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30 11:05 來源:農村經濟·陳曉玲 尹丹
[摘要]本文考察了農村教育的投資成本由農村承擔,而城市卻得到了由農村教育積累的人力資本所產生的收益這樣一種投資與收益的不對稱性,并分析了這種不對稱性對人力資本積累和城鄉二元經濟協調發展的不良影響,提出了相應的建議,為認識和解決農村教育問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問題,以及最終解決“三農”問題提出了一個新的思路。
[關鍵詞]農村教育 投資與收益的不對稱性 二元經濟 農村剩余勞動力
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力資本是一種比土地、資本、勞動力數量等物力資本更為重要的一種資本。人力資本投資收益遠大于物力資本的投資收益。因此,資本積累應從物力資本積累轉向人力資本積累。特別是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21世紀的競爭主要在于人才的競爭。而人才是通過人力資本投資形成的,教育是人力資本投資的最主要形式。因此,經濟的持續穩定強有力的發展最終決定于教育,從而決定于人力資本存量的多少。
一、農村教育投資與收益不對稱性的涵義
教育是一個投入產出的過程,而且具有投資收益見效慢的特點,同時也具有投資主體與受益主體不完全一致的特點,這在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上尤為明顯。孩子們身上的教育支出都是父母所提供,子女以后接受高等教育再到參加工作會離開農村,而父母卻依然留在農村。這就導致了這樣一個后果,就是農村家庭的教育投資所積累的人力資本絕大部分并沒有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做出什么貢獻,而是對城市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也就是說農村教育投資成本在農村,收益卻在城市,從而出現了農村教育投資的成本與收益的不對稱性,也可以說農村的教育產生了對城市經濟發展而言的正的外部性。這個邏輯過程是,農村子女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的教育一般都在農村進行,而從大學開始到以后工作絕大部分都是在城市,這從兩個方面對城市經濟產生了正的外部性。一方面,農村子女在上大學時,每年的大量花費(學費和生活費)實際上購買力是從農村轉移到了城市,對城市的需求增加,再通過乘數效應從而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相應的則是對農村的實際購買力減少,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另一方面,農村子女在城市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后,然后在城市工作,實際上是為城市的經濟發展積累了人力資本,他對城市經濟的發展起了投資的作用。相反,作為這些人力資本的投資方,農村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這就是農村教育投資的成本與收益的不對稱性。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農村經濟落后,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吸引具有高知識存量的人力資本到農村,來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從而導致農村投資、城市受益這樣一個不對稱現象的存在。
二、農村教育投資與收益不對稱性的影響
1.嚴重阻礙了農村人力資本的積累,從而影響經濟發展
正是因為農村教育的投資與收益的不對稱性,導致了農村教育的落后,不僅影響了農村人力資本的積累,同時也影響了城市人力資本的積累。如果把資金用于農村的擴大再生產等投資,是可以對農村產生經濟效益的,但是現在農村家庭把一部分的財力用于子女的教育,而這樣的教育投資卻不能對農村經濟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因為收益在城市),這將減少農村財富的積累速度,而農村財富積累的速度越慢,就越會放慢農村對教育的投資,這必將對農村和城市的人力資本的積累產生消極的影響。同時,農村家庭對農村教育的投資越多,對農村的再生產資金擠出越多,越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
2.嚴重影響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阻礙了二元經濟的良性循環
一個國家的經濟由貧窮到富裕的發展過程中,一般都經歷著由落后的農業經濟部門向先進的工業生產部門轉移剩余勞動力的過程。這是因為先進的工業部門生產效率高,提供的收入高,必然吸引農業剩余勞動力向工業部門轉移,同時這種轉移過程也會增加工業部門的積累和發展,從而有能力吸引更多的農業剩余勞動力,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的關系,這是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理論所闡述的中心思想。但是,這種思想有一個隱含前提就是這種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是無摩擦的。事實上,由于先進的工業部門所要求的技術水平是相當高的,從農村轉移的剩余勞動力必須掌握相應的技術才能順利地實現這種轉移。因此,要想這種轉移過程沒有多大的摩擦,就必須讓農業剩余勞動力掌握相應的技術,而這就需要教育。正是由于農村教育投資與收益的不對稱性,導致了農村的人力資本和城市人力資本積累的緩慢,從而給這種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增加了摩擦,阻礙了二元經濟的良性發展。
三、農村教育投資與收益不對稱性的解決方案
1.加大國家財政對農村基礎教育投資的力度
從根本上說,我們需要的是對農村教育投資力度的加大。但是,由于前面所說的這種不對稱性,導致了農村家庭對教育投資的薄弱與緩慢。按照經濟學原理,我們應該按照“誰受益、誰投資”的原則來解決農村教育投資的問題。由于農村教育的受益方是城市經濟,我們就可以考慮通過加大國家財政對農村基礎教育投資的力度,讓農村基礎教育真正的受益方來支付這個投資成本,從而實現農村基礎教育的投資主體與受益主體的統一,這必將有力地促進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有力地增加農村人力資本和城市人力資本的積累,為農村和城市經濟發展積累強大的后勁。同時,由于國家財政分擔了許多原本需要農村家庭分擔的教育支出,將為農村家庭節約大量的生產資金,這筆資金直接用于農村生產將會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直接的收益,這種現實的收益又必將有助于提高家庭對教育的支出,進一步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從而形成良性的循環。
2.加強農村職業教育
正規教育是人力資本增加的主要途徑,職業教育或“在干中學”則為另一個重要途徑。農村的正規教育與職業教育的一個很大區別就是農村的職業教育的投資主體和受益主體在很大程度能夠有機統一,因為農村的職業教育主要是進行各種農業生產技能培訓或其他與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有關的技能培訓,而這種技能是可以直接應用于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的,如各種養殖技術等。這種教育由于其受益在農村,能夠直接增加農村家庭的收入,因此農民也愿意在這方面進行投資。但是我國很多地方的農村,并沒有提供這樣的職業教育機會,或者提供的職業教育不切合實際。而正規教育卻相反,他的投資主體與受益主體不統一,導致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發展職業教育,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同時也有利于在另一種意義上轉移農業剩余勞動力,即離土不離鄉,那些接受了相關技能培訓的人在農村從事一些與農村生活密切相關的職業。
3.采取各種措施,增強農村對人力資本的吸引力
由于城市生產力水平相對較高,收入水平也相對較高,因此城市比農村對人力資本有更大的吸引力。正是因為這種更大的吸引力導致了農村教育投資與收益的不對稱性以及相關的不良后果。因此,我們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使人力資本“回流”,讓那些與農村生產、農村經濟相關的人力資本回流。增強農村的吸引力,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提高待遇,可以先把人才吸引到一些小城鎮上,小城鎮的發展將對附近農村經濟的發展產生很強的輻射與推動作用,同時國家也應該對農村人才引進方面提供相關的政策支持。
主要參考文獻:
1.阿瑟·劉易斯:《二元經濟論》[M],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年
2.袁志剛,陸銘:《隱性失業論》[M],立信會計出版社,1998年
3.閆淑敏,張生太:中國農村家庭人力資本投資動態分析及政策建議[J],《預測》,2003.01
4.張冬平,白菊紅:農村勞動力受教育水平差異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03.01
【對話達人】事務所美女所長講述2017新版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表中高企與研發費那些表!
活動時間: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動性質:在線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