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將成為企業的又一種驅動力,企業對氣候變化的積極反應將對企業的價值產生正面影響。
隨著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被普遍關注,低碳經濟也隨之進入了企業的視野。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為特征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通過提高能源效率和使用清潔技術來達到減排的目的將給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價值改變。
從記者的采訪看,領先的跨國公司的中國分支結構中“綠色經濟”已經由概念導入階段轉入到前瞻性的研究和實際的戰略調整的執行層面,有些已經開始創造效益,而目前大多數本土企業對低碳經濟還處于認知階段。
從全球看,據麥肯錫所做的一項“企業如何看待氣候變化”的調查顯示,世界各地很多企業目前并未將對此類問題的重視轉化為實際行動。36%的全球高管表示,其所在企業在制定整體戰略時很少甚至從未將氣候變化考慮在內。大約40%的高管表示,其所在企業在開發新產品、規劃投資、制定應對監管的戰略或采購時亦很少甚至從未將氣候變化考慮在內。
企業普遍認為,推動向低碳經濟過渡的監管方案在性質和出臺時間上具有不確定性;為了抑制現有行業企業的價值所面臨的風險,相關政策可能會向這些企業妥協;氣候變化是一個長期問題,公司到時候將有時間采取反應措施。
可以肯定的是經濟和競爭的全球化將迅速加速縮小企業間在低碳經濟上的差距。
風險VS.機遇
據由英國政府為適應氣候變化而成立的一家獨立公司——節碳基金和麥肯錫的調查顯示,準備充分、積極主動的公司有機會使其價值增加80%,而準備不足或因循守舊的公司可能有65%的價值面臨風險。行業不同,低碳經濟對于其影響的程度將有所不同,總體來說每個行業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創造價值或價值風險的影響,某些行業的影響會更加明顯(見表1)
注 :創造商機或風險百分比的定義是根據企業預期未來現金流的凈值估算出的企業過渡到低碳經濟所產生的相對增加或減少的企業價值。引起的企業價值變動將根據其準備程度與產業開發程度而定。
對此,節碳基金的首席執行官Tom Delay表示,氣候變化將掀起商界革命。現在開始準備和制訂新策略,企業可成功獲取轉型為低碳經濟的豐厚回報。按兵不動所帶來的財政風險實在太大,不容小覷。我們可預見上兆美元的企業價值正在變動:主動出擊且準備充分的企業將可獲利,而定位不準或猶疑不決的企業反而會被淘汰。
如此巨大的價值變動,企業對于未來投資的重點將有所改變,企業財務策略也將發生變化�!澳切┠苤匦露ㄎ唬プ〉吞嘉磥頇C遇的企業將成為贏家。”
匯豐銀行氣候變化優質業務中心主管Nick Robins也表示:深信氣候變化會對經濟發展帶來重大影響,尤其是新興市場。長遠來說,企業只有能真正面對挑戰、并能確實把握氣候變化帶來的商機,才算真正成功。
對此,受訪的CFO們均坦誠表示,只有確定了低碳經濟助推企業價值的因素,才能真正實現企業向低碳經濟方向轉變。
價值驅動力
節碳基金研究報告顯示,四個彼此相關的價值推動因素是“執行”的重要條件:定向監管,為了鼓勵或強制實現轉變,出臺一些具體的監管措施,比如頒布產品的最高排放標準等;消費者行為,消費者喜好的變化會影響市場對不同產品的需求。低碳替代產品的供應情況也會影響消費者行為;技術創新,技術上的突破將對某些行業具有重要意義,那些能以最低成本獲得最先進技術的公司將會獲得成功;碳成本,決策者已開始向某些企業的CO2排放施加“碳成本”。這將影響各個企業在經營方面的競爭特色。這些推動因素不僅影響到成本,更重要的是,它們還會影響相對成本和競爭優勢,以及對不同類型產品的需求轉變。 這些影響合在一起,便會形成價值創造機遇或者造成價值風險。
在任何行業中,監管、技術和消費者行為變化都是推動與氣候變化有關的變革的關鍵因素。 這些推動因素相互關聯,但監管政策通常是變革的啟動力量,它們往往對行業有直接影響,同時也是促進技術創新、消費者行為轉變的動力。
監管之外,公司的準備以及向新經濟形勢過渡的速度也將對價值轉變起重要作用。比如,汽車廠商如果能盡早采取措施并投資于將來的低排放車輛技術,則可以使其銷量增加,并且避免價值風險。 在石油和天然氣生產中,鑒于所預測的需求降低,如果廠商避免過度增加產能投資,則可以避免許多價值風險,同時把握新業務領域中的機遇的幾率也會相應增加。
在Tom Delay看來,公司為轉向低碳經濟所作的準備工作實際上就是創造和保持價值。然而,所要求的變革步伐越快,公司也越難以做好準備和難以避免那些會導致價值風險的成本。這使得公司在提前預測和準備方面要承擔較大的責任。決策者也將承擔重大責任,因為他們需要盡早公布減排政策框架的目標水平和性質,最好是按不同部門來這樣做,以便公司可以放心地采取果斷行動。
作為企業,執行減排的重要策略是將氣候變化應對事宜納入業務戰略中。對與氣候變化有關的關鍵價值推動因素,以及在一系列與本行業有關的假設情景下執行的深度減排對公司的影響執行綜合戰略評估。實施轉向低碳經濟的戰略,包括義無反顧地轉向經營模式和產品的減排,同時為將來建立靈活的選項,包括新技術或資本的可獲得能力。與監管機構密切合作(而不是采取抵制的態度),共同確定既能實現必要減排又能創造最大價值創造機會的監管舉措。
其實,對于碳成本,大多數行業的許多企業都有機會通過削減能耗和溫室氣體排放量來節省成本,從而獲利。同時,企業的成本競爭力也將加強。當企業能夠因減少碳排放而獲得碳排放配額時,減少碳排放量對企業來說則尤為有利可圖。此外,優化現有的資產和產品,重新定位資產組合以及在碳交易中獲利都可以對企業在面對氣候變化向低碳經濟的轉型中獲得正面的價值收益。
節碳商機
節碳基金的專家通過深入分析鋁材、汽車、啤酒、建筑、消費電子以及石油與天然氣六大產業,估計節碳將給這些行業帶來市值總合約達7萬億美元的商機。這些行業的變化值得CFO關注。
汽車工業 :由新技術引領的轉變
在接下來的 40 多年內,汽車乘客的公里數預計要翻一番左右。 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汽車的減排量可能需要高達 80%.
這會刺激車輛設計和動力系統方面的進一步技術創新,包括內燃機的改進、混合動力技術甚至電動力或氫動力車輛。 這還可能使生物燃料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盡管土地使用壓力可能會對其潛力造成限制。 汽油價格的持續走高(這可能反映了碳成本)或許會讓消費者進一步轉向更小型和更具能效的車輛。 汽車公司將很有可能投資于進一步的技術創新和車輛設計。 那些能以最低成本降低車輛排放同時又能滿足消費者偏好的公司將會獲得成功。 如果不這樣做,則會帶來重大的價值風險。
鋁工業 :向低碳能源轉型
鋁工業繼續保持著強勁增長勢頭,但鋁是碳密集度最大的商品之一,每噸鋁的總排放量高達 20tCO2e. 作為應對氣候變化努力的一部分,這個排放水平很有可能需要降低。 整個價值鏈的碳成本負擔可能成為推動變革的關鍵因素。 這會為碳密度較低的企業,比如利用水電或核電的企業帶來重大優勢。
任何地區性的碳價格不對稱也會在被監管地理區域中造成價值風險,除非及時對進口產品的關稅進行調整。 此外,對初級鋁的需求也可能顯著轉向回收材料(回收材料的能耗低 90%)或者日益增多的低碳型替代材料。 成功的公司會迅速轉向碳密集度較低的經營模式,并且順利完成回收方面的投資。 碳密集度較高的經營模式可能面臨重大的價值風險。
石油和天然氣行業 :隨著需求萎縮和替代性可再生能源的興起,部門的核心業務將發生大規模的轉變
石油及天然氣消費要對全球 CO2e 排放總量中的約 30% 負責。 如果不采取行動,這些排放到 2050 年有望翻一番。 該行業自身也負有重大的排放責任(占全球 CO2e 的 5% 左右)。 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一項要求,石油及天然氣消費量可能需要在接下來的 20 年中達到頂點,隨后必須大幅度降低。 一系列旨在減小石油及天然氣慣常需求水平同時促進可再生能源供應的措施可能會對該行業造成間接影響。 而對該行業的自身經營所施加的碳成本則可能為其帶來直接影響,這種影響尤其與下游煉制經濟相關。
在新興的毗鄰業務領域(比如碳的捕獲和封存或可再生能源)中可能會有良好機遇,但這種機遇的規模尚不確定,因此本報告未包括它們。 通過預測需求變化和妥善管理新的資本開銷,同時進行旨在使經營過程中的碳密集度低于平均水平和旨在實現多元化的投資,成功的企業將可以抑制價值風險。
如果不采取這些行動,則會造成重大的價值風險。
建筑隔熱行業 :通過推動能效改善來實現積極的需求轉變
建筑的排放當前占全球總排放的 21% 左右,因此它將是減排行動的關鍵重點。據預測,發展中地區的建筑業在長期內仍將保持強勁增長勢頭。旨在推行最低能效標準的定向監管將可能推動該行業的變革。這種監管應大力推動對建筑隔熱材料的需求。
然而,全面施加的碳成本可能使基本原材料的價格上升,從而造成消極風險。成功的行業廠商會調整自己的定位,從而在發展市場中實現高增長,并且開發具有更高利潤的高附加值產品,同時減小產品的碳排放。如果不實現更高的增長,則會因為原料成本的上升而導致一定的價值風險。
消費類電子產品行業 :需求可能積極轉向電子通訊和控制設備
消費類電子產品行業在近些年來一直保持著強勁增長勢頭,但電子設備的激增也使得電力需求和相關的排放呈現出不相稱的增長趨勢。定向監管可能會推行產品能效措施,比如限制最高待機功率或降低電池的熱耗。這會給廠商帶來某些成本,但在行業廠商有所準備的情況下,這些成本可能并不算高。
與此同時,如果消費者在減排方面走在前列,那么這可能推動那些可以減少出行的通訊設備以及可以管理家庭能耗的電子控制設備的需求增長。那些投資于產品減排以及使低碳生活方式成為可能的產品設計的公司將會獲得成功。沒有準備的公司可能喪失重大的發展機遇,并且面臨一定的價值風險。
啤酒行業 :原料成本的上漲和對包裝的定向監管可能造成波動
那些旨在降低包裝的碳含量并要求換用新包裝形式的定向監管可能給該行業造成直接影響。而其原料成本也可能受到其他氣候變化應對措施的間接影響,比如造成包裝原材料成本上升的碳成本,以及令大麥和玉米成本上升的生物燃料需求等。
實際發生的不利氣候變化也會造成作物價格和水資源供應方面的風險。那些積極預計包裝變革并且為可能的成本峰值做好準備的公司將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