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7 11:25 來源:王紀平 張連起
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后,公允價值計量與金融危機的相關性成為金融界與會計界爭論的焦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在最新發表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認為,“采用公允價值會計準則仍然是未來的趨勢,其中一個關鍵挑戰,就是要改善公允價值會計準則的框架,以加強市場約束和促進金融穩定。”但仔細盤點次貸危機依賴的重大事件不難看出,這場金融危機中各相關方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公允價值扮演的只是一個客觀反映企業資產、負債價值的角色,它并不是這場危機的制造者。
金融危機的成因復雜多樣
1.金融管制顧此失彼。美國的金融監管過多地集中于對商業銀行的監管,而投資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長期游離于美國中央銀行的監管之外,從而導致金融監管機構盲目信任金融創新,對多種金融衍生品的監管失效。
2.金融機構忽視風險。金融機構內部實行的管理層獎勵與業績掛鉤機制使管理層有動機擴張銀行的信貸規模,隨意發放次級貸款,將資產負債比例管理這一基本風險管理理念拋至腦后,導致資本金過低,杠桿過大。
3.宏觀調控波及無辜。美國長期維持低利率政策并放松對信貸的監管,加上美國長期的消費信貸文化導致房地產價格泡沫滋生。近兩年,為防止經濟過熱,央行開始采取加息措施,這又直接誘發了房地產泡沫的破裂。而銀行變賣抵押房產更加速了房地產的貶值,2006年至今全美房價指數已跌16%,而且仍在繼續下跌。金融機構的危機必然危及到實體經濟的融資渠道,一些依靠信貸消費的行業難以幸免。
4.對沖基金興風作浪。對沖基金先尋找一些不良資產多、凈資產比低、融資來源依賴于市場的金融機構,然后賣空其股票,打壓其市場價格;同時買進該機構的信用違約掉期(CDS)以增加其債務融資價碼,并不失時機地發布負面研究報告,制造恐慌。經過更多對沖基金的輪番操作,該金融機構最終既無法進行股權融資,又無法進行債務融資。與該金融機構有關聯的個人和機構對其喪失信心,從而擠提存款或移走金融關系,政府監管機構最終會強迫該機構變賣資產,其債券價格也會一路暴跌。對沖基金因此取得了巨額暴利,并利用這些資金資源去尋找下一個目標。Paulson和Pershing Square 這兩個對沖基金即通過此操作,在短短兩年獲得數倍回報,迅速發展成百億美元的基金。
5.評級機構難辭其咎。標準普爾和穆迪未能對抵押支持債券(MBS)、抵押債務債券(CDO)等證券給出正確的評級,只要發行和擔保MBS及CDO的機構是AAA級別,其發行的金融衍生產品自然可獲得相應高的評級。評級的缺失使得全球投資者放松了對信貸衍生證券風險的防范。
6.公允價值計量的客觀反映。2007年實施的美國財務會計準則第157號要求企業對所有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將活躍市場的交易價格作為最具相關性的公允價值標準。當次貸危機襲來時,持有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頭寸較多的金融機構要面臨巨額虧損,其中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損失需計入當期損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損失要沖減所有者權益。無論是虧損還是資本的縮水,金融機構在現有的監管框架下顯得捉襟見肘,流動性風險加劇,直至破產或被接管。
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啟示
(一)建立公允價值管理體系
公允價值管理的重要意義在于:第一,將公允價值管理應用于企業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意味著會計信息更加反映企業的真實價值。第二,公允價值計量具有經濟后果,其確認標準的復雜性將影響企業的績效評價結果,從而影響經營者和投資者的行為。第三,交易對象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方法的,企業要提高與其的交往能力,掌握公允價值的變動情況。筆者認為,公允價值管理的內涵有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流動性管理。流動性問題是此次金融危機的一個關鍵問題。雷曼兄弟最終是因為流動性枯竭而破產的。流動性可以簡單理解為現金支付能力,是企業資產配置和資本結構管理的結果。企業的資產如果缺乏流動性,則不但資產很難變現,而且會帶來融資困難。因此,用公允價值計量資產和負債要以流動性為目標,要能保證企業在持續經營的前提下有足夠的現金頭寸。
2.提倡交易對象管理。如果交易對象使用公允價值計量,那么企業在獲得其財務數據的同時,應獲得其使用公允價值法的情況概要(如按國際會計準則第32號要求披露的信息),并判斷這對交易對象所報告的收益、資本和各項財務分析比率的影響。同時,企業應考察這些重要信息是否達到企業既定的內部控制標準。此外,企業應確保交易對象使用公允價值法(如借款人或其他客戶自身信用風險的惡化)不會影響企業賴以授信獲得的收益、資本和財務分析比率。
3.重視投資者關系。次貸危機爆發后,缺乏信息披露透明度的結構性產品交易使投資者蒙受了巨大損失。這也促使財務報告使用者更加關注相關公司的信息披露內容,特別是公司的流動性、債務結構和金融工具公允價值的變化情況。而公允價值計量的廣泛采用勢必導致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相關項目發生波動,與公允價值計量相關的尤其是不可觀測數據的采用、管理層的判斷等,更是企業需要詳細披露的內容。同時管理層需要重視與投資者溝通,并解釋這些變動,使投資者深入了解企業的價值。
4.加強與審計師的溝通。危機發生后,即便編制報表的會計師無意去歪曲財務報表,其行為也經常被認為是帶有偏見的。由于很多企業缺乏對會計師進行公允價值計量的相關培訓,再加上企業對與公允價值計量相關的內部控制不如對其他普通交易的內部控制,因此,審計師只能以懷疑和挑剔的眼光來對公允價值計量進行審計。公允價值管理就是要打消審計師的顧慮,向其證明管理層對公允價值的計量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是考慮了市場活躍狀況、估值模型假設的合理性、經紀商和其他專家對價格的不同看法等所有不可觀測因素的結果。
5.謹慎對待信用評級。國際上雖然已有很多信用評級模型,但這些模型尚不太適用于復雜的衍生品及群體信用問題,貸款人信用狀況的動態變化,特別是成千上萬的貸款人群體的信用變化更是無法通過評級機構獲得的。因此,要謹慎對待評級機構的結果。
(二)慎重對待金融產品創新
金融創新的根本目的是要規避風險和套期保值,其并非危機的根源。而濫用金融衍生品,將其視為追逐利潤最大化的投機工具,才是釀成危機的罪魁禍首。因此,企業在金融創新面前應堅持以下原則:
1.總量適度原則。金融創新應適度,衡量的標準是滿足企業規避風險和套期保值的需要。企業以經營活動中面臨的風險為基礎,設計和采用合理的金融衍生品的目的是化解經營風險,而非通過投資來盈利。所以,企業要對衍生品投資的總額度進行總量限制,超過了風險敞口的規模,即便對其投資有利可圖,也不能肆意擴大規模,否則將演變成新的不可控風險。
2.過程控制原則。企業要不斷完善對金融衍生品投資的內控機制。如果企業的風險管理機制無法控制某金融衍生品的風險,則不宜對其投資。
3.穩步推進原則。企業在投資衍生品時應堅持先投資結構簡單、風險較低的衍生品,待企業風險管理達到一定水平后再投資結構復雜、風險水平較高的衍生品。在市場的選擇上,要盡可能以活躍市場為交易的主市場,降低金融衍生品的流動性風險。
(三)樹立“三全”(全面、全業務、全過程)風險管理理念
“三全”風險管理認為,風險發現就是收益發現的過程,風險管理就是收益實現的過程,而且風險管理絕不是管理層幾個人的事,要貫穿于企業管理的每一個過程。因此,企業要對作業價值鏈進行分析,沒有價值或低效的作業就是企業的風險,同時要建立一套相互制衡的制度。因為在風險投機收益的誘惑面前,監督往往無效,制衡才是最有效的手段。
【對話達人】事務所美女所長講述2017新版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表中高企與研發費那些表!
活動時間: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動性質:在線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