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上海社會科學院發布的《上海經濟發展報告(2013)》指出,2012年進行的“營改增”試點,從稅務調節角度開啟了上海“生產型服務業”的動力機制,為上海帶來積極的“服務化經濟”效應。
報告認為,在當前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背景下,“營改增”改革有力地推動了上海穩增長、調結構。2012年上半年,上海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加10.3%,占全市生產總值的60.4%,比2011年同期提高2.6個百分點。“營改增”也加速了企業設備更新與改造,擴大了內需,直接降低了區內小微企業的稅負水平,強化了這些企業在產業鏈中的地位功能等。報告稱,“營改增”所帶來的“服務化經濟”效應,從新增企業數、新增GDP產值各方面開始逐漸顯現。
報告也指出,“營改增”試點中的不足之一,則是存在放大外資服務業對本地服務的擠出效應。目前,占據高端領域的大多是外資服務業,本土企業則集中在中低端。而制造業和生產型服務業間通常是“高標高配”的,即高端制造業必定會選擇高端生產型服務業,反之亦然。這就決定了,從上下游供需關系看,外資服務業幾乎占領了國內外制造企業的全面服務需求。報告建議,未來要嘗試改變外資服務業封閉式的發展結構,增加其對國內服務業的溢出效應。
該報告是上海藍皮書系列之一,2013年上海藍皮書系列還包括《上海社會發展報告(2013)》、《上海文化發展報告(2013)》等。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Al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