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包干”江蘇吃“螃蟹”
上世紀70年代末,從極“左”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之后,中國開始在全國推行經濟體制改革,其中,財政體制改革是這場改革之路的先行者之一。而江蘇通過試行“比例包干”制,“吃”了財政體制改革第一只“螃蟹”。
1977年,財政部在江蘇省試行“固定比例包干”辦法,即“收支掛鉤,全額分成,比例(指上解和留用比例)包干,幾年不變”的財政體制辦法。辦法根據江蘇歷史上地方財政支出占收入的比例,確定一個收入上繳留用的比例,4年不變。這對于此后進行的“分灶吃飯”等財政體制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據江蘇省財政廳一位當時的負責同志回憶說,這是中央對一個省實行財政包干幾年不變的新嘗試。之所以選擇江蘇,主要是因為江蘇財力基礎較好,新辦法有助于增加中央財力。
江蘇試行的“比例包干”在收支結構、財權劃分和財力分配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與統收統支的財政體制比較,新的財政體制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比例包干”打破了吃“大鍋飯”的局面。收入和支出都有明確劃分,經濟搞上去了,地方得益就多;誰的支出超了,就由誰負責。這種嘗試,是在中央統一領導和計劃下,各過各的日子,有利于調動兩個積極性,促進經濟的調整和整頓。第二,財力分配由“條條”為主改為“塊塊”為主。過去各項財政支出,原則上都由“條條”分配,地方很難統籌安排、調劑使用。“比例包干”以后,對于應當由江蘇安排的支出,中央不再“條條”下達指標,改由江蘇根據中央的方針政策、國家計劃和地方的財力統籌安排。這樣做,大大增加了地方的財政權限,有利于因地制宜地發展地方生產和建設事業。第三,分成比例由一年一定改為4年一定。過去每年要核定收支,經常是年初吵指標,年中吵追加,年底吵遺留,矛盾很多。改為4年一定后,地方便于制定和執行長遠規劃,有利于地方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第四,尋求事權和財權統一,權利與責任統一。這種財政體制是根據計劃與財政實行兩級管理的原則設計的,誰的企業,收入就歸誰支配;誰的基建、社會事業,支出就由誰安排,其事權與財權比較統一,權利與責任也掛得比較緊。
由于當時國家財力較緊,江蘇試行的固定比例包干辦法,1977年暫定上繳58%,留用42%,1978年—1980年上繳57%,留用43%,這個辦法實行一年后,又調整了包干范圍和留繳比例,改為上繳61%,留用39%。
其后的實踐證明,江蘇試行的“比例包干”財政體制顯示了優越性:它不僅擴大了地方的財權,同時也加強了地方的經濟責任,從而促使地方各級領導加強對財政工作的指導,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努力挖掘本地區生產、物資和資金潛力,不斷增加財政收入。在狠抓增產增收的同時,注意節約支出,合理、有重點地安排和使用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數據顯示,試行“比例包干”后,江蘇的財政總收入從1976年的44.01億元達到1980年的62.45億元,財政支出從1976年的18.70億元達到1980年的28.95億元,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步伐明顯加快。
在總結江蘇試點經驗基礎上,1980年,我國在全國推行“分灶吃飯”財政體制改革,即實行“劃分收支,分級包干,五年不變”的財政體制,俗稱“分灶吃飯”體制,這是建國以來我國財政領域的一次重大變革。
上一篇: 靖西縣“家電下鄉”財政補貼逾百萬
下一篇: 1-9月江西省技術引進金額創同期歷史新高
初級會計職稱 | 指南 | 動態 | 查分 | 試題 | 復習 | 資產評估師 | 指南 | 動態 | 大綱 | 試題 | 復習 |
中級會計職稱 | 指南 | 動態 | 查分 | 試題 | 復習 | 高級會計師 | 指南 | 動態 | 試題 | 評審 | 復習 |
注冊會計師 | 指南 | 動態 | 查分 | 試題 | 復習 | 會計基礎知識 | 指南 | 動態 | 政策 | 試題 | 復習 |
稅務師 | 指南 | 動態 | 查分 | 大綱 | 復習 | ACCA考試 | 指南 | 動態 | 政策 | 試題 | 復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