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外會計舞弊案件不斷揭諸于世,人們對會計工作的真實性、有效性產生了疑慮,從而引發了對會計信息的信任危機。會計信息質量問題已成為嚴重制約與阻礙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瓶頸,加強會計誠信建設已刻不容緩。本文就會計誠信及其缺失,談點個人看法和建議,以期能為會計誠信制度的建立提供一些積極的思路和啟發。
一、誠信缺失的原因。造成會計師失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指責、憤怒之余,我們應冷靜的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會計和
會計從業人員,膽敢以身試法?我們的會計、審計制度存在什么漏洞,使造假舞弊者有空可鉆?
1、我國許多上市公司的董事會常常就是公司的管理層,這造成管理者聘請審計機構審計監督自己的行為,并決定著審計人員的聘用、續聘、收費等事項,完全成了會計師事務所的“衣食父母”和“上帝”。這是造成會計誠信缺失的直接土壤。
2、信用關系的實質是財產關系,信用活動產生的制度前提是交易雙方必須擁有獨立的財產。嚴格地說,在我國當前產權制度下,作為市場主體的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并沒有獨立的財產權或財產所有權,它們同屬于一個最終所有者-國家,這決定了在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這兩個市場主體之間不可能形成真正的信用關系或信用準則。在不規范的產權制度下,會計誠信已不具備抗御各種干擾的能力。所以,產權制度是造成會計誠信缺失的制度根源。
3、目前,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的
注冊資本僅為30萬元,且僅對其業務行為承擔有限責任,這種組織形式不利于遏制合伙人的失信行為和機會主義。也就是說如果違規其最高賠償是30萬元,相對于預期收益要小,這等于變相鼓勵合伙人的違規行為。在收益與風險的博弈中,很容易出現“客戶購買會計原則”的現象,使
注冊會計師選擇放棄職業道德。
二、誠信及會計誠信。會計誠信涉及面很廣,既涉及到注冊會計師,又涉及到企事業單位的會計從業人員,還涉及到企事業單位的領導等。對注冊會計師來說,誠信意味著恪守獨立、客觀和公正的原則,遵守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規范。與“誠信”相關的一個概念是“聲譽”,誠信主要指人的內存品質,聲譽則是人們長期交往過程中建立的誠信的一種外在表現。在市場經濟中,會計師事務所之間、企業之間的競爭,最終都是聲譽的競爭。
構筑會計誠信要明晰產權關系,解決所有者“缺位”問題。首先,明確委托人、管理層和審計師之間的權、責、利,為三者提供必要的激勵與約束機制,使他們各自為自己的行為承擔風險和責任,并獲取相應的收益。只有產權的明晰界定,才會使市場主體根據會計行為規范開展會計管理交易活動。
其次,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產權結構,實行國有股減持并逐漸過渡到國有資本變債權,非國有資本變股權。最后,加大國有資產外部監督權,對國有資產推行授權經營方式,以國有資產所有者的身份進入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參與企業的經營決策,形成經營狀況的硬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