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08 13:07 來源:趙昌會
匯改具有強大的政治力量
圍繞人民幣問題的爭論已經白熱化,成了舉世矚目的一個尖銳的政治問題。難怪,讓人民幣獲得更大彈性,放棄對美元的固定匯率并使人民幣升值,就像投下了一枚炸彈,給金融市場帶來了巨大的震驚。
2010年6月19日,星期六晚間,中國人民銀行在其網站上罕有地用中英雙語發表了一條簡短聲明,宣布: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中國國際收支狀況,中國人民銀行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隔日,新一周的星期一,中國人民銀行又通過發言人強調,中國推進匯改首先是為了平衡國內經濟,其次才是應對國際壓力。
寥寥數語,攪亂了人們原本平淡無奇的周末計劃,世界各地股市立即忙碌起來。在那個與眾不同的周一(6月21日)開始的時候,投資者認為大賺一把的時機到了,因為中國政府出人意外地決定恢復人民幣升值進程的決定會迅速顯現效果,這必將導致股市、匯價出現上漲。的確,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從上周五(6月18日)1美元兌6.8272元上漲到1美元兌6.7971美元的歷史新高。這相當于人民幣升值0.42%,瞬間突破了自2008年年中以來匯率在6.83左右浮動的范圍。盡管看似不大,這卻是5年來最大的單日漲幅,它標志著中國匯率政策非同尋常的改變。
這種匯改行動意味著,中國將結束為期兩年(實際上是23個月)的人民幣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但是,中國逐步放松即漸進升值的舉措并沒有為人民幣大幅升值敞開大門。事實上,更大“彈性”可能還包含人民幣對美元偶爾貶值。
在中國央行試圖向金融市場發出信號的同時,全世界立刻注意到:周六晚間的聲明和5年前的聲明幾乎一樣,提出人民銀行將根據一攬子貨幣匯率定出人民幣匯率,而不只是盯緊美元。但是,2005年的新貨幣政策伴隨著一次性令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的決定,之后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再逐步升值。與2005年聲明形成對比的是,此次沒有提出任何讓人民幣立刻升值的說法。
2005年7月21日,中國央行調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此后的3年里,人民幣上升了21%,直至2008年7月非正式地將人民幣與美元以1美元兌換6.83元人民幣再次掛鉤。
中國同意人民幣升值,實行干預和管理的市場匯率,用漸進升值取代盯住政策表明,人民幣匯率沿著正確的方向移動,是美國總統奧巴馬所稱的“建設性的一步”,正如中國央行指出的那樣,“當前人民幣匯率不存在大幅波動和變化的基礎。”
全世界都看到了:新政下的整個第一周,人民幣對美元總共升值了0.39%。當中國央行說匯率“不會大幅波動”時,它顯然是認真的。與此同時,央行說使匯率“更有彈性”也是當真的——就是說,匯率不僅會上升也會下降。中國人民銀行將利用這種不可預見的匯率波動制造雙向風險(即在任意特定時間里都很難預測人民幣幣值的走勢),以此限制投機資本的流入。
匯改效應的對內評估
匯率變化直接作用于進口和出口活動。恰恰在這方面,即鼓勵進口、抑制出口的功能,因為已經家喻戶曉,所以在此不加贅述。讓我們關注更為實質性的內容。
對內經濟的影響
人民幣升值對于中國經濟發展而言是題中應有之義。其中的關鍵原則是,確保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能夠正確、穩妥、安全地推進。最終的決定性因素,應是中國內部協調健康的發展。眼下主要在于如何準確把握利弊之間的平衡點,以及升值的速度、幅度和時機。
維持人民幣以一定幅度循序漸進升值,也是中國以低價輸入資源、擴大內需、保持經濟持續增長所不可或缺的。
提高人民幣匯率對中國來說是當務之急。主要原理在于,為了事實上壓低人民幣匯率,中國通過賣出人民幣買入美元來干預外匯市場,結果招致市場資金過剩,為房地產泡沫和通貨膨脹提供了溫床。人民幣升值將使抑制資產泡沫和減少通貨膨脹風險變得更容易;否則,為抑制人民幣升值而不斷地干預外匯市場,結果很可能適得其反。一方面,中國正在實現從以出口為主導轉為以內需為主導的增長方式,這需要既保持經濟快速增長,又堅決抑制通貨膨脹,客觀上有必要讓人民幣匯率升至與經濟活動相適應的水平。另一方面,市場中充斥過過量的資金,會刺激房地產價格上漲,導致消費者價格的上升,而一旦泡沫破裂,導致經濟急劇下滑,那么中國經濟就會遭受巨大打擊,世界經濟也難逃殃及。
人民幣升值將意味著財富從中國的出口商向中國消費者轉移。人民幣升幅即使非常小都有可能對出口商帶來重大改變。隨著時間的推移,人民幣升值將有力地提高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力,有利于以消費為中心的公司。消費品公司以及向中國出口商品和服務的外國企業都被視為人民幣升值的最大贏家。
人民幣升值有利于中國企業在海外獲取資源。中國讓人民幣更有彈性會使許多大宗商品價格略有上漲,不過也會增強中國的購買力,中國更有條件增加鐵礦石、銅、鋁、石油、豬肉、畜牧產品的進口量。不消說,這最終提高了中國消費者的福利水平和選擇范圍,從而將提升實際生活水準。
人民幣升值還有利于中國企業購買海外企業股份。中國企業可能由此加快并購海外企業的步伐,以獲取專有技術和市場份額,向更高的價值鏈攀登,從而擴大利潤來源。
對外匯儲備的影響
匯率改革旨在推動中國經濟所需的改革,并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率。此外,增加匯率靈活性還可提高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效率。但是,重估人民幣幣值將對中國的美元儲備產生重大影響。讓匯率更加反映市場需求,根本上講,取決于調整幅度和行動速度。美國外交學會國際經濟問題學者史蒂文•納達韋歸納得很精彩。他說,“人民幣升值將從兩個方面影響中國的外匯儲備。人民幣升值會將導致中國的外匯儲備貶值,但也會降低中國增持外匯儲備的速度。”
以合作開辟新路
話分兩頭。一頭是美國,一頭是包括美國在內的所謂國際社會。中國放棄盯住美元,毫無疑問,降低了貿易戰爭的前景。在這一意義上,它不可能只是暫時緩和與美國摩擦的權宜之計。
中國新的匯率機制對阻止美國國會議員對中國商品征收關稅的努力起不了多大作用,尤其是這種行動是重復2005~2008年人民幣逐漸升值的政策——現在看來,情況很可能如此。中國的行動或許象征意義大于實際作用,但其力度應當足夠推遲與美國的對抗了。華盛頓發生下一場真正爭論的時間很可能是在今年秋天國會和政府重新召集以后。美國財政部長蒂莫西•蓋特納直截了當地要求中國采取跟進措施。他說:“這是重要的一步,但是真正的考驗是:他們在允許貨幣升值方面會走多遠多快。”來自紐約州的民主黨參議員查爾斯•舒默對中國匯率將保持“基本穩定”非常不以為然,揚言將在10月份重新訴諸“強有力的法律”。其目的都是妄圖把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這樣就可以對中國實行正式的貿易制裁并在世界貿易組織為中國樹立廣泛的對立面。
在華盛頓日趨惡化的政治氛圍中,人民幣增加匯率靈活性一直是越來越熱的政治議程之一。美國財政部今年4月初宣布推遲公布有關匯率問題的報告,二十國集團峰會似乎已經成為中國應對美歐等國對其匯率政策批評的非正式的最后期限,這并非巧合。
中國是負責任的大國。緊接著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將“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的那個周末,6月26日至27日,二十國集團峰會在多倫多召開。中國在峰會前就匯率問題采取行動,于是,人們的關注焦點轉移到發達國家的預算赤字上,有助于避免與美歐等國就自己的貨幣行為展開交鋒,從而中國可以“避免成為聚光燈下的目標”。
中國現在正加快調整經濟和改革增長模式的步伐,而這場美歐金融危機和全球經濟衰退加重了這項重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中國的匯率調整對中國乃至世界其他地方都將是有利的:它將使中國減少外部問題的沖擊,還將縮小政治上很麻煩的貿易順差的規模,并將為在中國市場上的外國公司提供更多的機會。
在多倫多二十國集團峰會召開前,中國將自己帶到了有利位置。但是,此舉的更大動機是中國的本國利益。中國在同意人民幣升值時,以一種巧妙而明確的方式把責任推給了發達國家,但也的確是為解決“全球失衡”盡到了應有的責任。這完全不是西方媒體和評論員所說的政治花招。
匯改的實質:世界市場霸權之爭
從較長遠來看,人民幣升值可能有深遠的宏觀經濟影響。它將改變中國出口導向性的經濟模式,使中國消費者獲得更大的國際購買力,并給中國出口商帶來壓力。
對于美國和歐洲來說。人民幣已經成為掩蓋華盛頓和布魯塞爾政策失誤的一個現成的替罪羊。人民幣匯改任重道遠,牽一發動全身,在當前局勢得到短暫緩解后,中國的匯率政策還會成為摩擦根源。
但是無論如何,人民幣升值無法拯救世界經濟,尤其是美國經濟。美國經濟學家也十分清楚,因中國生產的成品、半成品漲價,美國的就業崗位還會進一步喪失。而且這一次,依然不能排除美國國會犯下貿易保護主義錯誤的可能性。
結論相當冷酷:人民幣匯改必須以斗爭求團結,以我為主,敢于斗爭,敢于勝利。
【對話達人】事務所美女所長講述2017新版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表中高企與研發費那些表!
活動時間: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動性質:在線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