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20 11:34 來源:穆林
【摘 要】金融穩健運行和發展可以促進經濟增長,而金融脆弱和不穩定同樣能夠嚴重阻礙經濟增長。FSAP就是為加強金融體系的穩定性、提升對抗危機的能力、加強地區合作而設立的。本文簡單介紹了FSAP及其主要的分析工具壓力測試,以期能對我國進行FSAP實踐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FSAP 穩定評估 壓力測試
一、FSAP的提出及其目標
1.FSAP的提出
許多國家的經驗表明,金融發展可以促進經濟增長,金融的脆弱和不穩定同樣能夠嚴重阻礙經濟增長。有研究表明,金融危機造成的損失平均為GDP的8%。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韓國和印度尼西亞的損失分別占到其GDP的比重高達60%和80%。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的金融危機之后,隨著經濟金融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各國政府和國際金融組織高度重視維護金融體系的整體穩定,國際上對金融體系的優點和脆弱性的系統性評估的關注日益增多,其最終目的是形成促進金融穩定并刺激金融部門發展的適當政策。
金融部門穩健性及其表現與宏觀經濟和實體部門的發展之間存在緊密雙向聯系,在制定宏觀經濟和金融政策時要考慮到這一點。而且,盡管金融體系的發展及其國際一體化有利于吸引外國資本并促進經濟增長,但一國金融體系的波動也會產生跨國溢出效應。對一國金融體系的有效監管,以及加強核心金融政策的國際協調與趨同,有助于將這類風險最小化,并促進金融體系更加有序地發展。由此可見,對金融穩定的關注和金融部門發展政策之間存在內在關聯性。
因此,制定旨在維護金融體系穩定和促進金融發展的政策已成為世界各國政策制訂者關注的核心領域。認識到維護金融穩定和促進金融發展需要更強有力的政策,一些機構—包括各國當局、多邊開發機構、地區開發機構和各種標準制定機構—致力于開發金融穩定部門分析與評估的工具和方法。使用這些工具的目的是監測金融體系的穩健性和發展,分析金融部門和宏觀經濟之間的聯系,評估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各個方面的有效性,并促進核心金融政策領域的協調與國際合作。
世界銀行(World Bank,簡稱WB)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簡稱IMF)于1999年聯合發起的金融部門評估規劃(Financial Sector Assessment Programme,簡稱FSAP)就代表了對這種系統性評估的需求做出的反映。1999年5月WB和IMF推出并進行FSAP試點,9月對試點項目進行中期討論。IMF在其公報中對該項目表示支持。2000年3月,全面總結試點工作經驗教訓,兩董事會同意繼續開展項目并擴大范圍,并提出指導意見。2000年9月,項目進展匯報。2000年12月(IMF)和2001年1月(WB)對FSAP進行第一次評估。認為是“加強IMF雙邊監測體制下對金融體系進行監督的首選工具”。2001年3月起,向成員國推廣。2003年進行第二次評估,2005年進行第三次評估。FSAP目的是在基金組織的雙邊監測和世界銀行的金融部門發展工作中幫助成員國強化金融體系,全面評估和監測成員國和其他經濟金融體系的穩健性和脆弱性。
2.FSAP的目標、評估框架及分析工具
FSAP的目標是對穩定和發展問題進行一體化的分析和評估,主要內容包括金融部門總體穩定性評估;金融部門執行和遵守有關標準、準則和良好實踐情況的評估;金融部門改革和發展及必要性評估。
FSAP提出的金融體系穩定性評估框架包括三個方面:宏觀審慎監管、金融體系監管效率的評估、金融基礎設施健全與否的分析。
FSAP的評估方法主要包括:(1)標準和準則評估。根據國際標準和準則,評估一國金融部門執行標準和準則的情況。FSAP項下涉及的標準和準則目前最多涉及9個領域。(2)金融穩健指標。金融穩健指標是基金組織為監測一個經濟體金融機構和市場的穩健程度,以及金融機構客戶(包括公司部門和居民部門)的穩健程度而編制的一系列指標。它包括核心指標和鼓勵指標兩大類,用以分析和評價金融體系的實力和脆弱性。(3)壓力測試。壓力測試是通過分析宏觀經濟變量的變動可能對金融體系穩健性帶來的影響,來對金融部門的風險和脆弱性進行評估。FSAP評估的風險主要來源于利率、匯率、信貸、流動性以及資產價格的變動。壓力測試是FSAP中主要的分析工具之一,通過定量分析測試金融機構甚至整個金融體系抗擊沖擊的能力,從而判斷、監測金融機構出現風險的可能性。
二、壓力測試及其在FSAP中的運用
1.壓力測試的概念
壓力測試是FSAP中主要的分析工具,是指用各種技術評估金融機構或體系對特殊事件的脆弱程度的分析過程的總稱。
壓力測試結果是一個粗略估計,即如果大幅度改變資產組合的某些風險因素(例如資產價格),組合價值將發生多大變化。對壓力測試的最好描述是,這是一個發現脆弱性以及粗略地估計資產負債狀況對各種沖擊的敏感程度的過程。側重于體系的壓力測試旨在制定出前瞻性的宏觀情景,然后評估一系列機構對于經濟和金融環境中的重大變化的敏感程度。
2.壓力測試的基本步驟
在FSAP過程中,壓力測試一般包括如下步驟:
一是確認數據的完整性、正確性及實時性,衡量判斷風險類型:市場風險(包括利率風險、匯率風險)、信用風險以及其他風險。
二是建立合適的壓力情景,由于真實的壓力情境是未知的,因此盡可能的多建立幾個壓力情景進行分析。
三是選擇執行壓力測試的方法。進行壓力測試的方法,一般有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以及其他分析等。
四是依照新壓力情景重新進行資產組合評估。有了影響資產組合的風險因子及其變動大小后,便可依此數據重新對資產組合的各標的進行評價程序,計算出各種不同情景下資產的價值,再與資產組合原先價值比較,便可得出當目前資產組合面臨此類壓力情景下,無法立刻調整資產組合所會發生的最大損失。
3.壓力測試的分析方法
根據沖擊因素的多少分為:敏感性分析(單因素)、情景分析(多因素)、資產組合壓力測試以及加總的壓力測試
(1)敏感性分析
此方法是利用某一特定風險因子或一組風險因子,將因子在所認定的極端變動的范圍中逐漸變動,以分析其對于資產組合的影響效果。敏感性壓力測試最簡單直接的形式是觀察當某個風險參數瞬間變化一個單位量,如下跌10個百分點或上漲50個基點的情況下,機構投資組合市場價值的變化。敏感性測試僅需指定風險參數變化,而無需確定沖擊的來源,因此運行相對簡單快速,而且經常是即時的測試。
(2)情景分析
情景分析是在假設多種風險因素(如股價、利率、匯率、信用等)同時變化時,投資組合、金融機構、金融系統出現的脆弱性情況。情景劃分為歷史情景和假定情景。
①歷史情景分析是指根據特定歷史事件判斷其所引發的沖擊結果。例如考慮1987年美國股市大崩盤,計算當時歷史變動幅度,并依此基礎分析評估對資產組合之影響。此方法具有兩大優點:一是具有客觀性,利用歷史事件及其實際風險因子波動情形,在建立結構化的風險值計算上較有說服力,且風險因子間的相關變化情形也可以用歷史數據作為依據。二是測試結果易于理解。但是,這種依賴于“歷史會重演”的方法也存在一定缺陷,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以及金融商品的不斷創新都會使新風險層出不窮。因此,只能將歷史極端事件作為構造未來極端情境的一個基準,而不能完全用其替代。
②假定情景分析是指根據某種可預知的、發生概率極小的事件來判斷其引發的沖擊結果。此類分析方法可自行設計可能的各種價格、波動及相關系數等的情景,但這種技術需要相當多的主觀判斷,故在實踐操作中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
情景設計是壓力測試中難度最大、爭議最多的一個環節。實際上,歷史情景和假定情景常常被同時使用,如用過去的市場波動數據作為參考但是又不必然與某一特定歷史危機事件相聯系的假定情景。理想的壓力測試應當與被測試資產組合(或機構)相關、包含了有關市場利率的變動、考慮到潛在的體制變化和市場流動性,考慮到不同風險(如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的相互影響。這些要求大大增加資源成本,涉及到參與各方的大量的實際專業知識和判斷。但實際上,壓力測試往往由于計算復雜且數據不足而難以達到這樣理想狀況。
(3)資產組合壓力測試
就某一資產組合而言,最簡單的壓力測試是一種根據一套不同的假設來為資產組合重新估值的方法。目的是了解該資產組合對各種風險因素所發生變化的敏感度。可以對組合中的資產和負債進行壓力測試。可針對資產組合在幾乎任何方面特殊變化進行壓力測試。壓力測試的結果通常是資產組合變化的估計數。這種變化經常表示為某種尺度衡量的資本所受到的影響,以了解所涉及機構的凈值對有關風險的敏感程度。
(4)加總的壓力測試
壓力測試既可針對投資組合進行,也可針對一組金融機構進行,即加總的壓力測試。加總壓力測試的目的是,幫助監管者識別金融體系中可能引發市場混亂的結構性脆弱性及總的風險暴露情況。加總的方法:一是自上而下(使用匯總數據或宏觀數據來估計沖擊的影響);二是自下而上(以具體的投資組合數據為基礎進行估計,然后匯總)。
4.壓力測試所測算的風險類型
壓力測試所測算的風險類型包括:信用風險、利率風險、匯率風險、其他風險及第二輪影響。
(1)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交易對手或債務人無法履行合同責任的風險。它指一項資產的現金流無法根據合同協議完全得到支付的風險。
通常情況下,信用風險壓力測試從收集信貸資產質量開始,如監管部門將其分為正常貸款和不良貸款
具體方法:(1)準備金法:預期信用損失,新的CAR=(原資本-增提撥備)/(原資產-增提撥備);(2)不良貸款法:未預期信用損失,將NPL對一些宏觀經濟變量回歸;(3)合并:調整后的CAR=(原資本-增提撥備-未預期損失)/(原資產-增提撥備-未預期損失)
(2)利率風險
利率風險是指利率變動可能影響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及表外項目價值的風險。
利率風險可用重定價缺口模型、到期日缺口模型和久期模型進行研究。
重定價缺口模型:資產的利息收入和負債的利息支出的差異,即⊿凈利息收入=GAPi*⊿Ri
到期日缺口模型:到期日缺口=資產的加權平均到期日(MA)-負債的加權平均到期日(ML)
如果利率上升同時金融機構的到期日缺口為正(MA>ML),那么該機構資產價值下降幅度將大于負債的下降幅度,從而減少其權益或凈財富。可見,加權平均到期日可以提供利率風險暴露方面的有用信息。
加權平均到期日也不是衡量利率風險的最佳方法。一家銀行的資產與負債的到期日是匹配的,但如果它的資產和負債的現金流的產生時間是不一樣的,仍有可能面臨利率風險。
久期模型:久期缺口=資產久期-負債久期
久期是衡量資產的利率敏感性的指標,它既考慮到了資產的到期日,同時也考慮到了現金流的產生時間(即,以現金流的現值為權重,對到期日進行加權平均)。
(3)匯率風險
匯率風險是指匯率變動可能影響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及表外項目價值的風險。
匯率風險可能是直接的(金融機構買入或持有外匯頭寸),也可能是間接的(金融機構債務人或交易對手持有的外匯頭寸可能會影響他們的信譽)。甚至,匯率風險還有可能來自于本幣頭寸(如果該本幣頭寸與匯率有關)。
最常用的外匯風險暴露測度指標是機構凈敞口外匯頭寸(根據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的推薦,應包括凈即期頭寸、凈遠期頭寸、確定會被要求履行且可能無法撤銷的擔保、尚未記入但已全部進行套期保值的未來收入/費用、以外幣計算利潤或損失的其他任何項目等 )。
由于外匯風險暴露變化頻率高且幅度大,因此壓力測試的結果很容易過時,尤其是當壓力測試基于監管報告或金融機構發布的年報時。為及時掌握匯率風險的新情況,必須用金融機構提供的新數據,同時補充以從各種渠道獲得的歷史數據。
(4)其他風險
流動性風險:資產流動性風險是指無法按照當前市場價格變現資產的風險(如減價出售)。籌資流動性風險是指無法獲得足夠資金來及時履行支付責任的風險(缺乏籌資流動性經常被看作銀行面臨嚴重財務困難的關鍵信號)。
商品風險:因商品價格變化而產生的銀行資產、負債及表外項目的市場價格變化所導致的潛在損失。
股票價格風險:指股票價格變動影響金融機構資產、負債以及表外項目價值的風險。
(5)第二輪影響
如果某個假設情景或沖擊的時間較長(如超過一年),資產組合的行為將會發生變化,組合結構也會重新調整。
第二輪影響可能表現為交易對手違約所造成的直接信貸損失、受沖擊銀行的更高融資成本、以及對總需求產生影響的資產組合調整。
5.壓力測試的運用范圍
(1)測量異常但是可能發生的巨大損失事件對于投資組合的沖擊。
(2)評估機構的風險承受特性,即風險容忍度。機構可以使用敏感性測試來計算其投資組合對于風險因素變化的敏感性水平。一些機構還使用壓力測試來驗證其VAR模型假設的概率分布是否適當。
(3)優化并檢驗經濟資本配置,檢驗公司各類別投資組合所分配的資本是否充足以及相應的資本配置的限制是否合理。
(4)評估業務風險。壓力測試的創新用途之一是應用于長期經營計劃。一些機構不僅考慮壓力事件對其資產負債表內及表外各項目價值變化的影響,而且還考慮到壓力事件發生的隨后幾年收益來源所受到的影響。據此管理層能夠了解這種類型的壓力事件對其長期經營是否是潛在的嚴重威脅,進而判斷其支撐長期業務經營的資本配置是否合理。
三、FSAP以及壓力測試在中國的實踐
2004年由中國人民銀行牽頭成立了FSAP自評估小組,評估小組對銀行業、證券業及保險業分別開展了壓力測試。自評是正式參加FSAP的第一步。
1.銀行業壓力測試
在銀行業方面,從兩個層面上評估假設的宏觀經濟變量變動對于銀行體系穩健性的影響。這兩個層面為:(1)在微觀層面上由單家機構各自進行壓力測試;(2)在宏觀層面上由銀監會進行整體的銀行體系的壓力測試。
目前,對銀行業進行的壓力測試主要采用單因素敏感性分析,具體沖擊因素包括信用風險、利率風險、匯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
2.證券業和保險業的壓力測試
在目前的經營環境下,我國證券機構面臨的主要風險有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和政策法律風險等。我國對證券業的壓力測試主要考慮了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選擇對證券經營機構資本、盈虧和流動性有較大影響的情形進行壓力測試,即股票價格下降、市場交易量下降和客戶交易保證金下降。
保險業面臨的主要風險是利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由于保險公司可投資證券投資基金,基金收益的波動也會直接影響到保險公司的穩健性。我國對保險機構的壓力測試情境主要是假設上證基金指數下跌,從而分析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的變化。
四、FSAP及壓力測試的應用前景
經過幾年的不斷發展和完善,FSAP目前已經成為被廣泛接收的金融穩定評估框架,它也成為基金組織加強對成員國監督的重要工具。截至目前,有115個IMF成員國和地區(含香港特區)已完成了FSAP評估(62%),10個國家正在進行評估,14個國家承諾將參加。總數占成員國和地區的74.6%。
基于我國維護金融穩定的客觀需要、FSAP框架的應用價值以及IMF不斷推廣FSAP的現實,我國于2003年~2005年開展了首輪FSAP自評估工作。
面對經濟金融全球的日益融合,加入FSAP并運用壓力測試技術來監測和評估我國金融體系的風險已成當務之急。盡管存在各種困難和挑戰,我國一些金融機構已經開展了壓力測試的探索和實踐,這必將大大推動我國金融機構風險管理水平和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相信通過對FSAP和相關評估方法的學習和實踐,能為我國盡早加入FSAP奠定一定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金 琦:金融穩定評估報告集[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
[2]張 新:金融穩定理論與實務[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
[3]The World Bank and IMF. Financial Sector Assessment: A Handbook[M].2005
[4]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 (FSA). Stress Testing[R].Discussion paper 05/02. 2005,May
[5]李 娜 李 敏:壓力測試在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4):66~67
[6]蔡燕華:壓力測試在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中的應用探討[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11):43~46
[7]BLASCHKE W, JONES, MAJNONI G, PERIA MARTINEZ. Stress Testing of Financial Systems: an Overview of Issues, Methodologies, and FSAP Experiences[R].IMF Working Paper, 2001,June
[8]JENKINSON NIGEL. 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stress testing of financial stability risks[J].BIS Review 81, 2007: 1~8
[9]BUNN P., CUNNINGHAM A, DREHMANN M. Stress Testing as a Tool for Assessing SystemicRisks[J], Bank of England Financial Stability Review, 2005, June.
[10]董天新 杜亞斌:壓力測試及其在金融機構風險管理中的運用[J].新金融,2005(8),46~49
【對話達人】事務所美女所長講述2017新版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表中高企與研發費那些表!
活動時間: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動性質:在線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