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08 17:19 來源:周英
【摘要】金融危機使會計計量屬性——公允價值飽受質疑。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回顧了公允價值在美國的起源和發展,其次分析了美國金融界、會計界及政界對公允價值計量的不同論斷,追蹤了目前公允價值在美國應用的最新動態,最后得出了關于公允價值發展趨勢的幾點基本結論。
【關鍵詞】金融危機;公允價值;發展趨勢
一、問題的提出
2007年4月,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申請破產,標志著次貸危機正式爆發。其后美國金融危機愈演愈烈,并波及世界各地,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2008年4月發布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次貸危機的總損失接近一萬億美元。全球理論界、金融界以及眾多媒體對本次危機的成因進行了眾多分析,除了金融過度創新和缺乏監管外,從會計角度分析對本次金融危機的影響,對金融工具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討論是此次爭議的焦點。因為根據SFAS157號,要求對所有金融工具按照市值計價。當危機來臨時,市場出現恐慌性大跌,整個金融體系的資產就會陷入循環性大跌的怪圈之中:金融工具市場價格大跌導致金融機構計提減值,繼而導致核減資本金,而核減資本金又導致所有者大量拋售,繼而導致市場價格陷入進一步下跌的惡性循環當中。在美國圍繞著金融危機的種種分析和指責的喧鬧聲中,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是否是此次金融危機的加劇因素以及是否應當對其進行改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二、公允價值在美國的起源和發展
(一)公允價值提出的歷史背景
公允價值主要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當時美國400多家金融機構因從事金融工具的交易而陷入財務困境, 在聯邦儲蓄保險公司無力賠償的情況下,聯邦政府動用1 000多億美元聯邦儲備基金予以補救。但是這些機構建立在歷史成本計量基礎上的財務報告,卻向外界傳遞了財務狀況良好的信息,從而導致美國會計界和金融界對金融工具確認計量及披露問題的激烈爭論。1990年9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時任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在參議院銀行、住宅及都市事務委員會作證時指出,歷史成本財務報告對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于事無補,并首次提出了應當以公允價值作為金融工具的計量屬性。
(二)公允價值在美國的發展歷程
公允價值早在1953年美國會計程序委員會(CAP)第43號研究公告中就已出現,該公告指出以非貨幣交換形式取得的無形資產應按其放棄或取得資產的公允價值定價。20世紀80年代后期,美國存款儲蓄行業的金融危機使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于1988年10月啟動關于“公允價值”的研究項目。20世紀90年代以后,金融衍生工具產品的大量產生則為公允價值成就燎原之勢著實助了一臂之力。美國先在2000年2月第7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在會計計量中使用現金流量信息和現值”,又于2004年6月發布“公允價值計量”準則的征求意見稿。2006年底和2007年初,FASB先后發布財務會計公告第157號《公允價值計量》和第159號《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選擇》,強制美國公司尤其是銀行和金融機構使用公允價值計量特定的金融資產和負債。美國157號會計準則《公允價值計量》明確了公允價值的定義,同時認定了公允價值計量的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交易價格(mark to market),即相同資產如果有公開市場的自愿報價,期末公司應首先選擇公開市場報價作為金融工具計價的標準;第二個層次是類似資產報價(mark to matrix),即如果本類資產沒有公開市場報價,即應采用類似資產的公開市場報價作為金融工具計價的標準;第三個層次是估值技術(mark to model),即在缺失公開市場報價的前提下,可以采用估值技術。上述三個層次是依次選用的,即第一個層次的計價條件不具備,才可轉用第二個層次的計價方式,如仍不具備,則可選用第三個層次的計價方式。
三、公允價值的涵義及本質分析
對于公允價值,不同的機構有不同的定義。FAS157關于公允價值的定義是:“在計量日當天, 市場參與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資產收到的價格,或轉移負債支付的價格。” 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在其1995年發布的IAS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報》中將公允價值定義為:“熟悉情況和自愿的雙方在一項公平交易中,能夠將一項資產進行交換或將一項負債進行結算的金額”。2006年我國財政部把公允價值定義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
筆者認為,這些定義雖然表述上略有差異,但是本質是一樣的。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的市場交易環境下,理智的雙方充分考慮了市場信息后所達成的交易價格,其最大特征是來自于公平交易的市場,也即只要是來自于公平市場交易的價格都可算作公允價值。可見,公允價值的定義揭示了公允價值的本質是一種基于市場信息的評價,是市場而不是其它主體對資產或負債價值的認定。在存在市場交易價格的情況下,交換價格即為公允價值。市場以價格為信號傳遞信息,市場根據不同資產的風險與收益決定其具有不同的交換價格。因此,市價是所有市場參與者充分考慮了某項資產或負債未來現金流量及其不確定性風險之后所形成的共識。若沒有相反的證據表明所進行的交易是不公正的或非出于自愿的,市場交易價格即為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
四、金融危機引發的公允價值之爭
(一)金融界:“市場失靈,公允價值不能反映金融資產的真實價值”
公允價值計量一直被作為預防金融風險的利器,而在此輪金融危機中卻被金融界指責為“雪上加霜”甚至“落井下石”的“幫兇”。一些銀行家、金融業人士將矛頭指向美國會計準則,認為第157號美國會計準則要求金融產品按照“公允價值”計量的規定,在市場大跌和市場定價功能缺失的情況下,導致金融機構過分對資產按市價減計,造成虧損和資本充足率下降,進而促使金融機構加大資產拋售力度,從而使市場陷入交易價格下跌——資產減計——核減資本金——恐慌性拋售——價格進一步下跌的惡性循環之中,對加重金融危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他們認為,失靈的市場常常意味著沒有什么價格可以讓銀行作為基準來“盯住”,如果銀行不必按市值給其資產定價的話,金融危機就會消退。
(二)會計界:“金融危機原則上是經濟問題,而不是會計問題”
以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和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為代表的會計界指責金融界抨擊公允價值會計完全是尋找替罪羊的一種伎倆,無非是為了轉移公眾的視線,為自己激進的放貸政策和失敗的風險管理開脫罪責。他們認為157號準則本身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金融機構對該準則雙向和功利的態度:在金融產品價值持續上升時,金融機構樂于看到按公允價值計量而帶來的益處;在金融產品價值下跌時,就轉而抱怨和指責公允價值計量原則。 FASB主席羅伯特在2008年公允價值圓桌會議上指出,FASB完全是應投資者清楚而明確的要求才規定金融資產應當按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北美保險業聯合會執行總監道格拉斯•巴內特評價說:“人們怪罪于會計準則導致大幅資產減計,就像是人們因為溫度太低而歸罪于溫度計。如果人們要使溫度看起來不那么低而去重新制造一個溫度計,那么新溫度計顯示的溫度很可能是錯誤的。”
(三)政界人士:“暫停公允價值有助于減少納稅人損失”
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之后,美國金融形勢驟然惡化。美國政府提出了規模達7000億美元的救助方案,這場原被認為是隔靴搔癢的會計準則之爭迅速升級。 部分國會議員認為暫停公允價值會計準則將有助于幫助納稅人減少數十億美元的救助成本,從而將會計準則的變動提升到減少納稅人損失的高度。眾議院共和黨領袖約翰•博波納的聲明集中體現了他們的觀點:“對那些沒有市場價值的金融資產而言,繁重的公允價值計量規則已經惡化了信貸危機,改變這些規則已經成為眾議院共和黨的首要任務。”
五、金融危機影響下公允價值的調整及近期國際動態
(一)美國
在巨大的政治和企業壓力下,2008年9月30日,美國發布《在不活躍市場下確定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即對于不具備市值計價條件的企業來說,可以采用自己的模型和假設參數來估算。美國眾議院于2008年10月3日通過美國財政部救市方案,并要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在不損害公眾和投資者利益的前提下,考慮暫停使用《美國財務會計準則第157號公告: 公允價值計量》。2008年12月16日,美國聯邦監管機構同意放松購買銀行業務的資本規定,允許企業使用無形資產增加資本水平,這對于通過并購形成的大型企業來說降低了門檻。
(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
在歐洲金融市場陷入空前的困境后,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被要求修訂準則。2008年10月13日,IASB發布了對《國際會計準則第39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IAS 39)及《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7號——金融工具:披露》(IFRS 7)的修訂,允許對此前不可重分類的金融資產進行重分類。
(三)德國
德國的新會計準則是可以將金融資產重新分類以及區別定價,以避免計提跌價準備,從而在賬面上可以實現利潤。如果按照原準則核算,無疑經營將是虧損的。這一改變對于市場信心的建立效力明顯。
(四)日本
日本于2008年10月16日宣布將審查市值計價會計準則,允許企業根據買價重新估價證券。此舉是為了保持證券資產穩定,給經營贏得時間,言下之意是要取締公允價值。政府宣稱2009年前完成政策修訂,提前放出消息以給予市場信心,同時給企業一個過渡期。
(五)中國
我國會計準則委員會于2008年10月22日召開緊急會議,就有關公允價值計量的國際新舉措討論中國在此問題上的處理辦法。2008年11月21日,中國證監會發布了《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第20號——公允價值計量相關的信息披露(征求意見稿)》,擬于2008年12月31日起實施。征求意見稿要求公允價值計量相關的信息披露至少應包括:1.對公司同公允價值計量相關的內部控制進行充分披露。2.對公司采用估值技術確定公允價值的方法、相關參數的選取等相關信息進行詳細披露。3.對資產、負債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相關數量信息進行披露。征求意見稿要求公司在披露同公允價值相關的信息時,應當關注以下三個層級的相關信息:一是在計量日同質資產、負債在活躍市場上(未調整)的公開報價;二是除第一層級之外的、可直接或間接觀察的資產、負債的相關信息,通常包括活躍市場中類似資產或負債的報價、非活躍市場中相同資產或負債的報價,以及能直接觀察到的或能被市場數據所證實的其他市場信息; 三是資產、負債的重要不可觀察信息。
(六)公允價值最新動態
美國證監會(SEC)于2008年12月30日向國會提交了關于公允價值會計的報告,該研究報告認為取消“157號準則”是實踐的倒退,將會導致公允價值計量的不一致和混亂。其他可能替代公允價值的計量屬性都存在各自的優缺點,而回到歷史成本計量將會給投資者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基于美國證監會的研究結果,其研究報告對于現行會計制度提出了八項具體建議:1.改進157號準則,但不是廢止。2.現行公允價值計量要求不應當廢止。3.雖然不建議廢止公允價值會計準則,但需要采取措施改進現行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的應用。4.金融資產減值需要重新設計。5.需要更清晰的指南以提高正確的判斷。6.會計準則需要繼續滿足投資者的需求。7.采取新的正式措施,規范現行會計準則的實踐。8.進一步簡化金融資產投資會計的要求。
美國證監會的研究報告反映了其一向的態度:支持公允價值會計準則,提高財務報告透明度。應當說,這是一份對會計界相當友好的報告,也正面回應了金融界等對會計準則的指責。但這個報告是否能夠為這場圍繞著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的爭議畫上句號?現在做出肯定的答案還為時過早。
六、關于金融危機影響下公允價值的幾點基本結論
(一)公允價值計量只是一種計量工具,它并不是金融危機的本質原因
公允價值只是將企業經營情況如實反映出來,并且將市場波動的動態影響盡可能地捕獲和掃描下來,這決定了公允價值必然會反映市場的波動。
(二)公允價值在其假設基礎不成立的情況下,有失公允
根據 FASB對公允價值的定義,公允價值計量方式是建立在市場活躍而有秩序的假設基礎上,但本次金融危機表明這一假設并非永遠成立。在非有效市場下,公允價值會計方法可能會得出與長期基本面和所考慮風險不相符的估值,對危機起了一定的推波助瀾效應。
(三)金融危機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是機遇,對于會計計量屬性的發展也一樣
雖然公允價值存在缺陷,但其理論基礎仍然存在,暫停和修改公允價值計量并不是應對金融危機的有效措施。建立有效機制,調整非正常、非有效市場下確定公允價值的操作方式、完善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才是直擊問題本質的正確做法。
【主要參考文獻】
[1] SFAS157——公允價值計量[M].
[2] 黃世忠,次貸危機引發的公允價值論戰[J].財會通訊(綜合版),2008(11).
[3] 彭南汀,王習武.論金融危機下的公允價值會計[J].金融會計,2008(12).
[4] 楊輝.金融危機中如何看待公允價值計量[J].財會研究,2008(24).
[5] 美國金融危機中對公允價值會計問題的爭論[OL].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2008-10-09.
[6] 公允價值會計準則是金融危機“幫兇”?[N].中國證券報,
2008-10-31.
【對話達人】事務所美女所長講述2017新版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表中高企與研發費那些表!
活動時間: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動性質:在線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