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職能問題是會計理論上的一個基本問題。會計理論界一般都認為會計具有“反映”和“控制”生產過程兩項基本職能。其主要理論依據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說的“過程超是按社會的規模進行,越是失去純粹個人的性質,作為對過程的控制和觀念總結的簿記就越是必要;因此,簿記對資本主義生產,比對手工業和農民的分散生產更為必要,對公有生產,比對資本主義生產更為必要。”[1]對此,我有些不同看法。我認為,會計的職能是由會計的本質決定的,它是會計的本質反映和具體體現。由于會計的本質是“反映生產和再生產中的數與量”,[2]所以,會計的職能只能是一個,那就是反映生產過程,即把經濟數據轉換為經濟信息。會計的反映職能包括會計對有關數據的記錄、計算、整理、匯總,以及把數據轉換為一系列能表現會計對象的指標體系的全過程。會計沒有控制生產過程的職能,主要理由是:
第一,從馬克思關于“簿記”的論述看,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關于“簿記”一節中雖然反復通過“記載”、“記帳”等字眼描述過 “簿記”的性質,研究了某些會計問題,但是馬克思并沒有著重更沒有專門研究會計的職能問題,涉及到會計職能問題,馬克思只是順帶提及的。通觀“簿記”全文我們并不能從馬克思的論述中得出會計(簿記)具有控制生產過程的職能。事實上,馬克思關于簿記的論述,除前面引用的那段話外,還有以下幾段重要論述:“勞動時間除了耗費在實際的買賣上外,還耗費在簿記上”;[1]資本家之所以需要簿記,是因為“資本作為它的循環中的統一體,作為處在過程中的價值,無論是在生產領域還是在流通領域的兩個階段,首先只是以計算貨幣的形態,觀念地存在于商品生產者或資本主義商品生產者的頭腦中。這種運動是由包含商品的定價或計價 (估計)在內的簿記來確定和控制的”。[1]這段話字眼上雖有“確定和控制”幾個字,但看前后文精神,馬克思講的卻是:資本的增值運動,首先是觀念地反映在資本家的簿記中。簿記是資本家管理企業的重要手段。會計通過計價、定價等反映資本的耗費、補償及增值情況,為經濟管理提供各種信息(但會計本身不是管理)。馬克思接著說:“單個商品生產者僅僅用頭腦記帳(例如農民,只有資本主義農業,才產生使用簿記的租地農場主),或者僅僅在他的生產時間之外附帶地把收支、支付日等等記載下來的時候,很明顯,他的這種職能和他執行這種職能所消耗的勞動資料,如紙張等等,都是勞動時間和勞動資料的追加消耗。這種消耗是必要的,但是既要從他能用于生產的時間中扣除,又要從那種在現實生產過程中執行職能的、參加產品和價值的形成過程的勞動資料中扣除!盵1]接著馬克思作了一個注解:“在中世紀,我們只在修道院中發現農業的帳簿。但是,我們知道,在遠古的印度公社中,已經有一個農業記帳員。在那里簿記已經獨立為一個公讓官員的專職。由于這種分工,節約了時間、勞力和開支。但是,生產和記載生產的簿記,終究是兩回事,就像給船裝貨和裝貨單是兩回事一樣。充當記帳員的那一部分公社勞動力,是從生產中抽出來的。他執行職能所需的各種費用,不是由他自己的勞動,而是由公社產品的扣除來補償的。只要作些適當的修改,資本家的簿記人員的情況,就和印度公社的記帳員的情況相同!边說,簿記“不論這種職能集中在資本主義商品生產者手中,不再是許多小商品生產者的職能,而是一個資本家的職能,是一個大規模生產過程內部的職能,從而獲得了巨大的規模;還是這種職能不再是生產職能的附帶部分,而從生產職能中分離出來,成為特殊的、專門委托的當事人的獨立的職能,-這種職能本身的性質都是不會改變的。”[1]資本家“必須把一部分資本投在雇傭記帳員等等和購置簿記用品上!@部分資本是從生產過程中抽出來的,它歸入流通費用,歸入總收益的扣除部分。(專門用于這一職能的勞動力本身也包括在內)!盵1]“簿記所產生的各件費用,或勞動時間的非生產耗費”[1]“不會因形態的變化而改變其性質!盵1]隨讀馬克思有關簿記的論述,我們知道,馬克思把“簿記”作為“流通費用”中的一節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表明:簿記是資本家管理企業的重要手段,耗費在簿記上的人力和物力是必要的,“簿記對資本主義生產,比對手工業和農民的分散生產更為必要”。 [1]但是,與在買賣上的耗費一樣,是屬于非生產性的,都不能增加商品的價值,并且要從總生產時間和生產資料中扣除。也就是說,馬克思在研究流通費用時關于“簿記”問題的主要精神是強調了耗費在簿記上的勞動的必要性和性質,他并沒有專門研究簿記的職能問題,當然在說明簿記的必要性時,涉及到了簿記的職能問題,在此,馬克思也主要指出了簿記在觀念上反映著資本的增殖運動,指出了簿記的職能是記載生產過程。因此,從“簿記”一節的內容看,我們并不能從馬克思的論述中得出會計具有“控制”職能的結論。
第二,從“會計”的原意看,眾所周知,會計的初級形態是“簿記”,而所謂“簿記”(亦稱簿記核算),就是
記賬,它是會計工作中填制
憑證、登記
賬簿、結算賬目、編制會計報表等漲勢處理方法的總稱。其功能就是在賬簿中記載生產和記載商品價值的計算過程。它的產生(起源)可以追溯到氏族公社時期的簡單刻記與結繩記事賬。在遠古的印度公社中就有專門簿記員負責“登記農業帳目,登記和記錄與此有關的一切事項”。 [3]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會計才從簡單地登記財務收支。發展到用貨幣來綜合反映和監督(事后監督)經濟過程。在中國,據史書記載,周代就設有專門官職,為皇朝掌管錢糧財物,名曰司會,進行月計歲會。清焦循的《孟子正義》對“會計”一詞的注釋為“零星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也就是說,“會”與 “計”兩字連用,即日常零星核算與定期的總結核算的意思。盡管按字面解釋難以概括會計的全部內容,但不難看出,會計的基本職能只能是對有關經濟活動進行計算和記錄。我們從前述引用馬克思的幾段話中也可以看出,在《資本論》這部博大精深的著作中,雖然馬克思主要不是為了研究“簿記”,但他涉及簿記的論述也多次強調了會計的計算和記錄(記載)兩項職能(會之為反映)。他為了揭示“會計”與“生產”的關系,在“簿記”之前加上了“記載生產”的定語:“生產和記載生產的簿記,終究是兩回事!盵3]還在揭示商品經濟中的簿記只是同商品的價值形式有關時,又對簿記作了如下的論述:“商品價值的計算,記載這一過程的簿記。”[3]所以,作為會計前身的簿記,它的職能就是通過對財物和經濟活動的計算和記錄,即進行會計核算而向人們提供有助于管理財務與經濟活動的信息。也就是說,從“簿記”的原意中,我們也根本看不出會計具有“控制”經濟活動的職能。
第三,從“控制論”的原理看,會計只能為經濟調控提供經濟信息,會計本身并不具有內在的控制系統和控制職能!翱刂普摗闭J為,一切控制系統所共有的基本特點是信息變換過程和信息反饋原理。信息變換過程包括信息接收、存取和加工的過程。信息反饋原理就是控制系統把信息輸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結果運送回來,并對信息的再輸出發生影響,起到控制的作用。而會計是以貨幣計量為主要形式,對經濟過程中占有的財產物資的增減變化和發生的勞動耗費進行記錄、計算、監督、分析、評價企業生產經營成果或事業機關等單位的業務執行情況,為經濟管理(微觀或宏觀)提供必要的信息?刂苿t是指通過指揮、調節和監督等作用,把生產經營活動納入社會所要求和人們所希望的軌道,并在最有利的條件下完成預期目標。實行經濟控制,指揮和調節生產經營活動,通?梢苑譃樗膫步驟,即:制定計劃(目標);組織計劃執行;把實績同計劃相比較評價取得的成果;在評價計劃執行成果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教訓并調整(修改)計劃。在這四個步驟中,會計雖然可以提供經濟控制所需要的各種經濟信息,可以從成本高低。資金多少、利潤大小等多方面提供備選方案,以供制訂計劃和調整計劃等決策活動時參考、決擇,但是,提供條件并不等于經濟調控本身。所以,我們不能把會計為經濟控制提供經濟信息就視為是經濟控制本身。會計只能計算、記錄經濟過程,會計不具有控制經濟過程的職它旨。
第四,從會計與社會再生產的關系看,會計的產生和發展,完全是出于人類社會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需要。會計是出于人們對物質生產過程進行管理的需要,伴隨社會再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的。我們知道,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們要生存,就必須生產所需要的物質資料,并進行分配、交換和消費,這樣便形成了各種經濟過程,即社會再生產過程。人們為了組織、安排和管理好經濟過程,就需要知道為了生產一定的產品需要耗費多少勞動,取得了多少勞動成果,這些勞動成果如何進行分配等等。出于對經濟過程中勞動耗費和勞動成果的關心,人們便經常地觀察經濟過程,了解勞動耗費的發生和勞動成果的取得,運用一定尺度,計量所觀察的結果,并把計量的資料按照一定的方法進行計算和反映。借助這些活動對經濟過程進行總結性的和有系統的監督,以便有效地管理經濟過程。因此,會計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們進行經濟活動所產生的對生產耗費和生產成果的觀察、計量、以及記錄和比較的要求。也就是說,從會計產生的本質要求來說,會計的產生并不是為了“控制”生產過程,而是為了對生產過程中的耗費和成果進行觀察、計量、記錄和比較,即“反映”社會再生產過程。
第五,從經濟管理常識看,說會計具有“控制”生產過程職能也是說不通的。因為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簿記”前后所講的生產過程是包括生產和流通在內的總流通過程,即社會再生產過程。(馬克思《資本論》第二卷標題就是“資本的流通過程”)如果會計具有控制職能,那么,“經濟管理”只需有會計就夠了,這顯然是夸大了會計的職能,同時也否定了其他經濟管理的必要性。例如,從宏觀上講,經濟管理有:計劃、財政、信貸、價格、海關、投資、利率、利潤、稅收、工資、統計、工商行政管理等等;從微觀上講,經濟管理除了會計外,還有企業生產、計劃、質量、技術、物資、勞動、銷售、財務管理等等。因此,在會計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中,我們都要避免“會計主義”。在會計的性質問題上,我們很贊同著名會計學家葛家澍教授的一個觀點,即:“會計是以提供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系統”,[4]“會計本身不是生產活動,也不是管理活動,它只能提供為生產所要求、為管理所必需的經濟信息。”[2]
綜上所述,我認為:會計是經濟管理的重要工具,它主要運用貨幣計量形式,對經濟過程占有的財產物資的增減變化和發生的勞動耗費進行記錄、計算、分析、評價企業生產經營成果或事業單位的業務執行情況,為經濟管理提供各種信息。會計的職能就是“反映”經濟過程,會計不具有“控制”經濟過程的職能。作為結論,必須強調兩點:一是學習馬列主義經濟思想要通過閱讀馬列原著的前后文及有關背景,從基本原理上和體系上全面地領會其精神實質,并結合實際加以運用,而不是斷章取義;二是要區別“會計是否具有控制職能”與“會計工作在經濟管理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問題,不能將其混淆起來。說會計不具有“控制”職能,并不是說會計不重要。會計是經濟管理的重要工具,但它本身不是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