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06 14:34 來源:賀根生
【內容摘要】從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環節,看加強農村科普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大眾媒體特別是科技類媒體,在推進農村科普和新農村建設的作用。
【關鍵詞】新農村 農民素質 科學普及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全面實施,向農村農民普及科學思想和知識顯得越來越重要。新農村建設是一項涉及農村生產、生活、鄉風、村容和管理等多方面的系統工程。實現新農村建設目標關鍵在于提高廣大勞動者的素質,只有在廣大農民群眾中樹立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觀念,用科學技術引領農村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新農村建設才能打下堅實的基礎,實現持續發展。
一、新農村建設亟需提高農民素質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是黨的十六大確立的新世紀發展戰略目標。而新農村建設不僅僅是建農村住房,它是一項包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多個方面建設的系統工程,這就是黨的十六大五中全會提出來新農村建設總體要求的5句話:“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新農村建設的5個方面,包含了生產、生活和村容“有形”建設和鄉風、管理“無形”建設。這5個方面的建設是相輔相成的整體。生產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村鎮建設、農民蓋房、增加收入等,離不開經濟的發展。只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長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改善農民的居住條件、改變村容村貌。另一方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僅是物質的文明,還應是包括精神文明,因此,鄉風文明、民主管理在建設和諧農村中占有重要地位。那種穿著西裝,隨地吐痰;住著樓房,滿村牛糞,并不是新農村建設的期望。而要實現新農村建設的物質、精神文明雙豐收,都離不開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它已滲透到經濟、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也必然滲透到新農村建設的方方面面,要加快新農村建設,必然離不開科學技術的引領與支撐。加快農村經濟發展,需要農業種養新技術、新品種和新方法,以及新的生產管理經營模式和方法等;新農村村莊建設,需要科學規劃;環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更需要科學發展觀指導。可以說,離開了科技,新農村建設寸步難行。
作為中國新農村建設的一面旗幟的華西村,她的發展實踐完全證明了這一點。幾十年來,華西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創新發展,從本村實際出發,依靠科學技術,逐步形成了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新格局,創造出了中國農村的發展奇跡,被譽為“天下第一村”。今天的華西村農民不僅家家戶戶住上了樓房,而且許多村民已不再是昔日面朝黃土背朝天,只會耕田種地的農民,已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二、科普是提高農民素質的有效途徑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素質,培育千千萬萬的社會主義新式農民。而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的科學文化素質整體水平偏低,其中初中占50.2%,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7.3%.據國家有關部門測算,2004年全國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僅為21.6%.其中,農村經濟發展的實現程度為12.1%,農村社會發展的實現程度為33.1%,農村民主法制的實現程度為69%,農村人口素質的實現程度為15%,農民生活質量的實現程度為28.7%,農村資源環境的實現程度為-22.4%.如果這一現狀不能得到改善,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的目標也難以實現。要改變這一現狀,必須加強義務教育和科學技術普及工作。
江澤民同志曾指出:“科學技術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石。”“我們 不僅要靠科學技術提高物質文明水平,而且要靠科學技術提高的力量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兩個方面,普及科學思想和科技知識,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只有加強科普宣傳,才能全面培育“四有”新人,形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農村的文明程度。
加強科普宣傳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2005年,中央宣傳部等部門就加強科普宣傳專門聯合下發了通知。提出要進一步加強科普宣傳工作,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認真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以推動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為目的,以公眾易于理解、接受、參與的方式為載體,以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反對和抵制偽科學為內容,以提高人們的科學素質和整體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任務,在全社會營造學科學、愛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濃厚氛圍,為加強農村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
三、向農村普及科學知識是媒體的政治責任
向農村普及科學思想和科技知識的途徑是多方面的,但圖書、報刊、廣播、電視等大眾媒體,所作的科學資料、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的交流、傳播和共享活動,則是農村科學普及的主要渠道。科學傳播既具有對科學傳播的獨特性,即科學知識的專業性,又具有實踐的經驗性,由此而產生的兩大功能,一是普及科學知識;二是,反饋受眾的需求和實踐,從而推進科技信息的交流、認知和應用。探討、認識科學傳播的功能,充分發揮科學傳播的作用,有利于更好地為建設新農村服務。筆者以為大眾媒體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做好科學傳播:
(一)增強做好科學傳播的政治責任感。傳播先進文化,是新聞媒體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是新聞工作的立身之本。大眾媒體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承擔著特殊重要的使命,應在傳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引領新農村建設和提高農民科學素質中發揮導向作用。特別作為以傳播科學思想和知識為已任的科技類媒體,對普及科學更是負有重要的責任,在科普宣傳中要發揮主力軍作用,為新農村建設當好技術轉移的“橋梁”,給鄉風文明、村容整潔建設提供驅動力。
(二)以創新的精神改進科學傳播。搞好科學傳播,服務新農村建設,需要堅持以人為本,面向群眾,改進傳播方式,提高傳播效應。現代傳播具有的互動性特點,說明有效的傳播應是雙向的、協商的過程。科學傳播在服務新農村建設中,要積極探索改進傳統的傳播方法,改變以往只把受眾當作接授知識的對象,不顧讀者的感受,不了解他們的需求的做法,努力把農民群眾當作朋友,開展雙向溝通,注意信息反饋,把受眾最終接受信息最佳程度作為評價標準,以尋找科學傳播取得最佳效果的方法與途徑。
(三)以“三貼近”要求搞好科學傳播。“三貼近”(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是科學傳播服務小康社會的根本要求。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全面實施,農民群眾對物質、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求知的欲望日益強烈。在開展科普工作中,應注意農民群眾的這些新特點,在傳播基本科學知識的同時,根據農民群眾的實際需要,普及那些與工農業生產和日常工作密切相關的實用知識,幫助他們增強勞動技能,提高業務素質;普及那些與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休閑娛樂、科學健身和生老病死等方面的知識,幫助他們不斷改善生活質量;普及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宣傳移風易俗的典型,以反對愚昧迷信、陳規陋習,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1.邵培仁。 傳播學導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
2.程道才。 提高國民科學素質與科技傳播的大眾化。科學新聞。2006(3)
3.曾國屏。 國家創新系統視野中的科學傳播與普及。科學技術傳播與普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6.3
【對話達人】事務所美女所長講述2017新版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表中高企與研發費那些表!
活動時間: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動性質:在線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