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30 17:12 來源: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社會結構的急劇轉型,社會弱勢群體及其問題日益凸顯,構成了影響社會穩定與社會發展的重要風險因素之一,并且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朱镕基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特別提到了弱勢群體問題,指出要對弱勢群體給予特殊的就業援助。實際上,弱勢群體成為國際通行的一個詞匯,是在近幾十年。然而,弱勢群體的存在,則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存在著一定規模的社會弱勢群體。現階段中國社會弱勢群體的構成狀況復雜、存在問題多樣,弱勢群體的規模有不斷擴大的趨勢,并且已經構成了影響社會穩定與社會發展的重要風險因素之一。因此,深入研究新時期中國的弱勢群體問題,構建弱勢群體的社會支持網絡,是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
社會弱勢群體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
目前,我國學術界對于“弱勢群體”這一概念有不同的稱法,如:脆弱群體、社會弱者群體等。學者們根據自己的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對弱勢群體進行了各自的界定。如有的學者將社會弱者作為社會工作的對象,認為“弱勢群體是在遇到社會問題的沖擊時自身缺乏應變能力而易于遭受挫折的群體”。有的學者從經濟的角度,將弱勢群體看作是貧困群體或者是貧困群體的一部分,認為“脆弱群體指的是這樣一些人口群體:由于各種外在和內在原因,他們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在生產和生活上有困難。脆弱群體一部分已經是貧困者,另一部分是潛在的貧困者。”有的學者則從政治和法律的角度,將弱勢群體界定為在社會中處于不利地位的群體,認為“弱勢群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少數)比另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多數)在經濟、文化、體能、智能、處境等方面處于一種相對不利的地位。”并且認為法治社會應該從法治的公正性出發,對弱勢群體予以公平的對待,對弱勢群體的人權保障要給予例外對待和特別保護,最大限度地縮小弱勢群體與強勢群體的差距。
本文認為,如果籠統地說,弱勢群體就是社會生活中的困難人群。在社會學的視域中,這些社會困難人群的出現是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失調的表現。所以,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弱勢群體是由于社會結構急劇轉型和社會關系失調或由于一部分社會成員自身的某種原因(競爭失敗、失業、年老體弱、殘疾等)而造成對于現實社會的不適應,并且出現了生活障礙和生活困難的人群共同體。在社會學看來,弱勢群體所存在的問題也必然就是社會的問題。弱勢群體問題得到有效地解決或緩解,有利于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的調適,從而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社會發展。反之,則勢必會損害社會公平,增加社會風險,進而損害社會效率,妨礙社會發展。
從群體的基本特征上來看,弱勢群體具有經濟上的低收入性、生活上的貧困性、政治上的低影響力和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
首先,經濟上的低收入性是弱勢群體的首要特征。社會弱勢群體通常都是經濟上的低收入者,其經濟收入低于社會人均收入水平,甚至徘徊于貧困線邊緣。造成一部分社會成員在經濟上的低收入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社會的原因,如:在市場競爭中失敗,下崗失業,身體殘疾,年老退休,等等,都會造成經濟上的低收入。經濟上的低收入也造成了弱勢群體的生活脆弱性,一旦遭遇疾病或遭遇到其他災害,他們很難具有足夠的承受能力。
其次,生活上的貧困性。經濟上的低收入性決定了弱勢群體在社會生活中的貧困性,既表現為生活水平的數量低下,也表現為生活質量的低層次性。在其消費結構中,絕大部分或全部的收入用于食品,即恩格爾系數高達80-100%,入不敷出;日常生活中使用廉價商品、穿破舊衣服、沒有文化、娛樂消費,并有失學等后果。生活上的貧困性也是弱勢群體的典型特征。
第三,政治上的低影響力。弱勢群體在社會分層體系中處于底層,他們的政治參與機會少,對于政治生活的影響力低。政治生活的產品是公共政策,而公共政策是政府對整個社會的價值作權威性的分配。顯然,強勢群體在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中具有更重要的影響力。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影響力和游說活動,使得公共政策的制定有利于自己的利益需求,或者至少不影響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弱勢群體由于“遠離社會權力中心”,較少參與社會政治活動,難以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同時,這也意味著弱勢群體僅僅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難或者很難迅速擺脫自身的困境,解決自己的問題。弱勢群體問題的解決必須依靠社會的力量,制定更加公正的社會政策,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從各個方面為弱勢群體提供社會支持,保護弱勢群體的權利,維護弱勢群體的利益。
第四,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由于弱勢群體在經濟上的低收入性和社會生活中的貧困性,使得他們在社會中的心理壓力高于一般社會群體。他們的職業技能缺乏市場競爭力,或者已經失去年齡優勢,因而沒有職業安全感,收入較低且不穩定,“常有衣食之憂”,對生活前途悲觀,心理壓力巨大。同時,由于弱勢群體在政治上的低影響力,也使得難以依靠自身的力量改變目前的處境。這些都造成了弱勢群體在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市場競爭中的失敗者,或者感到自己被社會所拋棄。他們有比較嚴重的相對剝奪感和較為強烈的受挫情緒,在社會生活中缺乏社會支持感,而“具有較低社會支持感的人對他人的評估比較消極,而對自己本身,則產生人際交往無能、焦慮及社會排拒感”。在心理上容易產生不滿、苦悶、焦慮、急躁情緒,難以自我調適,進而容易對生活失去信心。
現階段中國社會弱勢群體的構成狀況及其主要問題
現階段中國社會弱勢群體的構成狀況比較復雜,但是,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貧困者群體。貧困者群體是一種生活弱勢群體,這一群體的典型特征是群體成員已經陷入生活貧困狀態。貧困問題作為當今世界的一個全球性的社會問題,無論在發達國家或者是發展中國家都是無法回避的客觀社會事實。但是,發達國家中的貧困主要是指相對貧困,而且絕大多數集中在城市;而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則表現為大眾貧困,在數量上則要比發達國家多得多,而且一般是指絕對貧困,同時,其貧困人口中的絕大多數集中在農村。新中國建立之初,4億多人口中絕大多數都處于絕對貧困狀態。直到70年代末期,我國仍然有2.5億農村人口處于絕對貧困之中。1984年,全國農村共有 7,000多萬貧困人口,約占農村人口總數的9%(這里的貧困規模和貧困率是根據當時的貧困線計算的)。到1998年,我國政府公布的農村貧困人口下降到4,200萬人,貧困發生率已降到7%以下。過去,在人們的觀念中,貧困是農村才有的。在中國長期的二元體制下,由于國家對城市居民采取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和傾斜政策,使得貧困現象主要發生在中國的農村地區。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城市社會救濟的對象只占到城市總人口的1%。但是,隨著市場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宏觀利益格局的重新整合,城市貧困現象開始出現并且日益嚴重。由于產業結構變化,90年代中期以來在中國城市中開始出現大量下崗職工,許多人生活出現困難,還有部分退休和失業人員的生活也有困難。1994年,全國城鎮貧困救濟對象達1,920萬人。城鎮在業者中低收入群體的隊伍也日趨擴大,出現了分布普遍、增長較快的趨勢。有學者估計,1997年中國城鎮貧困人口大約有1,500萬人左右。又有學者綜合各種統計指標,估計1997年全國城鎮的貧困人口已超過3,000萬人。而據社會統計專家朱慶芳測算,城鎮貧困人口約有3,000萬人,貧困面為8%左右。其他專家的測算至少也有1,500-1,800萬人。目前,中國城鎮貧困人口的規模應該在1,500—3,000萬人之間,占中國城鎮人口總數的4%-8%。如果再加上我國農村地區的8,000萬貧困人口,則我國貧困者群體的總規模約在1億人口左右。
(2)失業者群體。失業者群體是一種就業弱勢群體。在我國現階段主要由失業人員和未重新就業的下崗職工組成。在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失業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物,社會主義社會不存在失業現象。所以,長期以來,我們在理論上不承認中國存在失業,在政策上則用犧牲經濟效益的辦法實現“充分就業”,結果既損失了經濟效益又造成了大量的隱性失業。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我國的下崗失業問題日益凸現出來,城鎮的登記失業與職工下崗率逐年上升(見下表)。
90年代以來我國的城鎮失業率翻了一番還多。隨著中國體制轉軌進程的深入和勞動力市場的發展,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充分就業”政策將逐漸被“有效就業”政策所取代,過去在“充分就業”政策下形成的隱性失業日益公開化,失業問題的深層矛盾暴露愈加充分。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1999年底,我國的下崗職工人數為650萬人,登記失業人口為600萬人(登記失業率為3.2%),下崗失業人口總數為1,250萬人。2000年,這一數字則要達到1,350萬人。另據楊宜勇的研究,2000年我國的城鎮綜合失業率為5.05%,2001年估計則會上升為5.74%。而隨著下崗與失業的并軌,我國的失業問題將會更加突出。
(3)殘疾人群體。這是一種生理性弱勢群體,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缺陷,這一群體在社會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就業困難,生活貧困。目前全世界大約有5億多殘疾人,占世界總人口的10%左右。我國有殘疾人5,164萬。在殘疾人群體中,一部分具有勞動能力或部分勞動能力,另一部分則不具備勞動能力或失去勞動能力。其中,有勞動能力或部分勞動能力的殘疾人中的一部分人在福利企業就業,但是收入較低;而沒有勞動能力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則只能依靠國家救濟或家人撫養。據統計,我國目前70%的殘疾人的經濟來源是靠國家救濟或家人撫養。
(4)老年人群體。老年人群體是一種年齡弱勢群體,也可以說是一種生理性弱勢群體。1982年維也納“老年問題世界大會”以60歲作為老年人口的年齡起點。《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也以60歲作為老年人口的年齡起點。據此,本文將老年人群體的年齡起點確定為60歲。這一群體由于年齡的原因,生理上處于純粹的衰退期,逐漸從社會中失去競爭優勢,并且從舞臺的前臺退到后臺,處于社會生活的弱勢地位。其中,獨居的高齡老人、無自理能力的老人更是成為明顯的弱勢群體。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到上個世紀末,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接近1.3億人,占全國人口的10%,其中,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有1,200萬人,占老年人口的9.6%,并以年均5%的速度遞增。目前我國已經開始進入老齡化國家,老年人群體的隊伍越來越龐大。據估計,到本世紀中葉,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4億左右,占亞洲老年人口總數的1/2,占世界老年人口總數的1/5.中國人口老年化的速度之快,高齡人口之多,都是世界人口史上前所未有的。這個龐大的老年人群體主要依靠退休金生活,或者依靠家人實現保障。作為社會弱勢群體,老年人群體的問題也日益突出。首先,老年人群體在退出工作崗位之后,經濟收入減少,他們對于市場風險的抵御能力弱,大部分人生活質量不高。其次,老年人群體的問題還突出地表現在他們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后的失落感、孤獨感、寂寞感,即如何能夠繼續保持身心健康和能否發揮余熱的問題。市場風險的抵御能力弱,大部分人生活質量不高。其次,老年人群體的問題還突出地表現在他們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后的失落感、孤獨感、寂寞感,即如何能夠繼續保持身心健康和能否發揮余熱的問題。
【對話達人】事務所美女所長講述2017新版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表中高企與研發費那些表!
活動時間: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動性質:在線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