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07 08:50 來源:張天成
【關鍵詞】盈余管理;動因;途徑;對策
1 盈余管理的概念辨析
學者Healy和Wahlan對盈余管理的定義作了如下的歸納和總結:盈余管理發生在管理當局運用職業判斷編制財務報告和通過構建經濟交易以變更財務報告時,旨在誤導那些以公司經濟業績為基礎的利益相關者的決策或者影響那些以會計報告數字為基礎的契約的后果。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會計系寧亞平教授認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層在會計準則和公司法的范圍內進行盈余操縱,或通過重組經營活動或交易達到盈余操縱的目的,但這些經營活動和交易的重組、增加至少不損害公司價值。
2 盈余管理的動因分析
2.1 經濟動因
(1)管理層報酬分紅動機。
由于公司盈余將直接或間接決定或影響管理者薪金水平的高低,上市公司管理層有動機進行盈余管理。另外,隱性報酬如聲望、政治前途、職務消費等,對上市公司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也具有驅動力。
(2)融資動機。
中國企業融資渠道過于單一,大多數企業融資主要依賴于銀行。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各商業銀行的貸款風險意識普遍加強,公司盈余無疑是評估和控制貸款風險的重要指標之一。對于那些不能通過發行股票或發行債券進行融資的企業,勢必采用各種手段來加強盈余管理,以爭取更多的銀行貸款。
(3)市場動機。
市場動機包括:第一,便于二級市場炒作;第二,為并購增加籌碼;第三,改善二級市場形象。
(4)實現盈利預測目標動機。
中國證監會制度規范中要求上市公司公布的預測會計數據中包括會計年度利潤總額、每股收益、市盈率等與公司會計盈余有關的財務指標。上述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在預測年度結束后,對出現重大預測偏差的做出解釋。
(5)高級管理人員的更迭動機。
當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發生下述面臨更迭的情況時,往往采取盈余管理行為。一是原來的高層管理人員即將退休,為了在離職前盡可能增加自己的薪金收入以及能夠載譽而退,往往采用使報告期凈收益最大化的會計政策,使企業賬面盈利人為上升。二是企業發生經營困難,會采取盡量提高利潤和美化財務狀況的盈余管理行為,以避免解雇或被免職的命運。三是新上任的高層管理人員,往往通過注銷大筆巨額“不良資產”以及采取一些其他的盈余管理行為來調低其前任的報表利潤,以便未來能迅速改善這一指標的指標值。
2.2 政治動機
管理者升遷動機。由于我國上市公司中的絕大多數是由國有企業經過股份制改造之后上市的,上市公司的總經理、董事長多為企業主管部門任命且帶有一定行政級別。取得什么樣的成績就可以得到什么級別的榮譽、或到某個政府部門擔任新的行政職務。
3 盈余管理的途徑
3.1 變更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
從實務看,主要包括折舊方法、存貨計價方法的變更,壞賬損失、長期投資、無形資產、遞延資產、產品開發費用核算方法的選用及變更等,這些方法都能對會計收益產生一定的影響。
3.2 收入、費用等會計要素不合理的確認與計量
(1)利用收入確認進行盈余調節如提前確認收入、遞延確認收入、創造收入事項。
(2)利用費用的確認與計量進行盈余調節費用資本化。主要是借款費用和研究開發費用資本化。借款費用資本化表現為利息資本化,上市公司在新制度頒布前會計制度規定:企業為在建工程和固定資產等長期資產而支付的利息費用,在這些長期資產投入使用之前,可予以資本化。
3.3 資產重組
資產重組是公司為優化資產結構、完成產業調整、實現戰略轉移等目的而實施的資產置換或股權轉讓等行為。這些經濟行為的實質在于將公司外部巨額利潤注入公司內部,以及將虧損輸出公司,實現利潤轉移。
4 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機制的缺陷
4.1 會計準則建設的缺陷
我國的會計準則體系尚未完全建立,許多交易和事項尚無相應的準則加以規范,具體會計準則的缺位給會計事項的確認、計量和報告帶來了很大的彈性。部分會計準則質量不高,重形式輕實質,缺乏可操作性。
4.2 外部治理機制的缺陷
(1)資本市場不健全。
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以國家股和法人股等非流通股為主,股權結構不合理,處于第一大股東超強控制狀態,流通股在總股本中比重較小,即便購入全部流通股也不能形成對企業的控制權,這就使得資本市場絲毫沒有起到約束經理人行為的功效,而僅僅成為了企業的一個免費融資場所。
(2)經理市場不健全。
經理市場是一個從外部監督公司經理層的重要機制,健全的經理市場上,經理的人力資本價值與其經營業績是正相關的,即其代理經營企業的業績越好,其在經理市場的價值與地位就越高;反之,其價值與地位就會大打折扣,經營者會因此被撤換,迫于再就業的壓力經理往往會努力工作。
(3)注冊會計師審計監督乏力。
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治理機制的失效,使得我國上市公司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委托人變成了上市公司的管理當局,他們決定著會計師事務所聘用、續聘和報酬等事項。面對審計市場的惡性競爭,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遷就上市公司,甚至與上市公司合謀幾乎成了一種理性的選擇。
4.3 內部治理機制的缺陷
(1)股權結構不合理。
我國大多數上市公司是由國有企業改制或由國家和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新建而來,加之《證券法》規定企業改制過程中國有凈資產折股比例不得低于65%的規定,這就造成了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是以國家股和法人股為主,而《證券法》關于國家股和法人股不允許上市流通的規定,更是從制度上確保了國有股的絕對優勢地位。
(2)內部人控制現象嚴重。
我國多數上市公司中國家股占控股地位,自然代表國家的董事在董事會中占優勢,而代表法人股、社會公眾股的董事卻處于票數上的劣勢。在此情況下,經理人員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盈余管理行為很難避免。
5 治理盈余管理的對策
5.1 完善會計準則
因此,必須加快出臺新的、超前性的具體會計準則,盡量避免會計處理中“無法可依”的現象。對一些主觀判斷性較強的會計準則和會計估計方法的運用應規定相應的約束條件。
5.2 完善外部治理機制
(1)健全資本市場。
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中國有股一股獨大的致命缺陷,加之國有股不得上市流通的規定,使收購方縱然收購了全部流通股也不能達到控制被收購方從而對管理當局形成威脅的局面,這就妨礙了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使其盈余管理行為更加肆無忌怛。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是國有股減持與允許國有股上市流通。
(2)健全經理市場。
經理利益與企業利益脫鉤,導致其盈余管理行為往往會以企業利益為代價來謀求個人利益,危害極大。要改變這種局面,就應建立健全經理市場并建立經理人聲譽機制且全國聯網,把公司職業經理人交由市場選拔和淘汰,這樣可使經理人形成足夠的就業壓力,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當盈余管理的發生。
(3)提高審計質量。
提高審計質量的關鍵在于增強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和專業判斷能力。相關機構應通過立法明確規定注冊會計師審計由獨立董事審計委員會委任,確保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獨立性,并對注冊會計師實行強制輪換制度,保證注冊會計師獨立公正執業。同時,注冊會計師行業也應加強行業自律,強化對注冊會計師的監督和法律責任。
5.3 完善內部治理機制
(1)管理層融資收購(簡稱MBO)。
管理層融資收購,是指目標公司的管理層以該企業為抵押,通過高負債融資購買該公司較大比例的國有股份,從而獲得經營和財務控制權。MBO通過管理層收購自己服務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權,使管理者能夠以所有者、經營者合一的身份管理公司,形成了新的公司治理結構,將經營者的報酬和經營業績緊密地聯系起來,消除了個人理性和個人利益動機的影響,也就解決了根植于委托代理雙方內部的搭便車和道德風險問題。
(2)完善獨立董事機制加強對經營者監督。
獨立董事又稱外部董事、非執行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擔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職務,并與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東不存在可能妨礙其獨立進行客觀判斷的關系的董事。如果建立起獨立董事利益保護機制,那么在完善的獨立董事制度下,可以通過獨立董事來約束內部董事、監督經理人行為,從而弱化“內部人控制”現象,減少經理人盈余管理動機。
(3)債權人參與董事會充分發揮債權人監督作用。
企業資金的來源從性質上可劃分為權益資金和債務資金。其中債務資金利息可在所得稅前扣除,具有低成本優勢,但如果過多持有債務資金,會給企業帶來較大的財務風險;權益資金不需要還本付息,財務風險較小,但權益資金成本在所得稅后支付,成本較高。在財務管理實務中,投資者可通過股東大會對經理的行為實施監督,而債權人同樣作為資金的主要提供者卻只能通過債務契約中的限制性條款來約束經營者的行為,管理者為避免違約會通過盈余管理的手段來達到債權人的要求。因此,這種債務契約中限制性條款的力度是顯然不夠的。
5.4 加大監督和處罰的力度
(1)加大監督力度。相對發達國家而言,我國對上市公司的監管較為寬松,市場監管缺乏連續性,這助長了機會主義行為。為此,須完善證券市場監管,減少盈余管理的政策因素;加強對社會中介機構的有效監督和法律約束。上市公司常常借助于社會中介機構(如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證券承銷商等)的介入使之行為合法化。
(2)加大處罰力度。我國盈余管理猖獗的現象可能要歸因于“執法不嚴”或“違法不究”了。在違約收益一定的情況下,違約成本越低,盈余管理的激勵就越大,所以要加大治理力度就必須改變對上市公司罰款的處罰模式。
【參考文獻】
[1]王躍堂.會計專業判斷:基于盈余信息治理的思考[J].會計研究,2003.
[2]王學軍. 盈余管理研究回顧及其對會計準則建設的啟示[J].會計研究,2000.
[3]肖時慶.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粉飾防范體系研究[J].會計研究,2000.
[4]沈玉清,曾勇.盈余管理實證研究綜述[J].管理學報,2005.
[5]王又莊.上市公司財務會計報表分析與評論[J].立信會計出版社,2002.
【對話達人】事務所美女所長講述2017新版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表中高企與研發費那些表!
活動時間: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動性質:在線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