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后半期,隨著高新技術的蓬勃發(fā)展并廣泛應用于生產領域,以及產品市場需求的多樣化,企業(yè)從原來的單品種大批量的生產轉向多品種小批量的彈性生產,從而導致了企業(yè)生產組織的重大變革。為了適應這一變革,西方發(fā)達國家越來越重視和推行一種新的生產管理系統——適時生產系統(Just-in-Time ProductionSystems)。適時生產系統的核心是追求一種無庫存生產系統或使庫存達到最小的生產系統,以期達到排除浪費、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會計作為一種經濟管理活動,要實現其管理職能,必然要與企業(yè)的管理思想相適應。本文擬探討適時生產系統的特點及其對現代會計產生的影響。
一、適時生產系統的特點
適時生產系統是產品顧客化的產物。在本世紀初,國客對產品的需求還局限于崇尚時尚,產品的生產趨于社會化、大眾化,這個時期企業(yè)管理的觀點是以“產品”為起點和核心,企業(yè)通過“單一品種(或少品種)大批量生產味以批量降低成本→成本的降低進一步帶來批量的擴大”的生產方式來獲得發(fā)展。到了20世紀后半期,顧客對產品的需求進入了多樣化發(fā)展的階段,產品的生產須按顧客的特定需要去“量體裁衣”,企業(yè)管理的觀點轉為以“顧客”為起點和核心。產品的顧客化導致了工業(yè)向多品種、小批量的方向邁進。適時生產系統就是順應這樣的時代要求,作為一種在多品種小批量混合生產條件下高質量、低消耗地進行生產的體系在實踐中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作為一種新的生產管理系統,適時生產系統有如下幾個特點:
。ㄒ唬┻m時生產系統實質是一種“顧客化”的需求拉動型生產系統
適時生產系統根據“在需要的時間,按需要的量生產所需的產品”的思想由后向前安排生產,它改變了傳統的由前向后的前推式生產方式。在適時生產系統中,“顧客”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不僅產品的最終需求者是顧客,而且生產的每一工序都被視為其前一工序的顧客,企業(yè)的最終產品就是通過“顧客”的需求由后至前逐步拉出來的。一方面,企業(yè)是根據顧客的定單組織生產;另一方面,每一生產工序也是按照顧客(后一生產工序)的要求生產。這樣,產品何時需要,何時生產;需要多少,生產多少,保證了企業(yè)在供、產、銷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能實現“零存貨”,達到了排除浪費、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目的。
。ǘ┻m時生產系統實施的是一種全面的質量管理
適時生產系統的各生產環(huán)節(jié)緊密聯系、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旦某個環(huán)節(jié)的質量出現問題,將造成生產過程的中斷,并形成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給企業(yè)帶來巨大的損失和浪費。因此,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各生產環(huán)節(jié)不允許出現差錯,任何程序都要求及時準確。為達到這一目的,適時生產系統改變了傳統的事后質量管理,實行貫穿于整個生產過程始終的全面質量管理。全面質量管理要求企業(yè)從原材料供應、產品設計、生產到銷售都實現“零缺陷”。在這種要求下,企業(yè)必須精心選擇供應商,并與其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以確保原材料按質。按量、按時送到生產線。同時,企業(yè)所有員工都必須參與全面質量管理,樹立高度的責任心,嚴把每一環(huán)節(jié)的質量關,杜絕不符合質會要求的在產品從上一生產工序轉入下一生產工序。
(三)適時生產系統實稈的是“制造單元”式生產布局
傳統的生產布局是每一產品在一部門完成特定加工后即轉入另一部門繼續(xù)加工,直到產品完工,各部門的生產工人只能勝任部門內特定機器的操作。而適時生產系統實行的是“制造單元”式生產布局,每一制造單元只生產一種產品或性質相似的多種產品,并且制造單元內的工人必須具有多種技能,能勝任多種工作。當生產量減少不需較多的作業(yè)人數時,工人可以統一調配去從事有關生產準備、設備的預防性、維護等方面的工作;當生產量增加時,工人又可以重新安排作業(yè)。這樣,企業(yè)的勞動力資源就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
二、適時生產系統對現代會計的影響
。ㄒ唬⿲
成本會計的影響
1.成本的可歸屬性改變在適時生產系統中,企業(yè)采用“制造單元”式生產布局,產品生產所需的全部加工程序都在一個制造單元內完成,這樣所有與該單元經營直接相關的成本,包括那些傳統上被認為是間接費用的折舊。修理費等已成為產品的直接成本,大大提高了成本的可歸屬性。這將有利于企業(yè)正確計算產品成本,有利于管理當局據以作出具有充分技術經濟根據的決策。
2.產品成本與期間成本趨向一致在適時生產系統中,企業(yè)的供、產、銷各環(huán)節(jié)都實現(或幾乎實現了)零存貨,這意味著企業(yè)不存在期初、期末存貨的成本,本期發(fā)生的期間成本就是本期所生產產品的成本。這樣,成本報表所反映的成本信息能如實反映出本期生產經營的實際情況,有利于企業(yè)管理當局進行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
3.制造費用的核算發(fā)生了變化生產的電腦化、自動化使產品成本構成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一方面,在產品成本中直接人工成本所占的比重大大減少,制造費用所占的比重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制造費用的構成內容變得大為復雜。在適時制下,制造費用的分配范圍縮小——由廠統一分配改為由若干“制造單元”分別進行分配;制造費用的分配標準增加——由單標準(直接人工小時或機器小時)分配政為多標準分配。
。ǘ⿲ω攧諘嫷挠绊
1.存貨核算上的變化在適時生產系統中,企業(yè)的生產是由銷售來決定,原材料的供應與需求、產品的完工與銷售在時間和空間上高度一致,即要求實現“零存貨”,因此與存貨有關的會計問題,如存貨的計價方法。存貨數量的確定方法等將可能消失。
2.會計帳務處理上的變化在適時生產系統中,如果企業(yè)完全實現了“零存貨”,在產品等存貨科目無需設置。企業(yè)可將產品銷售作為成本記錄的唯一時點,借記“產品銷售成本”帳戶,貸記“
銀行存款”帳戶和“加工成本”帳戶。如果企業(yè)還不可能完全實現“零存貨”,需設置“原料及在產品存貨”科目代替?zhèn)別原料存貨及在產品存貨科目。企業(yè)進行會計核算可采用到流成本法:由當期的產出開始,倒流存貨成本(數額通常很。斊诋a出所耗用的原材料成本由“原材料及在產品”帳戶轉入“產成品”帳戶,并于產品銷售時,再轉人銷售成本。至于加工成本則在其發(fā)生時,直接計人銷售成本。在產品及產成品所承擔的加工成本,則在會計年度結束時做調整分錄,由銷售成本倒回轉入“原材料及在產品”和“產成品”兩個帳戶。管理人員只需要估計在產品實際加工程度,并決定產成品所需要的加工成本。
。ㄈ⿲ω攧展芾淼挠绊
1.存貸管理上的變化存貨管理的目的是通過確定合理的進貨批量和進貨時間。使存貨總成本最低!敖洕嗀浟俊狈椒ㄊ沁M行存貨管理的主要方法。利用“經擠訂貨量”計算公式所確定的經濟(最優(yōu))定貨量水平能使全年存貨的取得成本(由存貨的采貨成本和存貨的訂貨成本組成)和存貨的儲存成本(包括存貨儲備上占用資金應支付的利息以及倉儲費用等)之和達到最低。但在適時制下,“經濟訂貨量”方法已不能存在。這是因為適時生產系統要求企業(yè)實現“零存貨”,要求每日訂貨的到達量與每日生產需用量相等,材料每日生產的需要量就是最優(yōu)訂貨量,“經濟訂貨量”方法失去了原有的應用基礎和條件。
2.財務指標上的變化在適時生產系統中,企業(yè)的存貨很少甚至為零,流動狀產與速動資產相差無幾,這樣導致計算出來的流動比率趨向于速動比率。因此,在衡量企業(yè)的短期借款能力時,只需考慮兩者中的一個指標就夠了。另外,存貨周轉串是由用含成本除以存貨平均占用數計算出來。由于公式中的分母“存貨平均占用數”很少甚至為零,與分子“銷售成本”的數額相差懸殊,這一指標也就沒有計算的實際意義了。
。ㄋ模⿲芾頃嫷挠绊
1.投資方案經濟評價上的變化投資方案經濟評價傳統的做法是評價投資方案的財務效益,通常是對項目全周期(包括建設期與生產經營或)形成的現金流量(流入、流出量)按由投資報酬率與風險報酬率共同組成的“資本成本”統一核算為現值或終值進行比較研究。在適時制下,企業(yè)對投資項目的評價與取舍不能僅考慮財務效益的大小,同時還應考慮多樣化的“非財務效益”,加產品開發(fā)的超前性、質量的適當性、生產線上瞬時的投入——產出信息及對顧客需求反應的適當性等。
2.標準成本制度上的變化標準成本制度是以標準成本為依據,進行成本差異的計算分析,尋找產生差異的原因,以進一步采取措施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一種成本控制方法。在非適時制下,標準成本是按現實標準成本(即目前可達到的標準成本)制定,成本差異的分析放在“數量”差異和“價格”差異兩方面。而在適時制下,標準成本按理想的標準成本(即不包括任何不必要的作業(yè)和無效率的作業(yè)的標準)制定,差異分析重點則在于監(jiān)控各種非生產性成本(不能為最終產品增加價值的作業(yè)所發(fā)生的成本)的發(fā)生。
。ㄎ澹⿲徲嫷挠绊
1.存貨審計上的影響在傳統的制造企業(yè)中,存貨品種多,占用資金大,存貨的計價與成本計算的方祛繁多。對企業(yè)存貨的審計是
注冊會計師審計中任務繁多、要求最高、程序最復雜、最容易出錯的項目;對存貸項目的審計結論直接影響到整個會計報表的審計意見。而在適時生產系統中,企業(yè)基本上實現了“本存貨”,存貨對會計報表上的資產和損益的影響甚少,因此,沒有(或減少了)存貨審計,注冊會計師的工作量減輕了,同時也提高了整個會計報表審計的正確性。
2.產品銷售成本審計上的變化對產品生產成本的審計是產品銷售成本的一項重要內容。在非適時制下,產品銷售成本在數值上等于期初庫存產成品的成本加上本期入庫產成品的生產成本,減去期末庫存產成品的生產成本后的差額。生產成本在生產產品時發(fā)生,并不一定在該期間與收入配合,只有在產品售出時才能抵減收人,影響損益,這樣就擴大了產品銷售成本的審計范圍。而在適時制下,企業(yè)供、產、銷都實現了“零存貨”,產品銷售成本就是本期產成品的生產成本,因而會計師對產品銷售成本的審計工作量就相應地減少了。
三、適時生產系統在我國應用的必要性
我國改革開放10多年來,社會物質財富不斷增長,企業(yè)生產所需的原材料供應基本上能得到保障,而消費品隨著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商品的需求更加變化多樣。這些為我國企業(yè)引進、應用、推廣適時生產系統提供了現實可能性。另一方面,我國目前大多數企業(yè)經濟效益低,市場競爭力差,缺乏應有的活力,主要在于管理思想和管理技術比較落后。當前企業(yè)比較嚴重的問題是生產的盲目性造成產品的大量積壓,資金使用效率低下。如果能在我國企業(yè)中因地制宜地引進適時生產系統,企業(yè)逐步實現“零存貨”,對企業(yè)來講,可以減少資金占用,節(jié)約成本,增強活力,提高市場競爭力;對整個社會來講,可以降低社會資金的需求,緩解資金緊張的局面,促進國民經濟持續(xù)、健康、穩(wěn)定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