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已解決
(判斷題)固定資產因存在棄置義務而確認預計負債并計入固定資產成本,由此產生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和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應同時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為什么是對的?可抵扣、應納稅兩種暫時性差異怎么會同時產生呢?



該判斷題的表述是正確的,原因在于固定資產因棄置義務確認預計負債時,會同時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和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具體分析如下:
1. 會計處理與稅法規定的差異
? 會計處理:固定資產存在棄置義務時,需在初始確認時將預計棄置費用的現值計入固定資產成本(借:固定資產,貸:預計負債)。后續期間,預計負債會按實際利率法計提利息(借:財務費用,貸:預計負債),同時固定資產按包含棄置費用的成本計提折舊。
? 稅法規定:通常不認可預計負債的現值(即初始確認的預計負債不允許稅前扣除),且棄置費用實際發生時才允許稅前扣除;固定資產的計稅基礎也不包含未實際發生的棄置費用現值,僅按實際發生的成本計提折舊。
2. 兩種暫時性差異的產生
? 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對應遞延所得稅負債):
會計上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含棄置費用現值)大于其計稅基礎(不含未發生的棄置費用),導致未來期間會計折舊大于稅法折舊,需多繳納企業所得稅,形成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應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
? 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對應遞延所得稅資產):
會計上確認的預計負債賬面價值(初始現值+后續利息)大于其計稅基礎(0,因稅法不認可未實際發生的負債),導致未來棄置費用實際發生時可稅前扣除的金額大于會計賬面金額,形成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應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
綜上,固定資產因棄置義務確認預計負債時,因固定資產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的差異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因預計負債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的差異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因此需同時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和遞延所得稅資產。
07/28 04: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