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部長謝旭人近日在河北調研時指出,要運用財稅杠桿,抑制農資價格過快上漲,保障農資供應,維護市場價格基本穩定。(《中國證券報》4月28日)
近年糧食生產成本猛增,農業生產資料漲價。據4月29日出版的《瞭望東方周刊》披露,2007年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7.7%,其中12月上漲13.0%,2008年1~2月上漲15.4%,呈現加速上漲態勢。尤其化肥漲價幅度很大,今年4月,化肥漲幅達到70%~80%。同時,農用柴油、農藥、農用薄膜等價格漲幅,也均明顯大于糧食價格的漲幅。
在糧食生產成本增加幅度大于糧食價格上漲幅度的情況下,農民種糧的收益明顯減小,糧食價格存在因生產成本增加而上漲的客觀壓力。但國家努力穩定糧價,糧食生產成本大幅上升而糧食不能漲價,這意味著農民將為穩定糧價買單。農民利益受損,只會使糧食生產形勢惡化,短期或許能夠維持穩定,最終結果仍然是糧價上漲。
運用財稅杠桿抑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常見的選擇有種糧補貼、保護價收購等等,但政府還有一種特別的手段,就是給農業生產資料減免稅收甚至實行零稅率,以降低糧食生產成本。
關于農資中的稅收問題,在2005年,時任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的許善達在一個研討會上就說,應效仿一些發達國家的做法,把農民在購進生產資料里面包含的稅款退給農民,使農民從事農業生產享受真正的零稅率。據初步測算,目前中國農民在購買生產資料等生產過程中交納的增值稅,每年在4000億元至50000億元之間,農民人均交納的稅款在200元以上。按照許善達的說法,雖然目前在農資生產中有減免稅的規定,但銷售環節的增值稅是由農民承擔的,因此,可以像出口退稅那樣,讓購買農資的農民到稅務局申報退稅。而農業零稅率是國際的通行做法。
許善達提供的數據,令人吃驚不小。因為人們普遍認為免除農業稅之后,農民和農業基本上沒有什么稅負了,但沒有想到,糧食生產的稅負仍然如此之高。近4年過去,在中國稅收節節攀高的情況下,或許從農資環節征收的增值稅,已經遠遠不是當初四五千億元的水平了,但是,許善達提出的農資零稅率,卻從未聽到被討論。可見,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并沒有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這一定與農民缺少真正的代言人相關。
現在是考慮給農資生產、銷售退稅免稅的時候了。隨著商品價格上漲,穩定糧食價格的壓力將格外加大。政府在對種糧加大補貼的同時,可以考慮通過免稅和退稅政策,降低生產成本。比如實行增值稅的英國,通過退稅方式的零稅率來支持糧食生產,保持糧食價格的穩定,這種做法值得借鑒。當然,減免稅和退稅,會使政府財政收入有所減少,但為了在穩定糧價的同時不傷害農民利益,兼顧種糧和吃糧不同群體的利益,減少這部分財政收入是非常必要的。通過減免稅收而支農,與通過補貼而支農本質上是一樣的,但從成本和效果來講,減免稅比財政補貼更加有效公平。因為部分補貼難免在途中丟失,被層層拔毛,而稅收減免則不存在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