關系,對加強財務管理的意識淡薄,財務工作的重視度、關心度不夠。
3.基礎管理工作薄弱,信息失真
“二則一法”出臺后,企業內部建立起相應的經濟責任制,但多層次的管理,使財務權力分散,內部監控名存實亡。一些企業基礎管理薄弱,原始記錄、定額管理、臺賬等不健全不完善。一些企業還使用手工記賬,即便是使用微機操作,也只是輸入憑證、匯總憑證、電子記賬和自動出報表,計算機處理信息迅速準確的優勢沒有充分有效地發揮。
4.財務人員素質低
目前會計從業人員中,受過大學專業教育的只有10%左右,高級職稱的會計人員年齡偏大、知識結構趨于老化,新畢業的學生理論水平較高,但實踐經驗有待于提高。一些財務人員記死賬,死記賬,與經營部門的分歧越來越大。
二、職能的轉變
企業要改善財務現狀,就必須轉變其財務職能,實行財務集中管理,加強服務與監督。
1.參與生產經營決策,搞好服務
市場經濟下,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市場競爭主體,追求利潤成為企業生產經營的首要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企業內部各管理部門從不同角度著手,為生產經營活動出謀劃策。財會人員為領導隨時提供決策所需的價格、成本、利潤等綜合性指標。因此,財會人員必須積極參與經營,了解情況,為企業領導預測、決策、分析、控制搞好服務。
2.全面核算、加大監督力度
通過制定相應的財務管理辦法、規章制度約束企業的經營活動。會計工作貫穿于經濟活動始末,會計核算也應該從頭著手。比如:財務人員如果參與經濟合同的簽訂,會對整個生產經營過程心中有數,對撥付款、經營進度、執行結果等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監督,不致于出現無計劃撥款、經營不合理等行為。
3.由服務監督型轉為管理型
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工作的職能已由服務監督型上升到管理型,在企業管理中起到中心作用。
三、新體制下,企業如何加強財務管理
1.提高財務人員素質
財務人員素質關系到企業管理水平的高低,關系到財務人員地位是否真正提高,為此,企業必須有一大批“一專多能”復合型人才來充分發揮企業財務核算、監督、預測、決策、控制的作用。
財務人員不僅要具備專業知識,還應掌握電算化操作技能,掌握相關行業的政策,熟悉國家的法律法規,將理論知識與企業實際密切相聯,面對管理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要依據自身優勢主動參與經營,調查研究,搞好經濟活動分析,當好領導的參謀與助手。
2.加強對財務人員的管理
企業在設置財務機構時,可以對財務人員集中管理,集中培訓,采用類似“財務公司”的管理形式。根據生產經營和管理的需要在內部設定二級機構,作為“財務公司”的派出機構,“財務公司”對財務人員實行“委派制”,在行政上和業務上垂直管理,包括人事任免、工資獎金發放、業務技術培訓、考核、職稱評定等。
確定財務崗位職責后,可對全體財務人員(必要時面對社會)統一競聘,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擇優錄用。對到崗財會人員有組織、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培訓,提高全員整體素質,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潛力,調動會計人員的積極性,當好領導的參謀助手。
3.更新觀念,領導重視
要樹立財務管理在企業管理中的中心地位,領導的重視是關健。領導要轉變觀念,用市場經濟的新觀念取代計劃經濟的舊觀念,用事先算賬的新思路取代事后算賬的舊思路,用經營效益型新想法取代生產效益型的舊想法。要帶頭遵守財經紀律和財務規章制度,支持財務工作,尊重財務人員,使企業上下自覺形成一種以財務管理為中心的氛圍。
4.完善企業內部管理辦法
會計準則發布后,企業具體的會計核算辦法、財務管理辦法應由企業自主決定。為加強內部核算管理,企業應在投資管理、籌資管理、成本費用控制、價格管理等方面,根據國家政策與企業實際情況制定統一的內部會計政策和管理辦法。如建立企業內部審計制度,設專職內審人員定期與不定期檢查財務工作,發現問題,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