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30 12:57 來源:金融研究
摘要:本文以全國農業大縣——黑龍江省海倫市20年以來的農業資金投入產出進行實證研究,分析了農業資金投入存在的基本問題,并得出以下結論:第一,農業資金投入主體逐步缺位是當前農業大縣面臨的根本問題;第二,貨幣政策和財政資金投入的基礎性作用應得到加強;第三,農村金融機構-農戶信貸關系優化是既定體制條件下必須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農業資金;投入產出分析;農村金融
自從《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文件下發之后,國家又出臺了免征我省農業稅,進行糧食補貼方式改革,實行良種補貼等一系列的政策,這些政策對黑龍江省海倫市這樣的農業大縣來說至關重要,可以說,以農業經濟為主的海倫市遇到了最難得的機遇,迎來了經濟發展的春天。
海倫市隸屬于綏化市,1989年撤縣建市(縣級市)。總人口80萬,市屬耕地420萬畝,幅員和人口均居黑龍江省市(縣)第二位,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大豆、玉米、水稻是三大主栽作物,最高年份糧食總產達28億斤。1958年糧食總產6億斤,獲周恩來總理簽發的國務院獎狀;1978年被確定為全國農業現代化基地縣;1995年糧食產量在全國列第13位;1996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2000年以來先后被命名為中國優質大豆之鄉和中國高淀粉玉米之鄉,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高油大豆基地建設示范縣。糧食作物種植面積一直穩定在330萬畝左右,約占全市耕地面積的80%,其中優質糧面積每年都在300萬畝以上,農民收入的60%、財政收入的60%來自糧食產業。現有各類金融機構117個(保險機構除外),截止到2003年末,存款余額22億元,貸款余額34億元。
面對新形勢,為充分發揮金融部門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中應有的作用,摸清農業發展資金投入需求情況,全面掌握在農村經濟發展資金支持上還存在哪些問題,尋求解決對策,我們對海倫市近20年來農業資金投入促進農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查。
一、1984年至2004年農業資金投入情況及產生的效果分析
(一)農業資金投入情況
據統計1984年海倫市國民生產總值2.9億元,農業總產值1.9億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66%。2003年海倫市國民生產總值達到32.6億元,農業總產值提高到21.9億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67%。無論是在計劃經濟時期還是進入市場經濟以后,國家及金融部門都投放了大量的農業生產資金。20年來,國家共投入資金約7億元,主要用于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植樹造林、農業技術推廣、水產養殖和發展糧食生產等等,其中投入無償資金約2億元,國債資金約5億元。同時,海倫市各家金融機構根據國家貨幣信貸政策對農村發展的不同時期和工作重點,給予了農業發展信貸資金支持。據調查統計,全市從1984年至2003年末的20年間,金融機構累計向海倫農業投放信貸資金18億元,其中人行投放再貸款2.6億元;農行向農業投放信貸資金6.2億元;農村信用聯合社投放信貸資金11.7億元(含人行再貸款)。從信貸資金投放的基本結構看,種植業累計投放12.4億元,占貸款總投入的68.6%。養殖業累計投放3.7億元,占貸款總投入的20.6%。
(二)國家投入和信貸支持產生的效果
一是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1984年,海倫市農業生產總值僅為2億元左右,20年間農業生產總值增長了近8倍,其中種植業總產值增加到15.4億元,增長了6倍,畜牧業總產值增加到5.6億元,增長了11.3倍。二是增加了農民收入。按當年現行價格計算,該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84年的346元增加到2003年的2215元,增長了6.4倍。人行再貸款投入產生了極大的效果。從1999年至2003年人行投入2.6億元再貸款,抑制了高息抬款,減輕了農民負擔,增加農戶收入2,940萬元。三是優化了農業結構。種植業結構由單一的糧食生產變為糧、經、飼、林多元發展,到2003年,海倫市農業結構中糧、經、飼、林比例調整為55:32:5:8,全市畜牧經濟占整個農業總產值的30%,成為農業經濟的“中軸產業”。農村加工業近年來有了突破的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民營經濟發展勢頭迅猛。
僅東源、向豐、松北、段氏四家高油大豆加工廠年產值突破1.3億元。四是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20年來,國家投入資金8,000多萬元,先后實行了東方紅水庫、星火水庫消險加固工程,對五條河流堤防進行加高培厚,防洪能力由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以上。投入2000多萬元用于“三北”防護林體系和退耕還林工程建設。這些工程建設極大地改善了海倫市的生態環境,強化了農業基礎設施。五是提高了生產水平。國家對農機更新補貼、農機科技項目改造和實行平價柴油政策,以及近年來對大型農機具的無償資金,總投入達2100萬元,使海倫市的農機作業水平明顯提高;良種引進、培育使用和先進農藝的推廣,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和標準化生產水平,不僅大幅度地提高了糧食單產,而且改善了糧食的品質,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增強。海倫市的大豆生產水平目前在全國領先,產量直追美國等農業發達國家,品質居世界前列。
(三)近五年農業資金需求及投入情況
五年來,資金需求、資金投入及資金缺口三項指標均呈上升趨勢。五年中農業資金投入合計25.5億元,占資金需求40.2億元的64%,其中種植業資金投入18.2億元,占種植業資金需求26.4億元的69%;養殖業資金投入3.4億元,占養殖業資金需求7.4億元的46%;加工業資金投入3.9億元,占加工業資金需求6.3億元的62%。
二、投入主體缺位:農業生產資金投入上存在的問題
農業資金投入無非存在金融機構、農戶、地方財政三種形式。但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縣域農業資金普遍面臨投入不足的狀態,其根源在于主體缺位。
(一)外部融資主體缺位
1.機構減少。80年代和90年代,“三農”融資渠道較多,除了有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信貸支持外,還有農村合作基金會融資支持。1998年取締了農村合作基金會,農民直接融資渠道沒有了,農業銀行近幾年撤并了大量機構,而且只對農村個別龍頭加工企業(制油廠等)零星放一些貸款,對農村的種植業、養殖業不再予以貸款支持,目前對農業生產給予資金支持的只有農村信用社一家。
2.農村資金城市化嚴重。據統計,到2003年末,海倫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共計18.9億元(不含郵政儲蓄),其中儲蓄存款15.9億元。貸款余額13.8億元(農發行除外)。存貸款差額達5.1億元。這塊存貸差額資金基本上都通過四家商業銀行上存。另外,到2003年末,海倫市郵政儲蓄機構儲蓄存款余額3.3億元。郵政儲蓄資金與金融機構存貸款差額資金合計達8.4億元。由于郵政儲蓄資金由人民銀行總行調配使用,商業銀行上存資金由各商業銀行調度使用,對于這些資金,海倫的經濟建設根本用不上。
3、支農貸款品種少、期限不合理。目前,對農業給予貸款支持的主要是農村信用社,而農村信用社所發放的貸款主要是扶持種植業的短期貸款。所以,貸款基本上是年初放、年末收。這種貸款期限與養殖業的發展周期不相匹配。諸如奶牛等養殖業起碼要3年以上才能見效益回收投資。春放秋收不但與養殖業周期不匹配,與種植業實現最大的效益也有矛盾。從近幾年看,秋后的糧食價格與第二年春天的糧食價格價差很大,以大豆為例,目前市場上大豆價格每市斤要比去年秋天高出0.4元。而農民為按時償還貸款不得不在秋后低價出售糧食產品,影響了農民收入。
(二)農民資金自給能力低下
雖然近年來糧食價格逐年上漲,農民收入從表面看逐年增加。但是,伴隨糧食價格上漲的同時,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也隨之上漲。這樣,農民增收的一塊又被新一輪農業投入的增長吃掉了,農民手中并沒有資金積累。另外,農民手中要持有必要的貨幣用于婚喪喜慶、子女教育及生活開支,所以在增加農業生產投入上顯得力不從心,特別是在提高生產水平上的投入更是難以實現。甚至個別農戶出現白籽下地情況。另外,海倫農民歷史包袱沉重。據統計,農行和農村信用社兩家金融單位有呆滯、呆賬農業貸款2.4億元。
(三)地方財政對農業反哺能力弱
自1984年以來,國家和省里對海倫市的農田水利建設、植樹造林、農業技術推廣、水產養殖和發展糧食生產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但是,由于地方財政資金緊張,幾乎沒有能力對農業發展給予資金支持。海倫是個農業縣份,工業發展落后,是依靠轉移支付過日子的市縣,財政收入最高年份才1.3億元。這一收入水平僅夠維持行政事業單位的工資支出和政府必要開支,根本沒有向農業投入的能力。
三、解決農業生產資金投入不足的政策建議
(一)完善農業資金投入主體
一是農業信貸機構的保留與發展。近幾年,農業銀行在追求自身效益目標趨使下,逐漸退出了欠發達地區農村市場。農業發展銀行受職能定位的限制,只對糧油購銷企業發放貸款。這對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村經濟發展是相當不利的。“中發[2004]1號”文件要求:“農業銀行等商業銀行要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拓寬信貸資金支農渠道。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銀行要調整職能、合理分工、擴大對農業、農村的服務范圍。”我們認為,農業銀行應正確處理內部商業目標和外部支農扶貧的關系,要以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為己任,按照《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要求,堅持走開發式、產業化、商業性扶貧道路。積極探索“扶貧工作到戶,效益到戶”的有效實現形式,用好用活扶貧貸款。增加以農田水利建設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貸款規模。同時,農業發展銀行要進行職能調整,面對農村和農業積極開發新的貸款品種,支持科技含量高的農業園區開發、綠色生態資源開發以及優勢主導產業開發,從而有效地支持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
二是調整農業貸款期限結構,實現農民收益最大化。農村信用社春放秋收的貸款期限管理模式已經不適應當前的農業發展形勢,特別是與養殖業周期不匹配,與農民收益最大化有矛盾。因此,有必要調整貸款期限結構,即可以投放一部分2—3年期的養殖業貸款,投放一部分1年至2年期的種植業貸款。另外,人民銀行的再貸款期限也應該進行、合理的調整。目前人民銀行再貸款期限管理一刀切的做法實際是把包袱甩給了農村信用社,延長再貸款管理期限,不但能更有力地支持農村經濟發展,這也是農村信用社和農民所期盼的。
(二)加強貨幣、財政政策支持
一是完善貨幣政策傳導,全面支持農村小康社會建設。農村資金城市化和支農資金短缺已成為制約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小康建設的重要因素。因此,作為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的人民銀行應在支持“三農”上有所為。一是繼續適度增加支農再貸款的投放。
通過支農再貸款投放,放大基礎貨幣在農村地區的乘數效應,增加貨幣政策的傳導效果;二是實施宏觀調控,采取積極有效措施,遏制農村資金外流,改善農村市場資金短缺現狀。對此,建議將郵政儲蓄資金按一定比例留給當地人民銀行調度使用。三是發放專項貸款。八十年代后期人民銀行曾對科技含量高的新開發產品工業企業發放過專項貸款,在當時對支持工業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目前,人民銀行應根據新時期經濟工作的重點,直接對農業發放專項貸款。
二是積極爭取財政資金支持。海倫是個典型的農業縣份,糧食生產基礎較好,農副產品資源豐富。但是,由于缺少資金投入,一些具有較大開發潛力的優勢產業難以做大做強。金融部門的信貸支持是有償的也是有限的,地方財政是個“吃飯財政”,捉襟見肘,很難拿出資金支持農業開發及發展。“中發[2004]1號”文件中提到:“從2004年起,國家將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選擇一部分有基礎、有潛力的糧食大縣和國有農場,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國家優質專用糧基地”。所以,海倫應抓住契機,積極爭取省及國家對海倫的農業發展給予資金支持。
(三)健全信用社—農戶信貸關系
一是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步伐,給農村經濟發展予以資金支持保障。從目前看,農村信用社是農業生產乃至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資金支持者。但由于信用社自身存在歷史包袱沉重、產權不明晰、體制未理順等伺題,還遠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
因此,有必要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進程。一是為農村信用社減負。國家應給予優惠政策,核銷呆賬、壞賬貸款,壯大其資金實力,使其輕裝前進;二是健全農村信用社管理體制。農村信用社是合作性質的金融機構,要控制信用社經營者的道德風險,當務之急是要建立健全控制機制,把以農業為主業的所在縣信用社真正轉變為農民的金融機構和農業信貸機構。
二是引導農民科學合理的進行農業資金投入。農民手頭資金緊張、資金自給能力不足是個實際問題。但從調查情況看,存在著資金分配使用不合理的問題。如何壓縮生活開支,科學合理增加生產投入,需要農村鄉鎮干部和農業科技人員加以引導示范,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最大限度地增加收入。只有農戶資金運用水平提高,他們才可能成為合格的借款人。
同時,在縣域金融中,無論農戶還是信用社都只能是現有體制的接受者,因此,在完善信用社經營狀況和農戶經營水平的前提下加強兩者之間的信貸關系是改善當前農業外源融資的唯一方式。
【對話達人】事務所美女所長講述2017新版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表中高企與研發費那些表!
活動時間: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動性質:在線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