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06 16:31 來源:
摘要:社會文化環境對投資有重要影響。在市場經濟制度完善的條件下,文化環境對投資的影響取決于投資對文化環境的敏感性和適應性。在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的情況下,文化環境對投資的影響,同時還取決于文化的變革程度。只有變革社會文化環境,才能促進和實現投資效益最大化。
關鍵詞:文化;社會文化環境;投資
投資環境關系到投資的成敗,歷來受到投資主體的高度重視,也是投資理論界研究的重點。但社會文化環境對投資的影響,卻研究得相對不夠。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文化環境無時無刻不在起著重要作用,影響著投資主體的投資行為和決策。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說,投資活動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活動。本文擬從社會文化環境要素入手,分析社會文化環境對投資的影響,并探討文化變革、優化投資環境等相關問題。
一、社會文化環境要素分析
投資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進行的。投資與社會文化環境是,對矛盾,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投資對文化環境起到決定作用,同時又受文化環境的制約。因此在研究投資時,我們不能不研究社會文化環境。
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制度和精神的總和
(1)物質文化。其中包括技術和經濟。技術包括在物質財富創造過程中的工藝,即一個社會群體所掌握的專門技術。經濟是人們運用個人能力創造財富和分配財富的方式。物質文化是一國投資的結果。它影響到一國的需求水平,因而最終對一國的投資產生重要影響。這是一個永不間斷的環。
。2)制度文化。其中包括社會組織、教育和政治結構。制度文化涉及到一個社會中人們的相互作用、如何協調地組織生產和各項活動,如何向下一代傳授各種知識和如何管理人類自身。不同的制度文化,人們組織生產活動的方式、男女社會地位、家庭、社會階層、團體行為、年齡群及社會如何定義廉恥和禮儀等問題存在不同的解釋。
。3)精神文化。包括宗教、價值觀念、語言和風俗習慣等等。宗教是精神文化中最敏感的部分,它對人們的習俗、生活態度、消費方式、價值觀念影響最深。價值觀念是人們對事物的評價體系。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價值觀念,因而判斷是非的標準有很大差別。在一國被奉為神圣的事物在另一國可能會被認為無足輕重。語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它全面地儲存著文化的整體信息。風俗習慣是民族哲學觀念在人民生活中的外觀。它來源于自然規律、生活規律、生產關系和生產力、政治制度、學術流派、文學藝術、宗教信仰等方面。
社會文化環境對投資的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促進投資,一是阻礙投資。究竟采取那種影響方式則要視投資對文化的反應方式而定。一般而言,投資若與文化相適應,那么文化就會促進投資實現效率最大化,反之則不然。具體來說,社會文化環境對投資的影響表現在:
(1)投資活動受制于一國的物質文化。在物質文化發達的地區,投資效率明顯大于物質文化不發達地區。試想在基礎設施落后的國家和地區,投資家用電器或房地產業會獲得什么樣的收益?在電的普及率不足1%的國家和地區,家用電器會有人購買嗎?在溫飽還是問題的地方修建別墅賣得出去嗎?所以物質文化對實現投資效率最大化來說,是一個首要條件,有著直接的影響。
(2)投資活動受制于一國的制度文化。投資活動受制度文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一國的投資體制是支配投資領域經濟行為模式和經濟利益關系的一系列行為規范和習慣。它明確界定投資活動中各個經濟主體的權利、責任和義務,抑制投資主體的機會主義傾向,從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投資效益。投資人的一切投資活動和投資行為必須按照投資體制規定的規則進行,那種不按牌理出牌的投資活動,遲早會失敗。
。3)投資活動受制于一國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對投資的影響可以從宗教對人們消費行為和消費模式的影響中看出來。神話、迷信等精神因素不管多么奇怪,否認它們,對投資會產生不利影響,因為它們已經構成一國精神文化的組成部分,因而是不可忽視的。
。4)投資活動受制于投資人的文化背景。投資人所受教育(包括從父輩那里繼承下來的思想觀念、從周圍社會文化環境中所受的熏陶)、他(她)的文化程度,對傳統文化中精華和糟粕的認知和態度都會影響到公司文化,從而對投資決策和投資行為產生直接影響。
。5)投資活動受制于受益人的文化背景。受益人的文化背景比投資人的文化背景更為復雜。他們的行為和思維方式受到相關群體的影響。這樣一環套一環的影響鏈條,使得一個很好的投資計劃,在有些人看來是好的,在另一些人看來是壞的,爭論的結果可能使投資計劃落空,投資效率為零。
二、當前我國社會文化環境問題
1.社會文化環境變革的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文化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從物質文化環境來看,我國的經濟和技術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國內生產總值比建國初期1952年增加了130倍,扣除價格因素,平均每年增長8%,按世界銀行匯率法估算,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7位。居民消費水平由1952年的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2000年每人每年3415元。從制度文化來看,經過近2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的了重大進展。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我國實行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導向的改革以后,投資體制改變了傳統經濟體制下政府是唯一投資主體,投資決策權高度集中,由政府操縱投資活動全過程的投資體制,使企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經營自主權,企業成為投資的真正主體。從精神文化來看,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價值觀念、風俗、生活習慣和語言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社會文化環境的變化促進了投資的增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吸引外資從改革開放初期1981年的36.36億元上升到1999年的2006.78億元,增幅達55.2倍。目前我國在利用外資方面已居世界第4位。隨著改革開放力度的加大,我國吸引外資的幅度還將會進一步增長。
2.社會文化環境方面存在的問題
物質文化方面。與發達國家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城市化程度低,各種基礎設施很不完善。科學技術方面與發達國家的距離在某些方面有所擴大。商業基礎設施,如金融服務機構、廣告代理機構、商業咨詢機構、高效率的通訊設施等落后,這些直接影響了投資效率。制度文化方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體制還沒有完全建立。還有很多缺陷,存在很多問題,而這些問題并不是短期內就能夠解決的。精神文化方面。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經濟體制改革,使我國文化面臨新的選擇:文化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文化面向現代化,一方面是說文化要成為經濟建設的先導;另一方面是說文化必須為現代化建設服務。文化面向世界,一方面是說中國文化必須走向世界;另一方面是說中國文化建設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包括資本主義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文化面向未來,中國要在21世紀實現現代化,文化就必須圍繞國家總體戰略目標來發展。在借鑒外來文化方面,目前存在的問題是,精華和糟粕一股腦兒涌進國門。
3.社會文化環境對投資的負面影響
在完善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文化環境對投資的影響或是促進或是阻礙,要視投資對社會文化環境的作用方向而定。但在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的情況下,社會文化環境對投資的影響要復雜得多。即使在投資與文化環境作用方向一致的情況下,也不一定會產生理想的投資收益。這是因為社會文化環境不能適應投資的需要,投資處在社會文化環境的夾縫之中無所適從,從而導致投資效率低下。在這些文化環境中尤以制度文化對投資的負面影響最為突出。
(1)制度文化對投資的影響。80年代中期,我國對投資體制進行了改革。改革的路徑基本上是,基本建設投資由財政撥款改為銀行貸款,逐步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決策分散化、資金來源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項目建設市場化。改革的方向是要劃分企業投資與政府投資,把投資引入市場。這種改革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正確的。但并沒有觸及到計劃經濟條件下,制度文化中的深層次問題,即政企不分、政府同時行使社會行政管理權和國有資產所有權等投資領域的問題。于是計劃經濟體制下——這種制度文化條件下形成的投資思路、投資行為模式及其決策系統,一直延續下來,嚴重阻礙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投資行為和投資決策,導致投資效率低下。
(2)精神文化對投資的影響。與制度文化相聯系,會對投資產生負面影響的是精神文化中的一系列因素,如地方保護主義、官本位、地緣關系、血緣關系等等。有關專家經研究指出,在投資項目的報批過程中,有些企業首先考慮的并不是投資收益最大化,而是如何能獲得政府的支持,甚至是如何滿足某些領導人提升自身政績的需要,很少進行深入細致的市場研究和需求分析。從表面上來看,這里反映出來的是政企關系問題,但從深層次看,卻是一個文化問題。投資者在這些問題上始終無法擺脫狹隘的地緣關系、地方主義、官本位等沒落觀念的影響。這些深層次的文化問題,在我國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如不解決,中國的投資環境不可能從根本上得到改善。
。3)其他精神文化對投資的影響。其他對投資會產生負面影響的精神文化問題有經驗主義、習慣思維方式、投資人自身文化背景的局限等等。
三、變革社會文化,優化投資環境
美國學者菲利普· R·凱特奧拉(Philip R.Cateora)指出,“文化是人類借以適應其生存需要的生物的、環境的、心理的和歷史的各個方面的一種手段!蔽幕挥胁粩嘧兏,人類才能生存,社會才能發展。
。1)制度文化的變革。制度文化的變革已刻不容緩。要改革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投資活動不相適應的一系列行為規則和習慣。尤其是要改變在計劃經濟體制文化條件下形成的政企不分、政府同時行使社會行政管理權和國有資產所有權的深層次文化矛盾問題,使行政管理權與國有資產所有權分開。
(2)精神文化的變革。在精神文化中,宗教、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會產生重要影響,從而影響企業的投資方向和投資決策。精神文化中對投資產生阻礙作用的因素是我們必須下大力氣革除的。地方保護主義、地緣關系、血緣關系與市場經濟原則一相違背,阻礙投資活動的發展。應通過提倡利益關系原則予以替代。
。3)物質文化的變革。尤其要著重技術方面的改革。一方面高新技術要加大力度,跟上世界先進水平;另一方面實用技術的普及教育也是需要改進的。菲利普·R·凱特奧拉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的負擔之一就是要造就一只具有一定技術水平的工人隊伍。在加入WTO在即的情況下,這一問題顯得尤為緊迫。
【對話達人】事務所美女所長講述2017新版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表中高企與研發費那些表!
活動時間: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動性質:在線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