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起,國有企業開始推行新的財務管理模式—會計人員“委派制”。 “早期的會計委派工作,的確有很多困難”,H建筑集團總會計師羅先生,對當時的種種困難,記憶猶新。
3年以后,羅先生力主建立的財務集中核算系統,在集團直屬項目經理部和子公司項目經理部全面推廣之后,大家看到了信息化與“委派制”相結合產生的巨大威力。
“該聽誰的?”
“剛開始搞‘會計人員委派制’的時候,多少有點摸不著路數”,羅先生承認,“沒有什么經驗,也缺乏具體的指導意見,說派就派下去了”。
按照后來的說法,這些被“委派到項目經理部、指揮部的財務主管”,原本希望他們能代表集團公司,加強對基層單位的財務監管力度,強化資金管理、規范財務核算、細化成本管理。“但從效果上看,卻好比‘泥牛入海’,不光是‘換湯不換藥’,還落得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尷尬結局。”
會計“委派制”的政策,主要是針對國有企業經濟效益滑坡、財務監督弱化、會計信息失真、成本管理水平下降、潛虧嚴重的情況提出來的。但真做起來后發現,解決問題遠不是可以簡單地一“派”了之的。
H集團最初的做法是,把財務人員的工資、檔案、隸屬關系,隨著委派命令的下達,與人一起轉到了受派單位。名義上是“委派”,受集團財務部的直接領導,實際上在“會計委派人員管理辦法”中有一條,“接受受派單位行政領導分配的工作”,結果讓“委派”形同虛設。
回來向羅總訴苦的財務主管有這樣的說法,“基層經理有一句話,‘你端誰的飯碗,該聽誰的?’”
核算集中化
摸索了近2年的H集團,后來改變了做法,從行政關系上不再將財務人員“下放”到基層去,而是真正讓他們不受工資、檔案的牽制,同時讓他們接受派出機構的考核。與此同時,羅總結合H集團財務信息化的狀況,提出了財務集中核算的設想。
“財務集中核算的想法,就是在子公司本部,或者集團公司本部,相應建立管轄范圍內直接施工生產單位的財務賬戶”,羅總在動員會上說,“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讓實際施工過程中的資金狀況、成本狀況、收入狀況直接顯示出來,便于財務監控,進而組建各業務系統在同一數據平臺上的相互監控制度。”
但是,說說容易,要說服下屬項目經理、指揮長們就沒這么簡單。在有些項目經理和指揮長的眼里,這根本就是“對一線指揮員不信任”。
羅總的態度十分堅決。在最高領導的堅決支持下,羅總下大力氣,花了近4個月的時間,將直屬18個項目經理部的財務集中起來,并把軟件下發到9個子公司,全線推廣。
這套系統到今天為止,已經穩定運行了半年多的時間。財務核算集中化,與會計“委派制”相得益彰,在H公司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新冒出來的“數據源點和及時性”的問題,讓羅總感到了財務信息化深層次的挑戰。
“數據源點”難題
有了財務集中核算,公司本部可以遠程查看下屬生產單位的賬務系統,從這個角度看,監察力度是很大的。“起碼現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有了很大的保障”,然而,羅總現在眼睛盯的還不是這個問題。
財務數據上杜絕了“參雜使假”的可能,在羅總眼里還屬于被動、消極的防范措施,對形成良性的財務控制,并且上升到輔助生產決策的高度,還有一段距離。
也就是說,集中核算只解決了所能看到的數據“是否真實”的問題,“這顯然是不夠的”,羅總說,“保證進入財務系統的數據不被扭曲、不被加工,這沒問題。但現在問題是,這些數據來得及時不及時、完整不完整?”
比如材料成本中,實際在現場消耗的材料費用,總是由于種種原因不能及時入賬,導致“真實的成本數據”實際上有一個很大的缺口。“說到底,還是人決定著數據的及時性和完整性”,羅總用現場核算中的種種現象,指出了集中核算似乎“力所不及”的問題。
財務數據往往與其他業務部門有關,甚至與建設單位、物資供應商有關。也就是說,財務核算系統無論集中與否,都不能解決“數據源點”問題。
羅總思考的目光,盯在了更深層次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結構的問題上。“是財務部門在企業中扮演的‘角色’,決定著它的控制力度,而不是使用什么核算工具”,不過,羅總認為,“依靠信息化實現的財務集中核算,畢竟為我們下一步理順財務管理和企業管理的關系,掃清了一定的障礙,為財務職能的深化,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從今年開始,由財務集中核算和“委派制”,引發的橫向數據資源整合問題,在羅總的多次呼吁下,已經引起了H公司董事會和管理層的高度重視。
羅總認為,如果要使會計信息進一步在公司財務管理中發揮作用,另外的一半即“整合難題”將取決于公司的治理結構和管理制度—而這一半,才是“建設有效益的信息化”所必需的。
半個信息化
在信息化背景下,西方先進企業CFO(Chief Financial Officer)的角色,正經歷著“從財務管理向戰略管理的轉變”,由托馬斯。沃爾瑟(Thomas Walther)等4位美國財務專家撰寫的《再造CFO》(Reinventing The CFO)描述了這一過程。
傳統的企業財務人員,往往被視為“守財奴”、“預算編制者”、“數據收集者”和“賬房先生”。在新型的產業格局和經濟價值觀念下,財務人員所擔當的角色,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包括,財務職能、會計職能與企業戰略經營的整合,加強管理控制、成本管理等。
然而,沃爾瑟所描述的CFO的角色,在中國的國有企業中實際上是“缺位”的。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董事、某大型項目財務總監張云亭在《頂級財務總監—戰略、資源、理財與控制》一書中,解釋了財務總監(CFO)和總會計師的不同。“財務總監代表出資者,由董事會委派,是董事層高級財務管理人員;而總會計師代表企業管理當局,由總經理委派,是經理級財務管理人員”。
這種不同的委派方,事實上體現了公司治理結構中對會計控制權之爭。這是財務信息化、進而是企業信息化必須面對的一個復雜、深層次的問題。
目前在國有企業中,如何設計符合國有企業產權特征的外部會計控制系統,是當前企業變革的一個重要問題。與這個問題相比,僅僅解決核算業務處理的會計信息化(過去的說法叫“會計電算化”),就面臨如何與日益重要的財務信息化相接軌的問題。
其實這是老生常談。在財務專業人員那里,“會計”和“財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作為公共的商業語言,建立在復式記賬法基礎上的簿記體系,是會計人員對企業經營狀況的忠實記錄。會計信息是財務管理的必要基礎、是公司財務控制、計量財務經營成果的必要手段和工具。
但是,一旦將會計信息的運用,推廣到企業戰略和企業決策的高度的時候,以會計信息系統為基礎的“信息化”,就成了無法與治理結構相匹配的“半個信息化”。
相關熱詞: 集團財務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