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6 11:33 來源:陸 坷
導讀:此前盛傳人民幣升值大限將至——美國可能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而最近,美國宣布暫時推遲。人民幣的升值壓力是否就此減輕了?
美國利益
2010年4月8日,美國財長蓋特納訪問北京,與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進行會談。美國財長的突然造訪,不由令人浮想聯翩。人們自然地將目光投向了當下中美兩國最為灼熱的話題——匯率。
就在蓋特納匆忙敲定此次訪華行程前幾天,美國財政部剛剛表示,將推遲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的決定。在此之前,有美國議員聲稱,操縱匯率被視為不公平的補貼,將受到美國一系列政策的報復。該議員還提出議案,一旦中國被列為匯率操縱國,可能直接導致的后果便是:所有進入美國的中國商品將被加征27.5%的匯率稅。
實際上,美國盯著人民幣匯率的問題早就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但屢次三番漲紅了臉般的逼迫人民幣升值,背后卻是美國的國家利益。
隨著全球經濟衰退、美國巨額的財政赤字和美國國內的高失業率,令很多美國人對中國手中持有的美國國債引起了憂慮。一方面,美國人擔心中國突然減持美國國債,對美國經濟造成重大打擊;另一方面,又擔心中國持有美國國債的增加,會使美對中國金融依賴加深。于是讓人民幣升值,使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大幅縮水,成為美打擊中國的法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面對日益崛起的中國,緊咬人民幣匯率,逼迫人民幣升值,打壓人民幣,維護美元世界貨幣的地位,是美國的必然選擇。
而在蓋特納訪華當天,人民幣兌美元大漲。市場普遍預計,人民幣升值壓力并未隨著中美會談而減輕,而是兩國之間已經達成某種共識,人民幣升值或者進行匯改已為時不遠。
中國壓力
數據顯示,若人民幣在短期內升值3%,家電、汽車、手機等生產企業利潤將下降30%~50%,許多議價能力低的中小企業將面臨虧損。另外,人民幣每升值1個百分點,勞動密集型行業的產品凈利潤率就將直接下降1個百分點,而當前這些行業的平均凈利潤水平僅僅在3%~5%。據判斷,兩個百分點的升值幅度,對絕大部分勞動密集型行業來說,已經觸及企業承受極限。
在經歷了前幾年人民幣大幅升值、激烈的海外市場競爭以及生產成本上升后,中國出口企業的利潤率已經大幅下滑,尤其是那些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如果人民幣重啟升值,除了一部分企業破產外,還會促使一部分企業轉戰國內市場,這將與國內大規模刺激經濟所帶來的新增產能相重合,進一步加劇產能過剩局面。
此時,人民幣升值伴隨著產能過剩加劇,將帶來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一是下游廠商提價空間有限,導致CPI漲幅受限;二是人民幣升值導致進口商品價格下跌,進一步削弱物價上升的壓力;三是產能過剩導致庫存上升,企業周轉效率下降,貨幣流通速度下降;四是隨著企業經營狀況惡化,壞賬增加,銀行將收縮信用;五是升值后可能引發熱錢獲利返回境外,從而進一步抽緊中國的流動性。
業內人士稱,若人民幣升值過快,企業將面臨利潤大幅下滑、甚至虧損的風險,其最終結果很可能是不僅無法優化結構,反倒導致結構問題積重難返。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政策逐漸走向明朗
2010年4月12日,胡錦濤主席在華盛頓會見美國總統奧巴馬時強調,中方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方向堅定不移。這是基于中國自身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具體改革措施需要根據世界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和中國經濟運行情況統籌加以考慮。尤其不會在外部壓力下加以推進。
從長期來看,人民幣升值是必然的趨勢;而從中短期來說,無外乎是升值時機、程度和方式的問題。就程度和方式而言,一步到位的、大幅度的升值是美方的要價,但是中國經濟所不能承受的;而漸進的、可控的、小幅度的升值則可能是中方的底牌。
由此看來,相機抉擇,小幅升值,可能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匯率政策的基調。隨著中美雙方圍繞匯率問題所展開的博弈的演進,這一判斷正日益成為現實。中國政府于2008年7月推出的重新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其實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所采取的“非常措施”。如同其他“非常規”政策一樣,該政策也將在適當的時機退出。但無論如何,在政策調整的時機上,中國政府有自身的考慮,不會為國際壓力所左右。
至于匯率政策調整時機的確定,要求對全球經濟復蘇的動態變化有清晰的把握,對中國出口競爭力的現狀及潛力有明確的認識。盡管出口將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但政策調整的考慮對象顯然不會局限于此。專家估計,年內人民幣升值的幅度可能在3%以內,而促使人民幣更具彈性的“每日交易區間擴大”的政策,則有望成為調整的第一步。
外貿企業尋找解壓路徑
金融危機以來,外貿企業的訂單狀況恢復緩慢,而各種經營成本卻在不斷增加。對于外貿企業來說,許多人將匯率調整視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自從去年下半年起開始,外貿行業出現了所謂的“訂單回升”,短期小訂單已成為外貿企業的業務常態。事實上,自金融危機以來,國外采購商做生意的方式,似乎也發生了微妙的改變,“訂單分拆”的做法被長期固定化:他們不再一次性放大訂單,而是改為小訂單,而訂單周期則大大縮短。
“這種分拆訂單的做法其實對公司也有一定的好處,首先是庫存減少,這樣省去了大批采購占用資金成本,因此資金壓力會減小,只是采購成本略微上升一些。”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這種模式相反提升了供應鏈水平。
但伴隨而來的不利局面便是:由于訂單分拆,國外買家有更多便利和機會成本更換供應商,市場定價權掌握得更牢固,客戶借機壓低價格,因此企業的利潤下降。加上人民幣升值預期,導致買家觀望心態明顯,往往延遲下單,企業訂單流失繼而引發生產環節的資金流轉困難。而且,即便有了訂單,客戶也更改了結算條件,匯率波動對企業十分不利。
為了規避匯率變化帶來的風險,一些企業采取了各種手段。運用金融手段的不乏其人,例如與銀行鎖定匯率,套期保值,但普遍效果并不盡如人意。
中小企業的抗風險能力較弱,極易受壓,但如果人民幣升值幅度較大,大型企業同樣難以消化。不過,除了通過設法提高管理效率、改善產品之外,企業主們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辦法。中國企業要如何邁過升值這道坎,還有待時間來檢驗。
【對話達人】事務所美女所長講述2017新版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表中高企與研發費那些表!
活動時間: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動性質:在線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