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政發[1987]43號
頒布時間:1987-04-14 00:00:00.000 發文單位:吉林省人民政府
為了進一步調動廣大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積極性,大力推廣、普及農業增產技術,充分發揮物質投入效益,提高糧食單位面積產量,實現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糧食產量恢復到災前水平的奮斗目標,努力攀登糧食生產的新臺階,“七五”期間每年由省財政撥專款30至40萬元,獎勵推廣農業增產技術取得顯著成績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
一、獎勵的對象
(一)參加農業技術承包取得顯著成績的全省各級農業技術推廣人員;
(二)推廣單項或綜合農業增產技術成績顯著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
(三)在農業技術培訓、指導、咨詢和產前、產中、產后服務中取得突出成績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
(四)積極組織參加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完成任務好,取得顯著成績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
二、獎勵的項目及標準
(一)農業技術承包,最低要包一個村,成績顯著。糧豆平均單產比當地最高年份增長20%以上(“以上”含本數在內,下同)為一等,增長15%以上為二等,增長10%以上為三等。
(二)高產系列化栽培技術,以縣為單位組織推廣,要求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推廣面積分別占其種植面積三分之一以上,平均單產比當地最高年份增長15%以上為一等,增長10%以上為二等,增長5%以上為三等。
(三)糧食作物地膜覆蓋栽培技術,以縣為單位,完成或超額完成省下達的計劃推廣面積,平均單產比對照地塊增產60%以上為一等,增產50%以上為二等,增產40%以上為三等。
(四)建立玉米、水稻、大豆三種作物種子標準化鄉,實現單一作物種子標準化縣,達到驗收標準,成績顯著,糧食平均增產5-10%以上。
(五)積造有機農肥,以鄉為單位,平均每畝積造優質農肥3立方米以上,其中秸棵肥占30%以上。
(六)推廣優化配方施肥技術,以鄉為單位,單產增長10%以上者,推廣面積占糧豆面積70%以上為一等,60%以上為二等,50%以上為三等。
(七)改造低產田,以鄉為單位,改造面積占低產田面積的10%以上,糧豆平均畝產達800斤以上。
(八)推廣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以縣為單位,做到測報準確,病蟲害發生后,及時組織防治,效果顯著,沒有造成危害的。
(九)推廣微量元素,以鄉為單位,施用面積占全鄉糧豆總面積70%以上,平均單產比對照田增產5%以上。
(十)積極開展科技扶貧工作,對一個貧困村或屯(三年平均人均收入200元以下),通過科技扶貧,全面落實農業增產技術,成績顯著,單位面積產量比當地歷史最高年份增長40%以上為一等,30%以上為二等,20%以上為三等。
(十一)對農業新技術試驗、示范取得優異成績或有改進創新,增產顯著,經濟效益明顯的。
三、評定、表彰獎勵辦法
(一)按項目管理和獎勵。年初各級農業技術推廣單位或個人,制定技術承包或推廣項目計劃,逐級匯總上報,由上一級農業部門審定,以市、地、州為單位,將當年農業技術承包,推廣項目計劃于一月末前(一九八七年于四月末前,以郵戳日期為準)上報省農業廳。平時按項目檢查,年終按計劃項目驗收。
項目計劃包括:項目名稱、面積、主持人(或承包人)、參加承包人數、推廣手段、指標等,并附技術措施方案。
年終評報成果時,一個地塊只準報一項,不設重復獎;每個科技人員只能報兩項,不得超過。
(二)評定辦法。各級農業部門負責農業技術推廣計劃項目的審定、落實、檢查、年終評審和推薦等項工作。年終,由承擔人或單位做好推廣農業技術工作總結,提出報獎申請,縣農業局負責檢查驗收,市、地農業局負責匯總,各級政府把關。凡符合得獎條件的都要填寫呈報表,并附總結材料和鄉、村證實材料一式三份,于當年十二月末前報省農業廳,綜合平衡后,由省政府進行表彰獎勵,屬集體的發給獎狀,屬聯合協作的項目,其中成績突出的發給證書。凡參加人員均可獲得獎金。
1987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