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政發[2015]41號
頒布時間:2015-09-06 00:00:00.000 發文單位:吉林省人民政府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實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的意見》(國發[2015]3號)和《吉林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吉政發[2015]8號),不斷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改進預算控制和管理方式,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現就實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實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的重要意義
中期財政規劃是在科學預判未來三年財政收支情況的基礎上,合理確定財政收支政策和重大項目資金安排,逐年滾動管理,實現規劃期內跨年度預算平衡的預算收支框架。實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改進預算管理和控制的重要舉措,對增強預算編制的前瞻性,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集中財力辦大事,促進各類規劃與財政預算安排相銜接,強化財政規劃約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中期財政規劃編制的基本要求
(一)立足當前,兼顧長遠。中期財政規劃既要著力應對當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財政收入增幅回落問題,也要考慮長遠發展,通過優化分配財力資源支持發展、解決好民生等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統籌財力,突出重點。中期財政規劃應加強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的統籌銜接,綜合安排當年收入、結轉結余資金、上級轉移支付、政府債務收入等收入來源。應依據重大改革和增支事項重要性排序擇優選擇,合理安排重點領域、重大項目資金,確保國家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需要,確保維持政權運轉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務需要,在此基礎上合理安排其他領域、項目資金。
(三)限額控制,防范風險。中期財政規劃要與宏觀調控政策、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財力狀況、償債能力等相適應,收入預計要謹慎穩妥,支出安排要科學合理。科學設置財政支出總量控制目標,分部門、分類別的支出限額控制目標,赤字或債務余額控制目標。認真評估重大改革和增支政策的長遠影響,研究判斷存在的財政風險隱患,合理確定地方財政風險控制目標,嚴格防控財政風險。
(四)有機銜接,滾動管理。中期財政規劃要與我省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各部門的中長期事業發展規劃以及國家和省委、省政府支持各項改革發展的決定、意見等有機銜接,按照三年滾動方式編制,第一年規劃約束對應年度預算,后兩年規劃指引對應年度預算。年度預算執行結束后,對后兩年規劃及時進行調整,并添加一個年度規劃。
(五)強化約束,注重績效。凡是涉及財政政策和資金支持的部門、行業規劃,都要與中期財政規劃相銜接,強化中期財政規劃對年度預算的約束,年度預算必須在中期財政規劃框架下進行。將預算績效管理貫穿中期財政規劃的編制、執行、監督的全過程,并將評價結果與預算安排相銜接,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三、中期財政規劃的主要內容
中期財政規劃主要包括預測現行政策下財政收支、分析現行財政收支政策問題、制定財政收支政策改革方案、測算改革后財政收支情況等四個方面內容。
(一)預測現行政策下財政收支。財政部門會同發展改革、稅務、統計等部門,根據全省五年規劃綱要及年度計劃,考慮國際國內發展環境和省情的變化,結合基期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預測未來三年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及主要經濟指標。逐步建立與中期財政規劃相關、反映結構調整績效并與宏觀經濟形成互動的經濟預測模型。在做好經濟預測的基礎上,測算未來三年財政收入,逐步建立收入分析模型,提高收入預測的科學性、準確性;按照現行政策,測算未來三年財政支出。根據財政收支情況,測算規劃期內新增政府債務需求規模和債務限額情況。
(二)分析現行財政收支政策問題。一是財政收入政策問題。根據國家稅制改革和財政體制調整以及結構性減稅政策等動向,綜合判斷對財政收入的影響,注重提高財政收入質量和規范非稅收入管理。二是財政支出政策問題。包括一些重點支出同財政收支增幅或生產總值掛鉤對財政支出結構的影響,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等民生支出增長情況,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在支出預算中的保障情況,部分改革政策的實施帶來的資金需求,已安排的財政資金由于各種原因形成沉淀的情況等。三是運用債務分析指標綜合判斷債務風險。規劃期內省和市、縣平衡財政收支所需新增政府債務規模是否突破政府債務新增限額,債務率等風險控制指標是否超過警戒線。
(三)制定財政收支政策改革方案。一是財政收入政策方面,財政部門要與稅務、發展改革等相關部門協商提出稅制改革、重大稅收政策調整、清理規范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項目的政策建議,評估政策對經濟運行和相關產業的影響以及企業、個人稅費負擔的變化。二是財政支出政策方面,財政部門要與相關部門梳理規劃期內重大改革、支出政策和支出項目,明確政策目標,列出分年度工作任務和時間節點,說明資金使用對象、保障標準、運行流程,建立預算績效評價機制,建立結轉結余資金定期清理長效機制,減少新增沉淀資金。三是政府債務管理方面,財政部門要根據財政收支和政府債務風險預測情況,合理確定政府債務限額等風險控制目標,將債務分類納入預算管理,并建立債務風險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
(四)測算改革后財政收支情況。建立財政收支政策改革對財政影響的預測評估工作機制。一是根據財政收支政策改革方案,測算未來三年財政收支情況,并進行綜合平衡;二是地方政府債務變動預測;三是對規劃期內可能出現的財政經濟運行風險、重大自然災害損失以及政府債務風險等對中期財政規劃執行的影響進行風險評估。
四、中期財政規劃編制主體和分工
各級財政部門是中期財政規劃的編制主體,負責制定規劃編制的總體要求,審核各部門提交的收支計劃,匯總編制中期財政規劃,組織和監督中期財政規劃的編制和執行。
各部門是部門三年滾動規劃的編制主體,根據本部門職責和行業領域發展規劃,研究提出未來三年涉及財政收支的重大改革和政策事項,測算分年度支出需求,提交財政部門綜合平衡,在此基礎上形成部門三年滾動財政規劃。
五、中期財政規劃編制程序和要求
根據中期財政規劃編審程序和特點,中期財政規劃編制分為前期準備、部門建議、財政初審、部門修改、政府審批、批復告知六個階段。
(一)前期準備階段。財政部門會同發展改革、統計、稅務等部門,收集規劃期經濟形勢發展預測分析、財政收支預測分析等信息,結合中央和全省財政收支政策變化,預測規劃期內分年度可用財力,包括本級收入、上級轉移支付、上解收入、債券收入,以及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等收入。研究提出中期財政規劃編制基本原則、工作重點和具體要求,完善信息系統,下發編制通知。
(二)部門建議階段。各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研究部門未來三年涉及財政收支的重大改革和政策事項,并測算收支數額,明確政策目標、政策依據、資金需求、使用范圍、執行期限、年度計劃和績效目標,編制部門三年滾動財政規劃草案,經部門主要負責人簽字后送同級財政部門審核匯總。
(三)財政初審階段。財政部門圍繞黨委、政府重大決策部署,根據部門三年滾動財政規劃,結合本級財力狀況、項目輕重緩急及實施條件,匯總平衡后提出中期財政規劃草案報同級政府初步審定,內容包括分年度可用財力測算、分年度支出預算安排建議(包括基本支出、重大項目支出、專項資金)、規劃期內已出臺和擬出臺相關改革政策資金安排意見等。
(四)部門修改階段。中期財政規劃經本級政府初審后,財政部門向本級各部門下達分年度收入計劃和支出限額(或控制數)以及重點項目安排意見,部門細化完善后再次報財政部門審核。
(五)政府審批階段。財政部門根據經濟形勢和各級改革政策以及預算執行情況,修改完善規劃期內收支計劃并報政府審定;經同級政府審批后,按照現行財政管理體制,報上級財政部門備案。財政部門根據同級人民政府審定的中期財政規劃,完善形成第一年財政收支預算草案,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審查批準。
(六)批復告知階段。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審查批準第一年預算后,財政部門在批復部門預算的同時批復部門三年滾動財政規劃,條件成熟時,告知各地區未來三年轉移支付數額。
各部門要嚴格執行批復的年度預算,并根據部門后兩年滾動財政規劃做好下年度預算細化工作和新一輪部門三年滾動財政規劃編制工作。財政部門依據第一年預算執行情況、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財政收支政策變化、重大改革進展、部門支出需求變化、項目績效評價結果等情況,按程序做好新一輪三年中期財政規劃編制工作。2015年下半年完成第一輪中期財政規劃(2016—2018年)編制工作,2016年上半年添加一個年度規劃形成2017—2019年財政規劃,以后年度依次類推。
六、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視,加強組織領導。各部門要按分工抓緊研究相關行業、領域的重大改革和政策措施,積極配合財政部門做好工作,形成合力。各地政府要切實加強對實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的組織領導,財政部門要因地制宜,細化工作措施,做好中期財政規劃編制工作。
(二)建立工作機制,增強協調配合。各部門要建立協調配合和分工合作機制,財政部門要主動溝通協調,發展改革、統計、稅務等部門要按照編制中期財政規劃工作部署,及時提供預期指標測算的相關資料。各部門要樹立中期財政規劃觀念,擬出臺的增支事項必須與中期財政規劃相銜接,制定的延續性政策,要統籌考慮多個年度,不得一年一定。對于農業、教育、科技、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扶貧、就業等方面涉及財政支持的重大政策,有關部門應會同財政部門建立中長期重大事項科學論證機制,避免政策碎片化和隨意性。
(三)強化基礎工作,提高編制質量。各級財政部門要深化專項資金改革,大力推進項目庫管理,做好項目儲備,提前明確分年度分地區資金安排;建立約束機制,未納入中期財政規劃的增支政策,除不可抗力等因素外,年度預算不予安排;要加強財政數據信息管理、支出項目化管理和定額標準體系建設,為規劃編制提供必要的人員和技術支持。
吉林省人民政府
2015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