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1世紀是知識經濟占主導地位的時代。知識經濟的到來,使整個社會經濟生活都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而網絡對經濟領域的影響日益巨大。網絡審計亦是如此。試從審計內容、
審計準則、審計技術等理論要素角度淺析網絡審計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關鍵詞 知識經濟 網絡審計 挑戰 對策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對很多學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審計也不例外。知識經濟對審計的挑戰主要表現為網絡審計面臨的挑戰。那么何謂網絡審計?網絡審計就是基于互連網,借助現代信息技術,運用專門的方法,通過人機結合,對被審計單位進行遠程審計。網絡審計是對以往電算化審計的時空觀的又一次突破,是現代審計在電子商務時代的新發展,也是電子商務的內在需求。
一、知識經濟對審計的挑戰
(一) 知識經濟對審計線索的影響審計線索對審計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審計工作中,審計人員正是通過跟蹤審計線索,審核有關經濟業務和收集審計證據的。而審計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不斷收集、鑒定和綜合運用審計證據的過程。在傳統商務活動過程中,每筆交易都有一個完整的審計線索,交易的每一環節都有文字記錄,都有經手人簽字,審計線索十分清楚。審計人員可以從原始單據開始,對交易事項進行追蹤,一直到報表為止;也可以從報表開始,追根尋源,一直追溯到原始單據,從而形成了順查、逆查等審計方法。但是,實現電子商務以后,傳統的單據沒有了,紙質記錄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存有數據處理資料的磁盤、磁帶、光盤等,這些存儲在磁性介質上的信息是機器可讀的,它們不再是肉眼所能直接識別的了。此外,原始單據進入計算機以后,中間的交易處理由計算機自動完成,傳統的審計線索在這里中斷、消失了,傳統的審計方法,有的已不再適用了。審計線索的肉眼不可見性,一方面增加了審計調查取證的難度,另一方面也從心理上給審計人員造成了壓力。
(二) 知識經濟對審計內容和范圍的影響審計內容范圍有了很大的變化。在原有審計中,審計范圍要根據不同的審計對象和審計目標來確定,總的看來,審計范圍比較狹窄、封閉。而在電子商務活動中企業會計信息系統已經成為一個寬闊開放的系統,會計信息處理處于一個開放的空間范圍,涉及到交易關聯方的各個方面;同時,由于其資源的共享性,能訪問會計信息以及接觸會計信息的人可能涉及到整個網絡用戶,當然,對涉及企業商業秘密的信息仍有所限制。網絡用戶尤其是使用上市公司信息的用戶,出于不同的動機,可能采取惡意操作行為,增加了網上行為的控制難度。因此,承擔不真實以及非法數據的責任人就不能局限于被審單位,交易雙方以及相關的社會公眾都將被列入審計范圍。總之,電子商務活動中的任何一項審計業務,都是建立在互連網平臺上的,審計活動面向網絡。可見,網絡審計的范圍已被大大拓寬。
(三) 知識經濟對審計人員素質的影響實現網絡審計以后,由于審計線索、
內部控制、審計內容、審計方法與技術等的改變,決定了對審計人員要求的提高。不懂得計算機的審計人員,會因為審計線索的改變而無法跟蹤審計,會因為不懂得網絡審計的特點和風險而不能審查和評價其內部控制,會因為不會使用計算機和網絡系統而無法對電子商務活動進行審計。實現電子商務以后,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必須基于一定的計算機技能、網絡知識和完備的審計理論等多方面的綜合運用,這對審計人員的業務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審計人員不僅要有豐富的審計知識,而且要掌握一定的計算機、網絡、通訊、電子商務知識與技能。只有全面提高審計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才能滿足網絡審計工作的需要。
(四)知識經濟對審計方法和技術的影響在網絡環境下,審計的對象發生了變化,大量的證據都存儲在肉眼不可見的磁性介質上,對這些證據,審計人員只能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審查,即把計算機當作基本的審計工具使用,迅速、有效地完成審閱、核對、分析、比較等各項審計工作,從而提高審計的效率與質量。在對網絡活動進行審計時,單機系統環境下的審計方法有的已不適用。這主要表現在對網絡活動進行審計時,所有測試都必須在不改變數據庫或記錄的要件下設計具體的測試方法。由于網絡系統的持續運行,使得審計人員很難讓其在某一特定時間停下來接受大規模的測試,如果測試會改變數據記錄,就意味著審計人員給系統帶來差錯。當然,可以設計能夠糾正差錯的測試程序,但被審單位是否允許這種改變記錄的方法,令人懷疑。同時由于系統實時的特點,也使得這種改變記錄的審計方法很可能產生后遺癥。由于交易數據處理的高速性和處理程序的復雜性,使得審計人員很難對經過測試后的系統重新進行復原。因而,就審計方法而言,采用整體檢測法及受控處理法等進行系統測試的審計方法,對審計人員審查和評價整個電子商務系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執行網絡審計任務時,審計人員往往要在系統運行的同時進行審計。
(五)知識經濟對審計準則的影響網絡審計使得審計對象、審計線索、審計方法等各方面都發生了變化,人們以往在審計工作中逐步建立起的一系列審計標準和準則已不完全適用于變化了的情況,需要建立新的審計標準和準則指導審計工作實踐。例如,對網絡審計人員的一般要求、網絡審計的事前審計準則、網絡審計各系統安全可靠評價標準、網絡審計系統內部控制準則等。美、英、日等國都制定了有關計算機審計的審計準則。國際審計準則中,對此也有專門的條款,詳細說明了計算機審計的范圍、目標、程序、技術及方法。我國的《中國
注冊會計師獨立審計準則》中也有涉及到計算機輔助審計的內容,但針對日益發展的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及隨之而出現的一系列新的問題,審計準則中尚存在許多空白。
二、知識經濟條件下的審計對策網絡的誕生給審計帶來了一系列的挑戰。面對知識經濟的巨大沖擊,我們應當組織力量對未來審計進行研究,尋求對策,迎接挑戰。
(一)針對“無紙化”,為了解決審計線索問題,從而更有效地審計計算機會計系統,應注意下列問題:(1)在系統設計和開發過程中必須提出審計要求,系統的各種數據文件都應留下審計線索,除應保證會計數據文件的打印輸出外,還應將會計數據文件以可審計的形式進行存儲保留;(2)審計人員可利用計算機方便地獲取被審計單位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中的數據文件,通過必要的數據轉換,使其成為審計人員可識別的數據文件形式,再進行各種數據的重新組合和處理,以達到審計目的;(3)借助于最新研究開發的跟蹤軟件等。
(二)由于網絡審計內容和范圍的擴大,因而要做到以下幾點:1、對于審計內容,注意原有審計業務的深度發展,考慮更深層次的審計要求,如無形資產的計算機軟件的審計等。2、注意對系統的審計,尤其要考慮以下事項(1)審查和檢測系統程序;(2)審查系統本身是否合規合法;(3)對系統的內部控制制度進行評審;(4)審查是否健全了機房管理制度。3、由于網絡中更多公眾的參與,還應關注相關公眾的審計。
(三)針對網絡審計對人才的挑戰,一般可以嘗試以下解決方法:(1)系統學習審計風險方面的理論知識,掌握新的審計方法。重視從審計立項到審計結論的每一個步驟,并采取相應的風險防范措施,使每一個環節的風險減少到最低程度。(2)更新審計監督觀念。入世后,審計監督的重點應從有形資產審計轉移到無形資產審計,重視管理方面和社會效益的審計,強化高新技術產業的審計,并促使其快速成長。(3)樹立競爭觀念,培養創新意識。知識經濟條件下,科學信息化技術對經濟的促進作用進一步加強,應提高審計人員對信息經濟的認識,樹立面向經濟的競爭觀念,改革教育和培訓模式,提高審計人員的素質和業務水平。未來知識經濟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要培養面向知識經濟的高素質審計人才,就必須改革現有的教育和培訓模式,建立面向知識經濟的教育和培訓模式,用新的方式、新的觀念,全方位的培養和選拔人才。推行素質教育,實施終身教育;改革教育、培訓方法和手段,教研結合,學研結合,以培養和造就一大批一流水平的審計人才。
(四)作為一個經濟服務領域,審計應注意以下問題:(1)要充分利用和維護已有的適應于自己的維系共同利益的法律體系;(2)審計服務由于要處處體現其獨立性,從而存在其自身的特征,因此迫切需要一套符合自身發展規律的法律來規范,這就需要建立起規范網絡審計的審計準則。就新的審計準則而言,必須做到既有獨創的一面,又有沿襲傳統的一面。說它獨創性的一面,主要表現在規范審計企業的網絡信息系統為中心的一整套制度以及電子版本的業務約定書、管理層說明書、審計報告等電子文件的合法化,這些制度具有濃厚的網絡特色,這與傳統審計準則具有明顯的區別;由于網絡審計在審計獨立性、客觀公正以及審計的職業道德等方面仍然類似于傳統審計,并且有時還離不開實地審計的參與,所以在規范類似審計方面可以適當的沿襲仍適用的傳統審計準則。基于上述網絡審計法律環境的建立,網絡審計的運作將更加規范,更有保障。
(五)迎接挑戰,技術革新是關鍵。應注意以下方面:(1)適應知識經濟的特點和要求,開發新的審計程序和方法。審計重點將由原來審計線索的審核與查找,轉向系統分析、設計過程等。(2)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和網絡技術 ,革新審計技術手段。(3)建立健全現代信息技術下的內控制度。傳統會計崗位職責的打破,內控制度復雜化,帶來新的審計風險,要求建立全新的內控制度,制定更為周密的審計計劃,開發更科學的測試內控制度的技術,以適應這一變化。
在網絡經濟的環境下,審計模式的改變,不再是簡單的修補和完善,而是一次深刻的變革,這也充分體現出網絡經濟的特征。不管是審計的內容范圍,還是法律環境,歸根結蒂只有不斷研究探索新的方法、新的途徑,才能成為傳統審計模式的重塑者,為傳統審計模式的退出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李志方 《網絡時代審計模式創新初探》 《財會通訊》 2002.01楊 靜 《知識經濟對審計的挑戰》 《財會通訊》 2001.10王玉春 《論電子商務時代的網絡審計》 《財會與會計》 2001.07張金城 《電子商務對審計實務的影響》 《財會與會計》 2000.10卞繼紅 《知識經濟對審計的初探》 《財會月刊》 2000.06陳 丹 《試論知識經濟對審計的挑戰》 《財會月刊》 1999.07
作者簡介:揚州大學商學院會計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