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1年1月1號起,上市公司執行新《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準則》及其補充規定(下稱新會計制度),新會計制度制度相對于舊的而言,最主要的差別在:一是除計提短期投資、長期投資、存貨和應收帳款老四項減值準備外,還必須對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委托貸款四個新項目計提減值準備;二是根據資產的新定義,開辦費和待處理財產損益要從資產負債表中剔除;此外,債務重組等準則的修訂使得重組收益不再計入損益,而計入資本公積。可以說,新會計制度的實施,對于提高我國會計信息質量,使會計工作更好的為我國經濟改革與發展服務,加快實現會計的國際接軌即與國際會計慣例相協調等方面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根據去年披露的中報內容,新會計制度的實施對2001年深市355家上市公司產生了影響,對161家上市公司沒有產生影響,其中進行了追溯調整的共有318家,對本期業績有影響的共有120家。從會計政策的影響因素來看,有244家計提了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占深市上市公司的 47.2%,計提在建工程減值的有42家,占深市上市公司的 8.14%,計提無形資產減制準備的有48家,占深市上市公司的 9.3 %,僅有振華科技1家計提了委托貸款減值準備,受開辦費攤銷變更影響的共有268家,占深市上市公司的51.9%。雖然有少數幾家上市公司在中報中未執行新會計制度,但大都在隨后的補充公告中都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和說明,可以說,新會計制度在實施的第一個報告期基本上得到了比較全面的貫徹與執行。
一、新會計制度對深市上市公司2001年中期凈利潤的影響
統計的數據表明,新會計制度對深市上市公司2001年中期業績的影響不是很大,大多數上市公司采取了對期初數進行追溯調整的辦法,以避免過多地影響本期的利潤,使新出爐的中報過分難看。在因執行新會計制度而對本期業績有影響的120深市上市公司中,影響程度大于10%的僅有19家,只占到深市上市公司整體的3.67%。
(一)新四項計提的影響
老四項計提——短期投資、長期投資、存貨、應收賬款使上市公司流動性資產的價值更顯真實,而新增加的四項計提更進一步擠掉了企業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項目中的泡沫成分,是會計謹慎性原則的體現。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各種生產設備、工藝技術加快了更新換代,企業資產貶值的速度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快。在這種情況下,過去的直線法攤銷折舊已經遠遠不能反映出資產的真實價值,新四項計提便成了衡量資產的一把更嚴格的標尺。
在中期業績受影響程度較大的公司中,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成為削減利潤的最普遍因素,影響面涉及到各個行業。一些傳統行業因生產設備老化陳舊和技術落后而造成減值的情況比較普遍,也有一些企業因所在地區房產貶值、或是資產閑置而造成固定資產減值。細讀固定資產發生減值的原因,真是“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其中更有無窮的奧妙。例如西安一家上市公司,中期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2061多萬元,所涉及的固定資產是出售給職工的家屬樓,帳面凈值3820多萬元,減值準備達帳面值的一半還多。
本期內對無形資產提取減值準備的上市公司不多,對利潤的影響也較小,涉及到的無形資產主要是土地使用權、專利權等等。在建工程減值準備的提取在本期內也較少發生;按照新會計制度的規定,需要提取在建工程減值準備的應當是長期停建并預計在未來3年內不會重新開工的、或是項目性能技術已落后,給企業帶來的經濟利益具有很大不確定性的在建工程。換言之,如果不是項目陷入停頓或者已不適應市場變化,在建工程發生減值的情況應該并不多。今年中期提取了5800多萬元在建工程減值準備的福地科技(0828),就是由于成都彩管項目已停工并重新論證,對該項目的減值準備提取達到帳面值的80%,僅此一項,占中期虧損額的1/4以上。
與前面三項比起來,委托貸款減值準備的提取在中報中更是鳳毛麟角,主要是因為開展這項業務的上市公司并不多,發生減值事項的情況也較少。
。ǘ﹤鶆罩亟M收益變更的影響
按照新會計制度,債務重組收益由原來直接計入當期損益變為計入資本公積,使依靠報表重組“烏雞變鳳凰”的把戲失去了市場。這條規定對上市公司中期利潤的影響在ST、PT公司中尤為明顯。如債務重組收益變更使ST英達的利潤減少1999萬元,PT中浩利潤減少7526萬元。在新制度下,非貨幣性交易取得的收益也不能全部計入
當期損益,更進一步減少了利用重組調節利潤的空間。
。ㄈ╅_辦費攤銷變更的影響
企業籌建期間發生的開辦費用,以往都是按5年平均攤銷,新會計制度則規定在開始生產經營的當月起一次計入損益。尚未攤銷的余額,大部分上市公司采取追溯調整方法處理到以前年度,也有一些上市公司在今年中期業績中予以體現。中期利潤受開辦費攤銷因素影響的公司有39家,是除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外影響面最廣的項目。但它總體金額不大,對利潤影響程度超過10%的只有3家。
從“四項計提”到“八項計提”,以及債務重組收益和開辦費攤銷的調整,上市公司業績報告經過層層過濾,變得更加清晰、真實。但在新會計制度的執行中,也可以看到一些上市公司會計估計隨意性大、通過會計科目調節利潤的空間仍然存在。對提取減值準備的依據語焉不詳,令人無法確知其合理性。另外,新的會計制度對于企業收入確認的規定還不完善,尚不能有效解決上市公司夸大收入、虛增帳面利潤的問題。
二、新會計制度追溯調整對前期財務指標的影響
從實際中報披露的情況看,在有影響的深市上市公司中幾乎90%的上市公司采取了追溯調整,即通過調整期初的相關余額而將會計政策變更的累計影響數加以消化,主要是調整期初凈資產中的未分配利潤和盈余公積。
從對期初凈資產影響的絕對數來看,318家上市公司追溯調整對期初凈資產的累計影響數合計57.93億元,其中調減期初凈資產1億元以上的有12家,調減期初凈資產3000萬元以上的有56家。從行業來看,農林牧漁業、建筑業和綜合類的影響數額普便較高,其中綜合類平均每家近2100萬元,建筑業平均達1800多萬元,農林牧漁平均達1400多萬元。
從追溯調整對凈資產的累計影響的程度來看,實施新會計制度使深市上市公司期初凈資產減少1.34%,其中影響程度達10%以上的14家,影響程度達1%以上的有179家,最大是PT東海,因計提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減值準備107811158.9元,影響程度達103.7%而使期初凈資產由正變負。從各行業凈資產平均影響程度看,影響比較大的主要有綜合類、社會服務業和建筑業,其中社會服務業的影響程度為4.44%,綜合類影響程度為3.4%,建筑業影響程度為3.32%。根據統計結果發現,新會計制度使得PT、ST公司凈資產進一步縮水,在影響程度最大的前20位中,PT、ST公司就占6家。
為了進一步體現會計制度對前期損益的具體影響,我們將追溯調整對2000年年度業績影響程度加以統計?傮w看來,新會計制度對深市上市公司2000年度業績產生了一種類似“擠泡沫”的效應,共有185家上市公司(占深市上市公司總數的35.78%)在經過追溯調整后2000年度業績出現了縮水的情況,追溯調減的凈利潤占這185家公司2000年度凈利潤的9.62%;而僅有22家公司因為追溯調整而出現業績增加的情況,其余公司或是業績未受追溯調整的影響,或是在中報中未進行披露。
從調整的因素分析,債務重組收益的剔除和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是造成上市公司業績調減的兩大重要原因,由于債務重組收益的非經常性,新會計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將這塊收益確認為資本公積而非當期損益,這就使得許多依靠債務重組實現業績大幅提升甚至扭虧為盈的公司又恢復了原來的面目。如表中影響程度排名第一的ST英達,就是因為扣減了2000年債務重組收益的3459萬元,才使公司由原先的盈利變為虧損。排名前列的ST中福也因為同樣的原因使2000年度凈利潤幾乎化為烏有。在新四項計提中,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是各家公司普遍調減金額較大的因素。如錦州石化,僅僅由于追溯計提了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就將由盈利6593萬元劇減為虧損1064萬元,在表中排名前十位的公司中,就有四家公司是由于僅僅追溯計提了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而使盈利出現了大幅度的下降。
從排名前列的公司的行業分類上也可以看出,由于固定資產、再建工程數量在企業資產中所占比例較大,制造業的公司受此次追溯調整的影響也相對較大,表中排名前十位的公司中有7家公司屬于工業生產制造企業,許多資本密集型的行業如化工、鋼鐵、機械制造等,固定資產投資投入較大,占企業資產的份量很重,同時由于技術發展、工藝更新,新設備的出現,固定資產貶值的速度很快,傳統的折舊計提已經不能完全反映資產的縮水,因此新會計制度的相關規定,可以說是遵循了會計一貫堅持的謹慎性的原則。
從以上統計分析來看,新會計制度的實施,雖然使一些上市公司當期或前期業績變得難看了一些,但是從長遠看,它擠出了水分,提高了資產的質量,同時未來的折舊和攤銷降低了,使得公司在未來的發展中減輕包袱,輕裝上陣,可以有效防范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資產風險。而且從維護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的角度,還原公司業績本來面目也是必經的一步。
- 發表評論
- 我要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