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07 09:12 來源:楊露斌
摘要:國民經濟增長主要依賴外貿、投資、消費“三駕馬車”的拉動。當前,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強烈沖擊,擴大內需自然就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本文首先論述了擴大內需的必要性,其次在分析制約我國擴大內需的相關因素的基礎上,j提出了若干相應的擴大內需的路徑。
關鍵詞:金融危機 擴大內需 必要性 制約因素 路徑選擇
美國華爾街金融海嘯波及全球,致使全球經濟衰退,西方市場需求降低。中國2009年第一季度的GDP同比增長6.1%,增速低于去年第四季度6.8%,創1992年有季度統計數據以來最低。
面對如此不利的國際經濟背景和我國經濟存在的嚴峻問題,我們應如何應對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的“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做出了及時而準確的回答。
一、擴大內需的必要性
結合目前我國經濟現狀,擴大內需是從我國實際出發的必然選擇。理由是:
(一)擴大內需具有很重要的戰略性意義,而不僅僅是權宜之計。長期以來,依賴外貿出口一直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但2008年前三季度,我國出口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4.8個百分點。原因就是世界經濟增速減緩,進而對我國出口產生較大影響。因此,我們不可能被動地等待國際經濟的回暖,而必須主動去尋求發展的新路子,所以擴大內需就顯得極為必要。
(二)我國是一個大國,地域遼闊,消費人口多,因而國內需求巨大且市場潛力更大,當受到國際經濟危機的沖擊時,國內的回旋余地很大。
(三)從另一個角度看,擴大內需也為我們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有利于推動國內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的戰略性改變,使整體的經濟運行上一個新的臺階。
二、擴大內需的制約因素
(一)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持幣動機增強,影響現期消費
近年來,城鎮居民消費傾向連續大幅度下降,2007年為72.52%,比2000年的79.59%下降了7.07個百分點。原因是消費者收入預期不穩定,為防范下崗,應付醫療制度改革、退休養老制度改革、住房改革和子女教育費用等,持幣動機增強,消費信心降低。2009年5月消費者信心指數為86.7,比2008年同期的94.3下降了7.6。
(二)市場供求的結構性矛盾影響消費的有效增長,供需不協調直接制約著消費的實現
一方面從城市居民的消費結構看,用于享受和發展資料的需求比重有較快上升,需求的重點開始轉移:一是從基礎的吃、穿、用類轉向以改善通訊、交通和居住條件為主要內容的住、行類消費;二是從大量的普遍性商品轉向注重選擇、追求時尚的個性化消費,商品的質量、品牌意識日趨增強。但是,由于多年來的重復建設、重復生產,使供給結構不合理,結構升級滯后,影響市場有效需求。
另一方面,市場供給未能適應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費群體需要。相當多的企業只是把生產的著眼點定位于城市居民,對廣闊的農村市場卻研究不夠,使許多產品生產脫離了農村實際,也就等于放棄了農村市場。
當然,產品質量也影響著消費者的需求心理和消費行為。
(三)收入障礙制約消費擴大
一是居民收入增幅趨緩。消費是收入的函數,消費能否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收入的增長狀況。長期以來,全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增長滯后于經濟增長。從2000年到2008年,扣除價格因素,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幅為9.9%,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6 0%,低于同期GDP增長率10.13%。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直接造成了居民即期消費下降,由于居民消費占最終消費的七成以上,因而也抑制了最終消費率上升。
二是居民內部收入差距抑制了低收入居民消費需求擴張。
2007年,全國城鎮最高收入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6784.51元,是最低收入組居民的8.7倍,而低收入人群的消費傾向高于高收入人群,2007年城鎮最低收入組居民的平均消費傾向為0.96,高出最高收入組(0 63)52.38%,這說明大量低收入階層有消費欲望但缺少必要的消費能力,消費需求受阻。
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存在較大的差距。這就使得農村消費品市場的發展越來越慢從而影響到全國消費市場的發展。
三是地區收入水平隨著地區經濟增長水平差距的擴大而擴大,也使得地區消費品市場的發展出現不平衡。
三、擴大內需的路徑選擇
(一)通過理順收入分配機制,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提高消費能力
增加居民收入是擴大內需的第一決定因素。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強化政府的收入再分配調節職能,合理調節過高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斷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與投資環境,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把民營經濟的發展作為強化內生動力的突破口,進而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增加居民收入。此舉不僅是創建和諧社會的有力措施,也有利于提高全社會的最終消費需求。
(二)采取有效措施繁榮農村市場,促進農村消費的穩定增長
要加大國家財政對“三農”的支持力度,不斷優化農業生產結構,穩定農產品價格,繼續對農民“多予、少取、放活”。把推進農業產業化、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點。
不斷改善農村流通和消費環境,引導鼓勵城市大型商貿流通企業經營網絡向農村延伸,采取直營、加盟等靈活方式,開辦村鎮超市、便利店,促進工業品下鄉,增加適合農村市場需要的適銷對路商品,大力培育農民的消費意愿。
(三)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人口城市化速度,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為促進城鄉經濟一體化,城市化進程應注重統籌城鄉發展,城市反哺農村,工業支援農業。
同時,加快農村戶籍制度改革,放寬地方規定制約,加速農業人口流動,不斷開拓更多的農業剩余勞動力進城就業渠道,并提供支持農民工技能培訓系統,保護勞動力價格,真正提高農民進城的收入。進而解決城鄉政策差異,特別是低保、醫療、住房、教育、再就業等方面,最終使農民從土地和戶籍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擺脫傳統的農村消費方式,逐步向城市居民的消費方式轉變。
(四)加快完善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樹立消費者信心
加快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使民眾享受到“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要強化政府的社會保障職能,加大財政對就業再就業的支持力度;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健全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工傷保險制度;健全廉租房制度,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
只有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使居民對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改革引發的未來支出心中有數,合理安排支出,才能穩定居民消費傾向,促進儲蓄轉化為理性的投資與消費。
(五)加速調整產業結構,培育新的消費熱點
依靠科學技術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培育新型消費領域。首先是加速發展信息服務產業,積極引導生產企業開發適合不同消費群體的適銷對路新商品。其次,繼續引導住房、汽車合理消費,增強其對整個消費的帶動作用,擴大通信、旅游、文體、健康保健等熱點消費;第三,健全便民、安全、快捷的商業網絡,發展城市社區商業零售、餐飲、住宿、物業管理,推進網上購物、郵購等新型消費方式;第四,積極擴大老年人消費,重視發展適合老年人需要的娛樂、保健服務業,推廣家庭養老和社會化養老相結合的多種新型養老模式。
(六)著力改善消費環境,加大市場監督和監管力度
加強社會信用和個人信用體系建設,培育消費信用法制環境,切實保護誠實守信,進而發展消費信貸,提高流通領域的信用度。
消費者協會、產品質量監督與市場監管機構,要發揮各自的作用,大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凈化消費環境,保護消費者權益,依法懲處各種制假售假、危害人民群眾健康的非法行為,消除消費者懼怕假冒偽劣的心理障礙,使人們敢于消費,放心消費,從而間接達到促進居民消費的目的。
(七)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加大基礎設施建設
擴大發行建設國債,拉動儲蓄向建設國債轉化。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農村民生工程建設,切實把國家投資重點轉向農村,大力推進農村道路、安全飲水、供電、沼氣、垃圾和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建設;加快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工程。通過一系列對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可以有效拉動鋼鐵、建材等經濟關聯度高的產業,促進勞動人口就業,增加其收入,這是立足長遠又兼顧眼前的間接刺激經濟、拉動內需的有效措施。
總之,擴大內需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增強經濟增長內生動力的重要條件。以上通過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培育新型消費領域,改善消費環境,更新消費觀念,推動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等路徑來有效提高國內需求,對我國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
[2]《溫家寶主持國務院常務會,確定擴大內需十項措施》新華網2008—11—9
[3]《深刻領會擴大內需政策的重要意義》光明日報2009—2—14
【對話達人】事務所美女所長講述2017新版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表中高企與研發費那些表!
活動時間: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動性質:在線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