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27 09:19 來源:殷俊 劉爽
摘要:本文循著銀行風險管理理論發展的歷史軌跡,結合當今銀行風險管理理論研究的新動向,在綜合分析現有銀行風險管理理論特點和銀行經營目標后,認為以價值創造為導向的全面風險管理是銀行風險管理的未來方向。最后,本文研究了銀行風險管理理論未來發展趨勢對我國商業銀行進行有效風險管理的啟示。
關鍵詞:銀行 風險管理 價值創造 未來趨勢
目前,美國金融危機仍在進一步發展,在這次危機中許多著名金融機構先后陷入危機,促使學界和金融界開始對目前流行的金融機構風險管理理論和實踐進行深刻反思,為什么大型金融機構會先后陷入危機?金融機構風險管理未來又將走向何方?
本文擬透過金融風險管理理論發展的歷史,研究風險管理與商業銀行價值創造的關系,分析銀行風險管理的未來發展趨勢,試圖對上文提出的第二個問題做出回答。
一、金融風險管理理論發展歷史
1990年,哈里•馬科威茨(HARRYMMARKOWITZ)、威廉•夏普(WILLLAM F•SHARPE)和默頓•米勒(MERTON H•M1LLER)三位經濟學家因在金融特別是證券投資領域的杰出貢獻而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這三位獲獎者創立的理論奠定了現代意義上的金融風險管理理論的基礎,以此為起點,金融風險管理理論研究不斷深入,并在金融全球化的過程中不斷得到應用和檢驗。
一般認為,風險管理理論始于20世紀30年代,其后隨著1987年美國“黑色星期一”股災、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1998年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倒閉、2D07年美國次貸危機等一系列金融風險事件的發生,風險管理理論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下面對金融風險管理理論的發展進行簡單的回顧。
(一)利率期限結構理論
早期的風險管理思想起源于債券利率期限結構的研究。純粹預期假設理論認為,長期債券的預期平均年收益是預期短期利率的幾何平均。在考慮了流動性因素后,因為長期債券的流動性比短期債券的流動性差,為了吸引人們購買長期債券,長期債券必須提供流動性升水以補償債券持有人流動性降低的風險。在此基礎上,馬克勒(Frederick Macaulay)(1938)提出了債券久期的概念。債券久期分析可以認為是最早的金融風險管理工具。
(二)資產組合理論
1954年,馬克維茨教授在美國的《金融》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資產組合選擇》的文章,馬克維茨引入資產收益率的期望來度量預期收益,引入資產收益率的標準差來度量資產風險,并將某種資產的風險區分為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推導出最優投資組合的計算方法。資產組合理論提出了分散投資的思想,即如何在期望報酬和風險不同的資產中實現最優投資,這一思想奠定了現代投資理論和金融風險管理理論的基礎。
(三)CAPM模型
1964年,美國學者夏普在《金融季刊》上發表了《資本資產定價:一個風險條件下市場均衡理論》,提出了資本資產定價的CAPM模型,該模型以證券組合理論為基礎,在分析風險和收益的關系時,提出了對不同資產風險進行定價的理論和方法。CAPM模型表明,某種資產的預期收益只與該資產的系統風險有關,投資者承擔非系統風險不會獲得額外的回報。由于CAPM模型中假設和實證中存在一些缺陷,ROSS(1976)提出了APT套利定價理論,對傳統的CAPM模型進行了修正。
(四)MM理論
1956年,米勒和莫迪格萊尼在美國計量經濟學會年會上發表了著名論文《資本成本、公司財務與投資理論》,創立了現代公司財務理論,對公司價值與資本結構的關系提出了新的見解(MM理論)。該理論認為,在一系列假設下,公司的投資決策和資本預算可以分離,公司價值取決于公司的投資組合,而與資本結構和股息政策無關。該理論假設公司股東自己能無成本地在市場上進行投資組合風險管理,因此,公司無需根據進行風險管理,公司進行風險管理不符合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
(五)期權定價理論
羅伯特•默頓、邁倫•斯科爾斯和費希爾•布萊克在1973年提出了期權定價的布萊克一斯科爾斯模型。布萊克一斯科爾斯模型奠定了金融衍生品定價理論的方法基礎,是評估和管理金融衍生品風險的重要理論和手段。
(六)風險價值理論
1995年,國際清算銀行(BIS)銀行風險衡量基準在信用風險的基礎上,增加了市場風險衡量要求,風險價值(VaR)應運而生。VaR用來衡量在特定時間長度內,在給定的置信區間下某一資產(或資產組合)可能發生的最大損失。J,P,Morgan的Risk Metrics模型和CreditMetrics模型是VaR衡量金融風險的典型應用。
由于VaR存在統計模型假設不合理、風險價值測量誤差等缺陷,在VaR基礎上,又發展出了極端損失(M L)理論和條件風險價值(cVaR)等新的風險測量理論。
二、金融風險管理與商業銀行價值創造
(一)商業銀行經營目標
作為企業的一種,商業銀行的經營目標應當是公司價值最大化,為股東創造價值。如果銀行經營業績差,那么銀行股東會更換低效無能的管理層或者其他投資者會趁機并購該銀行,取得對該銀行的控制權。因此,商業銀行的經營目標是公司價值最大化,即充分利用業務增長機會,增加目前和未來現金流量,并使銀行的風險狀況保持穩定。
(二)新古典主義金融理論的風險管理觀點
風險就是偏離預期結果的未來不確定性。對于銀行而言,風險來自于任何交易和商業決策所造成的對未來結果的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會導致銀行收入和現金流的波動,進而影響銀行的價值。
新古典主義理論體系有一個嚴格的假設條件,即資本市場是完美和完全的(Perfect and Complete)。在新古典主義的世界中,投資者對市場的預期是一致的,信息的傳遞是高效透明的,個人投資者的風險管理相對完善,個體投資者運用資產組合理論和cAPM模型進行資產配置和多元化分散投資,以很低的成本防范某個投資的非系統風險,有效管理自身投資的風險。一個銀行往往擁有多個股東,由于每個股東只承擔該銀行風險的很小部分且股東可通過資產組合管理來分散其在銀行投資的特殊風險,因此,銀行不必在意現金流的波動性,不必越俎代庖,代表股東進行套期保值等風險管理活動。也就是說,新古典世界里銀行風險管理與價值創造無關,銀行風險管理活動變成了純粹的財務交易,對銀行價值無任何影響,銀行進行風險管理是毫無意義的。
(三)新制度金融理論的風險管理觀點
風險管理無關論只有在新古典主義完美世界中才能成立,因為在有效市場中,承擔風險的價格在公司內部和公司外部是一致的。但現實市場并不是完全有效的,有時個體投資者無法低成本的進行資產組合管理來代替公司的風險管理活動,此時,公司的風險管理可以增加公司的價值。
新制度金融理論放松了新古典主義嚴格的假設條件,新制度金融理論認為現代企業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是普遍的,公司的股東和管理層存在信息不對稱,由此帶來代理成本。一方面,公司存在股權代理成本,而財務杠桿可以降低該項成本,財務杠桿迫使代理人不得不想方設法產生充足的現金流以履行償債責任。此外,隨著公司資產負債率的提高,債權代理成本也逐漸提高。較高的資產負債率意味著違約可能性的增加,進而間接提高了企業的違約成本,那么公司的市場價值會降低。另外,當公司資產負債率提高時,由于公司違約風險加大,債權人會向公司索取更高的利息回報。新制度金融理論認為一個適當的資產負債率水平可以將來自股權和債權的代理成本降到最低。
新制度金融理論認為公司還存在較高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指在合同安排過程中各環節所產生的成本,包括合同起草、確定、轉移、執行和修改等。這些成本是由于信息不對稱和激勵機制缺陷造成的,這些問題經常通過事后的監督機制加以解決,成本很高。根據各種交易成本之間的差異分析,可以確定何種交易之間可以進行轉換。基于各種交易的特點和交易頻率,可以確定何種方式更具效率,以及應該通過公開市場操作還是公司內部進行。
新制度金融理論認為財務危機成本是風險管理存在的重要理由。相對于財務危機產生的巨額成本,風險管理通過避免財務危機,產生的價值遠遠超過其成本。風險管理通過降低公司違約率,提高公司借債能力,風險管理可以使公司趨向一個合理的資產結構,公司價值最大化的情形是債務的邊際成本等于債務的邊際收益。風險管理通過避免發生概率小而損失規模巨大的財務危機來實現創造價值的目標。
新制度金融理論放松了新古典主義完全有效市場的假設,關注公司利益相關者對公司價值的影響。由于存在代理成本、交易成本、財務危機成本、稅收等因素,風險管理的目標是降低公司價值波動的摩擦成本以創造價值。
三、銀行風險管理的未來是以價值創造為導向的全面風險管理
首先,銀行風險管理的未來趨勢是進行全面風險管理。由于金融風險往往是以復合的形式存在,單一形式的金融風險往往具有相互聯動性。風險管理不僅是對國內外的單個業務的單個風險進行管理,而應從整個系統的角度來對所有風險集合管理。全面風險管理理論就是在這種背景中應運而生。
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整個機構內各個層次的業務單位,各個種類的風險統籌管理。全面風險管理系統要求不僅僅處理市場風險或信用風險,還要涵蓋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法律和監管風險等風險,并且要覆蓋到涉及這些風險的所有資產與資產組合,以及所有承擔這些風險的各個業務單位。全面風險管理體系要能有一致的風險測量方法并匯總這些風險,考慮不同風險問的相關性,而不是分離的、不同的方法去處理不同的風險。
其次,銀行風險管理的未來趨勢是以價值創造為導向。未來的銀行風險管理不僅僅是一個風險計量和損失預防過程,更是一個銀行價值創造過程。銀行風險管理的目標不是為了完全規避所有的風險,而是在銀行價值最大化的前提下,合理確定銀行的風險總體水平,并將風險在區域、行業、期限、業務品種間合理分配;在銀行具體業務實施過程中,將具體業務內含的隱性風險成本顯性化,評價該項業務對整體組合邊際收益與邊際風險貢獻的大小,從而確定一項業務是損毀還是增加銀行價值。以銀行價值最大化為目標,將風險管理內化于銀行價值創造與評價過程是銀行風險管理的未來趨勢。
簡而言之,銀行風險管理的未來是以價值創造為導向的全面風險管理。對銀行而言,未來的全面風險管理系統將會使用單一的風險管理分析模型,從統一的數據庫中抽取所需數據,并提供關于整個銀行的風險信息,并通過銀行資本結構、風險管理與資本預算的協調和控制,實現銀行價值的增值。
四、銀行風險管理理論的演進對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啟示
從銀行風險管理理論演進的路徑可以看出,風險管理不僅僅是商業銀行衡量和規避風險的工具,更是商業創造價值的利器,銀行風險管理朝著風險衡量范圍更加廣泛、風險衡量體系更加統一、風險衡量結果更加標準化、風險管理目標更加明確的方向前進。這些銀行風險管理理論發展方向對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具體如下:
一是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要樹立全面風險管理意識。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起步較晚,很多銀行對風險管理的理解還停留在控制和規避風險階段,缺乏風險管理的整體思路和全面風險風險管理意識。我國商業銀行要樹立全面風險管理意識,根據本行實際情況,建立自身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將風險管理范圍覆蓋到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法律風險等風險點,運用統一的風險評價體系對業務過程進行全程的風險監控和風險測量,定期將本行風險狀況向管理層和董事會匯報,形成良好的風險測量和風險反饋及風險管理機制。
二是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要樹立風險創造價值意識。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僅僅把風險管理看成控制和規避風險的工具,缺乏對風險管理的深入了解。在這種思路的指導下,認為風險管理和創造價值是對立的,不能正確地評價風險,認為:一種看法是風險管理會阻礙業務發展,要發展業務,必須放松風險管理,打著發展業務的旗號,盲目發展,導致風險的積累和放大;另一種看法是既然風險無處不在,少發展業務就可以避免風險,不研究市場、不研究業務,簡單地通過拒絕業務來逃避風險,導致本應發展的業務規模縮減,降低了銀行的整體抗風險能力。以上兩種看法都是對銀行風險管理的誤解,風險管理不僅是風險測量和風險控制的過程,更是價值創造過程,風險管理和價值創造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通過風險管理過程,可以了解銀行總體的風險狀況和各個組成部分的風險狀況,可以評價各個業務的風險成本大小。在考慮風險成本后,各個業務對銀行價值創造的貢獻大小一目了然,通過風險管理措施減少損毀銀行價值的業務對銀行價值的負貢獻,加大創造價值業務的正貢獻,在風險管理的過程中實現銀行價值創造。
【對話達人】事務所美女所長講述2017新版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表中高企與研發費那些表!
活動時間: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動性質:在線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