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12 00:00 來源:AMT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中,傳統的研究院和各級科研機構都紛紛走上了面向市場的道路,在知識經濟的時代,當年“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環境已經不復存在,而科研機構如何憑借自身的知識資源優勢,在市場經濟中搞活、搞大,已經成為了中國科研院所戰略發展的重要目標。
回顧解放后我國科技體制發展的歷程,大體上可以分為三步。1978年前,我國繼承了前蘇聯的科技發展體系。這一體系實行企業科研、院所科研、高校科研、國防科研相互獨立的結構,以計劃來推動科技項目的開展,帶動科學技術的轉移。1985年3月,《中共中央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的公布,標志著科技體制改革的正式啟動。尤其是1998年后,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政策走向,政策供給集中在促進科研機構轉制、提高企業和產業創新能力等方面。
但是由于中國研究院所的誕生源自計劃經濟體制的框架,缺乏對市場的了解和現代企業管理的經驗。在20多年的市場化歷程中,國內科研院所改制的經驗積累了不少,遇到的問題和麻煩也有一籮筐。科研院所作為一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造就知識經濟國家競爭力的中堅力量,其改制做為國企改革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極大的影響著我國未來的綜合國力。因此本文就院所改制所遇到的一些管理方面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并提出一些建議。
觀察改制后的院所發展模式。在政府財政對科研院所“斷奶”初期,很多科研院所感覺無所適從,由于以往重研發、輕經營,技術和創新一下失去了應用的支點。從改制的方向來看,未來的科研院所作為創新主體,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制度環境顯著改善,其必將走面向市場的重構,以符合開放環境和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因此院所改制憑借自身知識優勢,走研究開發、生產經營一體化的道路,是較為合理的選擇。總結較為成功的案例,中國院所改制的發展模式大體有以下幾種。
依靠所研發和掌握的前沿科技知識,創辦高科技股份制企業,這種方式往往從早期創辦的多個院辦小企業中選擇較具備潛質的,通過注入科研力量,迅速擴大規模。
走單純學術道路,對國內外科學領域的重大課題,展開重點研究,集中力量承接國家課題,建立一支以在國內外有較高學術地位和影響力的科學家為核心,以青年學術帶頭人為骨干,年齡、知識結構合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隊伍;培育倡導科學精神和創新進取的價值觀,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現代研究所制度和行為規范體系,建成發達國家中等水平的園區環境和科研條件,形成適合基礎科學研究的創新文化。
轉為中介機構提供各種科研服務,發展現代咨詢、顧問業務,憑借其雄厚的專業學術背景和領域內的知名度,取得市場上的一席之地。
并入企業研究部門,成為企業內部核心研發動力,加快研究成果的應用周期,以適應現代市場快速變化和激烈競爭的現狀。
在這幾種發展模式中,雖然各行其道,但是我們發現問題卻大體相同,以下我們就共同面對的問題進行探討。
【對話達人】事務所美女所長講述2017新版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表中高企與研發費那些表!
活動時間: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動性質:在線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