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力資本的價值屬性
周其仁(1996)在引證了羅森和巴澤爾等人的觀點后,以激勵機制的普遍存在為依據揭示了企業的合約本質,指出智力資本與其所有者的不可分離性是其最主要的產權特征。從智力資本的產權特征出發,筆者認為智力資本具有以下幾項主要的價值屬性。
(一)智力資本價值的易波動性
智力資本通過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可以在復雜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中,使沒有生命力和主動性的財務資本實現增值,從而創造新的價值。但是智力資本的價值是一種未來價值,體現在其所能創造的未來現金流量上,這種創造現金流量的能力是不穩定的,易波動的。一方面,由于智力資本不能與其載體相分離,所以智力資本隨著其載體的生命健康狀態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并隨著人的生命的終止而消失;另一方面,智力資本以知識和能力為核心,而知識和能力是必須經常更新的,一旦智力資本的載體不能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則其原來的智力存量可能大幅貶值。
(二)智力資本價值的人身依附性
人身依附性既是智力資本的產權特征,也是其價值特征。無論智力資本的價值大小,它總是與其載體融為一體,不可分割。這就決定了智力資本不能像財務資本那樣可以用于轉讓、清償債務等事項。人身依附性也是部分經濟學者否認智力資本可以作為出資的主要原因,智力資本既不能從其主體分離出來作為抵押,也不能由企業進行處置,特別是在企業進入破產清償程序時更是如此。但是,另一方面,智力資本的人身依附性恰恰也說明其載體在運用智力資本時,必須為其承擔絕大部分風險,因為只有他才能運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如果他不盡力的話,他所獲得的利益將低于自身的價值。
(三)智力資本價值的團隊依存性
智力資本的價值必須在某種團隊合作的情況下才能得以實現。因為智力資本的運用是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中必須由團隊的其他成員配合才得以完成。團隊生產理論的集大成者阿爾欽、德姆塞茨(1972)認為團隊生產因效率高于個體生產而廣泛存在,但團隊成員由于搭便車和信息不對稱造成監督和業績衡量的困難。他們的解決辦法是引入一個外部監督者并賦予其剩余索取權。團隊依存性是智力資本的重要價值屬性,這一特征對個體智力資本的價值評估存在重要影響。
二、個體智力資本的價值評估設計
(一)關于企業智力資本價值評估的研究自從人力資本理論誕生以來,許許多多經濟學家對人力資本和智力資本的測度問題進行了研究,如舒爾茨、貝克爾等,但是這些研究大多要么基于宏觀經濟數據,要么基于傳統的投入產出關系進行研究,缺乏對企業特別是對個體智力資本價值評估的分析。近幾年來,學者們對企業智力資本的價值評估關注較多,并探討了市賬比較法、托賓q法、具體推算法等幾種主要的評估方法。
市賬比較法:通過企業的市場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差額來反映企業智力資本的大小。其理論依據是,企業賬面價值實際上是根據公認的會計準則紀錄的歷史成本價值,而市場價值反映的是企業作為一個永續經營實體的整體價值,其中包括了未來盈利的能力。這種方法的優點是簡單易行,缺點是受會計政策影響大,并且該方法默認企業市值扣除企業財務資本價值的余額即為企業智力資本,而事實上影響市場價值的因素很多。
托賓q法:托賓q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托賓設計的用來預測投資行為的一個參數,是企業市場價值與企業資產的重置成本的比值。這種方法的理論依據是如果企業資產的重置成本低于企業的市值,那么企業的投資行為就獲得了超額利潤,而智力資本就是超額利潤的源泉。托賓q法的缺點同市賬比較法類似,但對同行業企業間的比較還是基本有效的。
具體推算法:這種方法認為企業超額收益源自于智力資本,其實質就是企業超額回報的資本化。為避免不同企業在資本化超額收益時的計算口徑不同導致缺乏可比性,斯圖爾特提出的計算步驟已成為大多數企業遵循的標準:
1.計算企業三年的平均稅前收益;
2.根據資產負債表中的數據計算三年的平均年末有形資產的價值;
3.用稅前收益除以平均有形資產得到資產回報率;
4.計算同期整個行業的平均資產回報率;
5.用行業平均資產回報率乘以企業的有形資產得到行業平均水平下的稅前收益;
6.用企業的稅前收益減去平均收益得到超額收益;
7.計算三年平均所得稅率,并由此計算出稅后超額收益,這部分收益就是對智力資本投資的回報;
8.計算超額稅后收益的凈現值,結果就是沒有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中的智力資本的價值。
上述評估企業智力資本價值的方法都存在一些缺點,不過對于評估企業整體的智力資本價值還是具有一定參考意義的。然而對于個體智力資本的價值評估,這些方法并沒有多大意義,也不能滿足企業激勵機制的需要,因為這些方法沒有考慮到個體智力資本的價值屬性。事實上,資本的價值取決于其未來創造現金流量的能力,這是財務理論的一個基本結論,既適用于財務資本,也適用于智力資本。上述方法都是基于價值的歷史觀,沒有考慮到智力資本創造未來現金流量的能力。從價值的未來觀來看,智力資本同財務資本在價值內涵上并無質的差別,評估智力資本的價值也應基于未來觀。
(二)個體智力資本價值評估的設計財務理論認為,任何資本在一定時期內的價值評估都可以應用下述公式:
其中,V表示該項資本的價值,N表示評價期長度,Ft表示第t期該項資本帶來的凈現金流量,it表示第t期適用的折現率。應用這個公式的關鍵要素有三個:評價期、未來凈現金流量和折現率。基于價值評估的目的,評價期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評價期取最長值或無窮大,這意味著資本將使企業長期受益,評估的目的是資本的總價值;二是根據資本的實際情況或評估要求設定評價期。對于個體智力資本價值的評估而言,評價期是一個根據需要而設定的量,如同一項無形資產有它的使用期。一般而言,評價期的確定需要根據智力資本的使用情況,通過包括智力資本所有者在內的參與者協商確定。折現率事實上是較為宏觀的變量,在一定時期內跟社會平均的投資回報率和國家金融狀況有關,它可以根據有關公開信息獲得。未來凈現金流量是一個不確定性較強的量,對個人智力資本而言,確定其所獲得未來凈現金流量更為復雜。因此如何正確處理凈現金流量信息是能否合理地評估個體智力資本價值的關鍵問題。
本文原文筆者認為,個體智力資本的價值評估應與團隊智力資本的價值評估有機結合起來,這是智力資本價值團隊依存性的體現。因此首先要評估團隊智力資本價值。基于未來觀進行團隊智力資本的價值評估需要著重考慮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該團隊要覆蓋的范圍;二是該團隊在企業生產、管理過程中的地位,即其貢獻實際或將要占到企業所有參與者組成的團隊的何種比例;三是該團隊的工作能夠帶來多大比例的超額利潤,即在企業所有的投資回報中,團隊智力資本所起的作用有多大。筆者認為,如果基于評估個人智力資本價值而進行智力資本出資的目的,則作為評價對象的團隊應力求精練,以使得個人在團隊中的貢獻能夠得以有效區分。但必須要求該團隊的貢獻應該占企業整體價值的較大比例,這樣才能滿足智力資本價值評估的初衷。智力資本帶來的超額價值決定了在評價中應該使用超額的凈現金流量,如果企業的凈現金流量低于社會平均或行業平均水平,則沒有必要對智力資本價值進行評估。
團隊智力資本價值的評估是個體智力資本價值評估的基礎,然后要確定個體在團隊中的貢獻。個體智力資本價值評估的目的一般是出于激勵的需要。事實上,即使在目前情況下,不同企業在確定其主要經營者和主要技術人員的薪金待遇時,仍然對這些激勵對象的個體智力資本價值做出主觀評價。因此,確定個體在團隊中的貢獻,既要考慮到歷史狀況,也要考慮未來發展。當然,個體在團隊中的貢獻也是一個動態變化的因素。確定個體在團隊中的貢獻率λ可以企業薪酬委員會綜合各種情況并與被評價者談判確定,這也是激勵機制發揮作用的前提。這樣,個體智力資本的價值評估可用下式表述:
其中,Vi表示個體i的智力資本價值,λit表示個體i的智力資本價值在他所處團隊中第t期所占的比例,αt和βt分別表示團隊智力資本在企業整體中所占的比例和超額凈現金流量占整體凈現金流量的比例。評價期N表示智力資本使企業直接受益的時間區間。
應該指出的是,基于未來觀的個體智力資本價值評估的原則不是追求精確,那也是不可能的,而只要大致準確就可以了。為了實現評估的目的,可以在激勵期間對個體智力資本價值進行多次評估,以便修正模型中的風險等不穩定因素。在上述論述中,筆者假設了在評價期N中,被評價的團隊是不變的。事實上,如果被評價團隊的變化影響不大,可以忽略;否則,可以根據變化后的情況做出調整,重新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