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06 16:23 來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投資環境得到很大的改善,國內政治穩定,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國外投資者普遍看好中國。截至1999年底,外商對華直接投資達3076多億美元,這對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尤其是近年來,外商投資規模的擴大和投資結構的變化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以及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也有令人擔憂的方面,本文僅從目前外商投資結構變化對我國國內產業和企業的負面影響做一些探討。
一、近年來外商投資結構的變化
1.投資來源多元化。
過去,港、澳、臺地區對祖國大陸的投資在外商投資中占絕對優勢。到1993年底,外商對華投資中,港、澳、臺在大陸的投資企業占外商投資企業總數的78.6%,資金占外方注冊資金總數的84.7%,其中僅香港一地即分別占65.8%和72.2%,投資來源單一。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擴大,加上受先期到華投資的資本獲得成功的鼓舞,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韓國、新加坡為代表的新興工業化國家的資本乃至拉美等一些國家的資本紛紛來華投資,相反港、澳、臺地區資本對祖國大陸的投資則有所減少。1998年,來自港、澳、臺地區的合同外資金額和實際投入外資金額的比重下降到31.68%、0.63%、5.96%和41.22%、0.96%、6.68%,而來自歐盟、美國和部分自由港地區對華投資持續增長,1998年來自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合同外資金額分別為59.1億美元、62.1億美元和73.5億美元,比1997年分別增長39.8%、25.8%和29.2%;實際對華投資金額分別是43億美元、39.1億美元和41.4億美元,分別增長3.1%、20.8%和100.7%,投資來源多元化,外商投資結構得到了改善。
2.外商投資主體和目的發生變化。
伴隨著投資來源的多元化,外商投資主體和目的也發生了變化。1992年以前外商對華投資主體主要是中小資本,資金、技術大都有限;1992年以后跨國公司開始大舉進入中國,投資增幅大、技術水平較高,而且單項合同金額不斷增大。跨國公司具有的資金、技術、信息、營銷等方面的優勢,對提高我國引進外資的質量和效益有重要的意義。同時投資目的由單純利用我國的引資優惠政策和廉價的勞動力為主,轉變為既有利用優惠政策、廉價勞動力和豐富自然資源,又有占領我國國內市場,獲取高額利潤等目的。
3.外商投資的產業布局有所改善。
資料顯示,第一產業吸收外商投資額所占比重在1989年之前有升有降,1989年之后,基本處于下降趨勢;第二產業在80年代基本處于迅速上升趨勢,進入90年代以后先降后升,第三產業則處于下降趨勢。從總體看來,第一產業外商直接投資比重很小,其升降對全局的影響很小;第二、三產業外商直接投資比重很大,且呈現出此消彼長的發展勢態。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跨國公司大規模、系統化地對華投資,外商投資結構有所改善,出現由一般加工工業向精加工工業,從勞動密集型向資金技術密集型轉移的趨勢。對服務業的投資比例出現逐步上升態勢,房地產、旅游業等行業投資規模擴大,交通、運輸、郵電通訊等基礎產業日漸成為外商投資的熱點。
4.外商投資區域分布不均,地區間差距大。
盡管近年來國家出臺優惠政策,并著力加快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以鼓勵和吸引更多的外資進入中西部地區,但收效不是很大。1998年中西部地區新批合同外資金額67.7億美元,增長2.9%,高于東部地區,但其所占比重在全部外資中依然很低。
雖然,外商在中國的直接投資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推進國內市場走向了統一,但由于其投資的最終目的是獲取利潤,因此,其負面影響隨著越來越多的外資進入中國而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對國內產業和企業的競爭力提升產生了越來越大的阻礙。
二、外商投資結構變化中的幾個問題
1.關鍵技術被保留,與引進技術目的不符,外資對中國產業和企業競爭力的提高并沒有起到真正的促進作用。
外商對我國投資所帶來的技術水平總體來說不高,即使是跨國公司對華投資,但其投入技術也只是中等水平,或者只有生產技術,沒有研究開發、設計技術和動態技術,而且所投入技術更多是以成套生產設備、流水線等形式體現的,在短期內使得其所投資行業的有關產品的生產能力大大提高,表現出良好的短期效益。但由于核心技術的缺乏和開發能力的欠缺,從長遠看對行業水平的整體提高乃至整個產業結構的升級推動力小,甚至起了阻礙作用。
2.投資加工工業比重過高,“兩頭在外”,既易形成對外方的產業依賴,又效益不高,同時對外貿還有很大的潛在負效應。
從產業部門的大類來看,我國的工業是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部門,其中以制造業,特別是加工工業為主,這一類投資占到國內工業部門外國直接投資的80%以上。目前外資加工企業嚴重依賴于外方的供貨、采購、技術、市場等,這種“兩頭在外”的投資方式,很易形成對外方的產業依賴。從利益分配角度講,中方只獲得部分工繳費(全部工繳費中按股權比例,有一部分也由外方獲得),因此實際效益不高。同時由于加工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絕對比重,也對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改善乃至產業結構的升級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加工貿易所需要的技術、原料、零配件、生產設備等都從國外進口,與國內產業的關聯度小,對國內產業升級、經濟增長的帶動并不大。因此,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盡管得到了改善,但這并不是建立在我國國內產業結構升級的基礎上,而主要是依賴于外商直接投資。在國際分工中我國的地位并沒有得到較大的改善,同時還出現了被動地依賴于國外投資的傾向。
3.從投資的方向上看,外商投資更注重投向產品生產,而不是生產的工藝裝備上。
我國的裝備工業體系雖然非常完整,但這是模仿發達國家的工業化模式而建立起來的,在推動了我國經濟發展幾十年后,其潛力已經消耗殆盡。由于體制的原因,其技術水平、管理水平落后,資金嚴重缺乏,制約了自身的發展,也嚴重制約了消費品工業的發展。我國工業水平的最終提高,取決于工業裝備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引進外資時,國家制定了優惠政策以吸引有較高技術水平的外資企業進入中國的工業裝備行業。但外資的趨利動機卻使其大都投向了最終消費產品,在外商攜帶其擁有的資金、技術及管理等方面的優勢進入中國時,紛紛投入到其有競爭優勢的差異化消費品的生產中,工裝行業的外商投資比例一直較少,即使是跨國公司進入中國也更多的是投入到最終消費品的生產而不是工業裝備,這就給國內企業帶來了相當大的競爭壓力,也沒有促進國內工業整體競爭力水平的提升。
4.外資進入的大都是國內市場供給短缺,或以前曾受限制但現在逐步放開的市場或行業如中高檔消費品、電子通訊設備、汽車、家電等附加值較高的行業及我國陸續放開的第三產業中的金融、保險、航空運輸等領域。
由于外資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它們不但擁有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優勢,而且還擁有規模優勢和“先入者”優勢,因此它們的進入,一方面提高這些行業的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提高了競爭力;另一方面也易形成對這些行業的壟斷或寡占,不但使國內企業與其競爭剛開始就處于劣勢地位,而且也為后來者設置了較高的“進入障礙”。從這個角度看又不利于國內企業參與競爭,對國內企業有壓制作用。
5. “強強聯合”是近幾年外商對華直接投資出現的新動向和一個顯著的特點。
外商通過直接并購或合資控股、稀釋股權等方式購并我國具有傳統技術優勢、國內市場廣闊、海外市場良好的行業或經濟效益和發展前景較好的大中型生產性企業,而這些企業大多是我國行業或地區的“龍頭”企業,外商通過絕對控股,取得了對這些骨干企業的控制,一方面使得這些骨干企業的資金得到了補充,提高了技術水平,使整個行業的平均技術水平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也獲得了這些企業原有的銷售渠道和國內行業市場,改變了原有市場競爭結構,使這些外資企業從一開始就去掉了國內最強的競爭對手,獲得了絕對的競爭優勢,對國內其它企業的市場擠占作用和替代作用非常明顯。因此,此種方式的合資從合資中方來看可以提高其自身的競爭水平;但從行業或市場的角度來看,這種做法對國內企業市場競爭力培育的封阻作用大,是真正的“引狼入室”。
三、針對外商投資結構變化的應對措施
1.加強人力資源的開發。
我國的人力資本結構呈現一種“小托大”的結構:高智能、高技術勞動力所占比重極小,這些人收入不高卻承載了帶動占絕大比重的低智能和低技術勞動力進行現代化生產的歷史重擔。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方面表現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不能充分接受外商所帶來的技術,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消化和吸收,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二是這種現實的人力資源狀況客觀上阻止了外商向中國投入較高的技術,這一點從目前的外商直接投資在國內的區域分布就可證實。尤其是跨國公司的投資分布,大都分布在高智能、高技術勞動力比較集中的幾個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
提高人才素質,提高對外商投入技術的接受、消化和吸收能力,以強化技術擴散效應。另外,通過較高的收入、寬松的環境及賦予美好的發展前景等方式留住本企業的人才,吸引外資企業的人才回流以保持和增強企業自身的競爭力,以有效利用外資技術的擴散效應,借以提高國內企業的競爭力水平。
2.我國國內企業應加快向國際標準靠攏的步伐,原有的企業標準、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應盡快與國際接軌,這不但有助于企業提高自身發展水平,對外來技術水平的提高、擴散及被消化吸收也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正是我國許多行業的標準不能與國際接軌,使得國內企業無法在國際市場上與外國企業競爭,限制了競爭力的提高,限制了外商投資企業提高技術水平,弱化了“以市場換技術”的目的,削弱了外商投資企業技術溢出和擴散的效應,阻礙了國內相關部門和行業的技術水平提高和競爭實力增強。
3.對加工工業的外來直接投資應積極配合以政策法規的國際規范化,從而真正提高加工貿易的效益,發揮其帶動效應。
我國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上擁有絕對優勢,在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上擁有相對優勢,而加工貿易方式能夠在積極利用國外各種要素資源的基礎上將兩者的比較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加快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步伐,促進中國經濟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入世在即,中國逐步實現貿易、投資自由化和加入WTO談判中的承諾會使加工貿易贏得更廣闊的空間,不但國內而且大量外商投資企業的進入會使企業內或產業內貿易迅速發展。
從提高我國國內企業競爭力水平、帶動產業發展來看,目前我國關于加工工業及加工貿易的政策法規等卻有“急功近利”之嫌或落后于形勢的發展,以我國現有的原產地規則為例,加工貿易在我國現在的出口中作用舉足輕重,而且外商投資也占了很大的比重。但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的產品中,在我國加工裝配后的附加值卻很低,出口時的原產地卻是中國。同時在加工貿易方式中以進料加工為主,從國內采購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少,對國內相關產業的帶動性較低,因此我國加工貿易的效益并不高。為此,應根據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適時調整關于加工貿易的有關政策,完善并修改其他相關政策和法規(如引資政策,原產地規則等),在鼓勵加工貿易發展的同時,提高加工貿易的效益,充分發揮其帶動作用,使其為最終提高我國國內企業的整體競爭力水平服務。
4.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打破行政的部門和區域壟斷,提高專業化分工水平,為高質量、高效益的外資進入提供誘因,也使國內企業獲得提高競爭力的良好的外部市場環境。
加快行政體制的改革,轉變政府部門的職能,打破行政區域和部門保護,盡早實現國內市場的大統一,不但可以為國內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提供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還為更多的外商進入中國奠定基礎。這樣一方面,國內企業獲得了提高專業化分工水平的外部環境,現有外商投資企業也有了在中國進行再投資和提高技術水平的利益保障;另一方面可驅使更多的外商特別是更多的大型跨國公司直接投資進入中國,這樣不但使進入中國的外資的質量和數量提高了,而且也可使外資所帶來的技術的溢出效應和擴散效應得到充分發揮。
5.在明確了引進外資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我國整體競爭力水平的前提下,調整外資結構,鼓勵外商提高技術水平。
提高吸收外資水平,主要加強產業引導,優化外商投資產業結構。具體措施可有龍頭產品國產化,吸收外資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及新興產業,引導跨國公司與國內企業的多層合作,加強中小企業的合作,開拓新的貿易方式。此外,積極引導外商向中西部地區投資,并擴大零售業外商投資試點范圍,并適當開展批發零售業試點,擴大外資合資試點范圍,擴大外商投資設立會計事務所、評估機構、商檢、質檢部門等中介服務企業的試點;支持符合條件的公司與國際上有實力的大公司合資建立工程承包公司,承攬國外工程項目。繼續實施引資多元化戰略,改進招商引資方式。推動確有實效的多種形式的招商形式和招商方式,如專業化招商、以商引商、派遣項目小組上門招商、向主要投資來源地派駐招商代表或委托招商代理。通過制度創新、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等促進外商不斷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我國產業和企業整體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汪少華、秦輝:《國際直接投資(理論。方法。案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6年8月。
2.陳秀山:《現代競爭理論與競爭政策》,商務印書館1997年4月。
3.魏建樹:《淺談我國吸收和利用外資的幾個問題》,《國際經濟技術合作》1998年第2期。
【對話達人】事務所美女所長講述2017新版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表中高企與研發費那些表!
活動時間: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動性質:在線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