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09-24 00:00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中國入世在即,對于受沖擊最大的行業之一的金融業來說,金融創新成果將直接關系到中國金融業的生存和發展。但是,專家認為,就目前的創新水平而言,金融業的前景不容樂觀。
“國內銀行近幾年所謂的金融創新產品:一卡通、信用卡、銀證通、消費信貸等等,都不是中國人的創新,都是我們對現代銀行的一種模仿。而在模仿的過程中,競爭力比較強的銀行模仿得比較好,競爭力差的銀行模仿得比較差。說到我國自己的金融創新,幾乎沒有。”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副司長易綱一針見血地指出。
事實上,業內人士認為,就連單純地模仿西方的金融創新業務,我們也存在著嚴重的不足。
發達國家銀行的信用結算、外匯擔保、投資顧問、信息咨詢等新的中間業務規模迅速擴大,許多銀行中間業務已成為其經營的主要內容。而我國銀行在中間業務方面,目前的服務品種僅有國際結算、保函、保理和外匯買賣等業務,而涉外經濟活動必須的匯率趨勢咨詢都沒有,更談不上期權、期貨交易及其相關服務。在資產業務方面,我國銀行也僅限于傳統公司信貸和消費信貸;面對不斷增加的金融風險,它們沒有提供如平行貸款、分享股權貸款等新的貸款品種來規避風險,而是限制性地規定必須有擔保或抵押才能貸款,使一些暫時困難的涉外企業即使有好的項目,也會因無擔保和財產抵押而得不到急需的資金。負債業務方面也仍然存在著許多空白點,如銀行不開設個人外匯支票帳戶,從事涉外活動的人員需攜帶大量的現金出入境,非常不便。在住房金融業務方面,國外涉及抵押與再抵押、不動產價值與證券化、地產使用權轉讓等方面的金融創新工具達20多種,而我國大部分地區的住房金融工具創新十分有限,從而使整個住房金融業務的發展較為緩慢。
那么金融業要怎么樣才能有自己創新的金融產品呢?
有專家指出,實際上,在產品創新的背后是制度的創新。中國金融業目前更落后的是制度的創新。
易綱認為,我們必須要創造一個環境,使得金融機構中的每個人都成為制度創新和產品創新的源泉。問題的關鍵是要改革激勵機制,要使得創新的人有好報,創新的人有個市場價。要想改變機制,就得改變體制,改變體制的最基本方面在于改變產權制度,國有商業銀行、證券公司、金融中介機構、保險公司都必須改革機制,進行產權制度的改革,也就是說,這些金融機構的改革都應該朝著股份化的方向發展。產權制度的改變最終會落實到激勵制度的改變,有了激勵制度,才會有人的創新。
中共中央辦公廳調研室處長楊再平則建言,要想對金融制度進行創新,最關鍵是要建立兩種制度:一是推動創新的競爭制度。事實上,只要允許和鼓勵競爭,就會形成優勝劣汰的機制,在這種機制下,只有不斷創新的金融機構才能生存和發展,因而創新就成為很自然的事情。而要建立這樣一種制度,要做的事情還很多,諸如:打破國有金融機構的壟斷地位、放寬金融行業的進出限制、鼓勵金融機構之間在產品、質量和價格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競爭、允許銀行、證券和保險之間展開競爭。二是容納創新的監管制度。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之間的微妙關系常常被喻為“貓捉老鼠”的關系,即有些金融創新帶有較大風險,因而必須對它們加強監管,這又會引起逃避監管的金融創新,進而又需要采取新的監管措施,這便形成“創新———監管———創新”的螺旋式循環。但我國目前的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之間的關系卻是“貓禁老鼠”的關系,即監管部門因擔心金融創新帶來風險,總是因噎廢食,多是采取禁止的措施。結果是:金融業豐富發展不夠,金融監管水平提高不大。這是必須改變的。金融監管水平不能只是禁止而必須容納金融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即:一方面是金融業的豐富發展,另一方面是監管水平的不斷提高。
【對話達人】事務所美女所長講述2017新版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表中高企與研發費那些表!
活動時間: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動性質:在線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