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的微觀生態環境可以從很多角度觀察,上周,一則根據統計數據,描述上市公司稅負與凈利潤之比的微博引起廣泛關注和熱議,數據清晰反映出企業“高稅負”的現狀。
這條微博稱,2012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實現凈利潤19544億元,比上年增加不到1%,當期實際繳稅22233億元,比上年增加17%,繳稅額比凈利潤多14%。21世紀網做了更嚴謹的統計分析,在扣除稅收返還等因素后,2012年,所有上市公司當期稅費凈支出21256.27億元,仍高于凈利潤總額8.76%。其中,稅費凈支出10倍以上于凈利潤的上市公司超過50家。遼通化工則是2012年最大的“高負稅”,其全年歸屬股東凈利潤為0.1963億元,各項稅費支出21.28億元,稅費凈支出為凈利潤的108.4倍。
企業稅負到底重不重?此前各界有過種種說法。就這個樣本看,上市公司整體基本可以代表中國企業的實際稅負水平。粗略換算可知,一家企業賺10元毛利,其中將近9元被稅費拿走,剩下1元多為股東所得,顯然很不正常。不正常中,稅負明顯過高是一個層面,應該還有其他層面值得探討。
歸屬股東的凈利潤之少,反襯了稅負之高。如果說稅負是剛性的,那么凈利潤之低則可能存在“調節”空間。比如,大量非生產性成本的支出,過多和上漲過快,與回報股東嚴重不對稱的高管收入支出等等,都會擠壓歸屬股東利潤。整體看,對回饋股東,對資本回報,中國上市公司真不上心。
從2012年另一份上市公司的統計數據中,還可以看到高稅負環境下,公共財政支出環節的不正常狀況。2012年上市公司年報統計顯示,十大巨虧企業當年合計虧損金額高達497.24億元,全部為央企或國企,而這些企業當年獲得570億政府補貼。
極端的案例是海潤光伏。這家神奇的企業2012年獲得5.12億稅收返還,而僅繳納了0.33億元的各項稅費,稅費凈收入高達4.79億元,為當期凈利潤的230.32倍。正如人們所知,這幾年光伏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基本全行業虧損。
一方面,從上市公司抽走巨量“血液”,一方面,這些“血液”又被輸送給被稱之為“落后產能”、“過剩產能”的企業、行業。一取一予之間,企業的生態環境、經濟的微觀狀態讓人揪心。
處在經濟上升周期時,企業消化稅負能力較強,但處于下行周期時,問題會更加嚴重。上周,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與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的報告,中國4月份官方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降至50.6,低于3月份的50.9。4月份PMI指數雖然仍在50以上,但出現小幅回落,表明中國經濟復蘇的基礎還不穩固。從需求面看,新訂單指數、出口訂單指數、積壓訂單指數均在下降;從庫存方面看,產成品庫存和采購量指數也在下降。
值得高興的是,上周歐洲降息以及美國因失業率下降,推動道瓊斯和標普指數創出歷史新高。希望外部環境進一步好轉,以消除中國經濟面臨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