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22 13:24 來源:陸雨
關鍵詞:公共財政 公共產品 西部開發戰略
國家的西部開發戰略對相對落后的西部省區來講無疑是最大的發展機遇,抓住機遇,發展自己也是西部各省區政府的最迫切愿望。國家西部開發戰略實施三年來,各地政府紛紛拿出了自己的發展方案并積極實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我們發現,當西部地區政府從中央政府那里獲得越來越多的自主權時,政府對地區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越來越被突出,政府政策被看作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在地方官員的心目中“有形之手”在增長中的作用遠遠大于“無形之手”。地方經濟的發展與地方政府的關系又一次面臨抉擇。在東部,有“溫州模式”、“蘇南模式”、“順德模式”,在廣袤的西部,又應當是什么模式呢?
一、問題的提出
西部開發熱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特別是一些地方政府急于實現本地區的發展(其初衷是很好的),采取了一些手段,如“拉郎配”式的企業合并,既有政績又有經濟帶動作用的大規模城市建設,政府公務員必須完成的引資任務,讓人感到市場經濟的觀念還沒有被深入理解,特別是在地方政府領導干部和政策制定者當中,政府職能的合理定位問題還沒有引起他們的重視。為了發展,政府有時又充當“大家長”的角色,“越位”問題依然存在。那么地方政府在西部開發中到底應該承擔哪些職能?有什么側重點,這與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是否矛盾?作為西部地區,地方政府的職能實施中要注意哪些問題,避免哪些問題?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利用公共財政理論作一探討。
二、公共財政關于政府角色的理論
公共財政理論將社會經濟部門劃分為私人部門和公共部門兩大類,公共部門既是由政府出資進行經濟活動的諸如國防、教育、社會保險、醫療保健、福利規劃等等經濟領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部門存在的原因是與市場機制的缺陷相聯系的,如完全競爭的必要條件的評估,外部效應問題,社會公平問題,宏觀經濟效率缺陷問題等,使人們認識到市場不是無所不能的,市場缺陷的存在使得我們必須求助于公共部門。公共部門對社會資源配置,收入的調節,經濟秩序的維護以及提高宏觀經濟效率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從自由經濟發展而來的西方經濟社會而言,認識公共部門(政府部門)的作用,可以以此為理論基礎,擴大政府職能范圍,加強政府對社會經濟的干預。而對于從計劃經濟下走出來的中國,政府的大包大攬,行政干預的無所不在我們已經再熟悉不過了,人們頭腦中的那種政府就要負責一切的觀念仍然存在,即使是在改革開放20多年后,市場經濟體制已逐步建立的今天,普通百姓,甚至相當部分政府官員的頭腦中,計劃經濟的影響仍在,市場作用與政府職能關系認識仍然很不明確。公共財政理論對我們認識市場作用與政府職能關系的關鍵不是強調政府,而是懂得政府和市場各自的權限所在。市場經濟以市場機制作為社會資源配置基本機制,市場雖然有缺陷,其對市場經濟的基礎調節作用卻是不可或缺的,政府(公共部門)可以彌補市場缺陷,但其地位始終是補充市場不足的方面。此時我們強調的政府公共部門的作用與我們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政府部門包攬一切的情況是有根本區別的,這也是我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特別容易犯的毛病,往往是政府部門做了很多事,卻沒有好的效果,老百姓的話說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四處插手,費力不討好。政府的“越位”和“缺位”成為目前改革進程中的重要問題。
公共財政是為市場經濟提供公共服務的政府分配行為,它以市場對經濟的調節為基礎,在市場能夠提供而且由市場提供更能實現效率優化的私人產品領域,政府不介入。對市場失靈的范疇,“市場不能干的,但市場又需要彌補的,政府和財政才應當去干”,這個范疇又必須由政府介入,否則整個市場經濟就難以正常運轉。公共財政要求政府必須為社會提供公平的服務,一視同仁地對待各類市場活動主體。政府分配是為了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具有公共性和非贏利性,政府行為應以外部經濟和社會利益的最大化為目標,而不追求具體的市場贏利,否則就是對市場的不正當干預。同時,法制化是公共財政的典型制度特征,“市場經濟是一種契約經濟,只有在充分的法律保障下,才能做到契約的公平,公正確定和如實履行”,因此,政府的立法工作和依法行政十分關鍵。
三、西部政府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作為我國的西部省區,在經濟發展、自然資源和社會發展上面臨著一些共同的問題,如西部地區大都自然資源豐富但環境脆弱,人才“東南飛”,發展中動員資源能力不足,市場法制建設滯后,市場分割嚴重,地方保護主義盛行,經濟結構不合理等。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利用西部開發的大好時機的同時,處理好這些問題,正是西部地方政府不應忽略的職責所在。
豐富的自然資源是西部寶貴的財富,也是西部開發的重點。許多投資者正是看中這一點,積極進軍西部。西部地區政府也是將此作為吸引外來投資和激發投資者熱情的“金娃娃”。各地利用資源的方式可謂靈活多樣,但政府應著力抓好在資源開發過程中的保護。環境保護這類外部經濟效應很明顯的方面正是政府投入的重點。當然,政府投入的方式很多。在財力充裕的條件下政府可直接投入環保所需的全額資金,但對西部省區來說這有些不合實際。那么,與國際性環保組織合作,與企業進行開發式保護是可以積極探索的方式。
如何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也是西部地區發展中面臨的難題。單靠西部企業自己的單打獨斗顯然是不行的。要靠政府來營造一個環境。在戶口、子女教育、個人收入稅收優惠等方面給予方便。另外,提高外來有貢獻人員的社會地位,促進其積極融入當地社會,增加他們對當地人文環境的認同感,從情感上吸引他們,也會對留住人才有積極效果。
開發中的資金問題是西部地區政府最關心的。3年開發,中央政府財政投入了6千億的建設資金,轉移支付1600億,長期建設國債1/3以上約1600億,地方建設也投入了2700億,但各地政府財政仍然感到捉襟見肘。各地動員資源的能力強弱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地方經濟的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招商引資成為各地的重要舉措。有的地區積極調動民間力量,對引資者許以重金;有的作為硬性任務,要求政府公務員完成一定的招商金額;有的對來考察的外企許以各種優惠條件,不遺余力;有的地區甚至采用強扣公務員工資的辦法來解決地方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西部的大發展,要吸引投資,在前期,寄希望于外資大規模進入是不現實的。從市場經濟的發育程度、現有的基礎設施、政府官員的行為方式和思想觀念等各方面來看,西部與東部仍有著巨大差距,何況目前東部沿海地區的一些優惠政策基本上沒有取消,對外商仍有吸引力,而且有自身資金、技術的巨大積累優勢,因此發展勢頭不會因西部大開發而減弱。因此西部應當吸引東部地區的企業和一些已經在東部投資辦廠的外資進入西部。引資是非常重要的,也往往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不過引進技術、管理、先進制度也很重要。引進的目的不是輸血,而是最終增強自身長期的造血能力。
法制建設也是西部地區亟待加強的。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沒有法制的規則作保障,地區資源再豐富,外來資金、人才,也會望而卻步。法制這種典型的公共產品的提供只有由政府來進行。制定切合本地區實際的地方性法規,積極進行普法宣傳,加強執法力度,利用公開透明的渠道解決法律糾紛,堅決打擊“地方保護主義”,維護投資者的合法利益。西部地區政府應盡其所能創造一個法制嚴明的地方投資環境,這些軟環境的建設和通信、交通等硬環境的建設同等重要。
在經濟結構調整問題上,政府的合理引導是關鍵。一般認為,私人部門關注較短期的經濟利益,追求“短、頻、快”的產業,要實現產業結構的合理化,政府應從事一些有較長期效益和經濟外部性較強的產業,如基礎設施、環保工程等。但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不同,私人部門的發展還是比較落后的,其積極性雖已調動起來,但實力大多不很強大。因此,在西部,政府參與到一些競爭性行業中,為私人部門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也是符合實際的。只是當私人部門成長壯大之后,政府要適時退出競爭性行業,為私人部門留下發展空間。在一些私人部門發展較好的地區,還可以探索私人部門參與混合型公共產品提供的新途徑,甚至是一些傳統的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如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扶貧助困等,也可以積極探索與私人部門的有效合作。
參考文獻:
1.白永秀。西部開發九大爭議問題[J].中國西部,2002(2)
2.彼德·M·杰克遜。公共部門經濟學前沿問題[M].中國稅務出版社,2000
3.陳共。財政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對話達人】事務所美女所長講述2017新版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表中高企與研發費那些表!
活動時間: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動性質:在線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