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06 15:43 來源:
內容提要: 電子貨幣產生并發展的根本原因是降低交易費用的需求,但目前參與流通的電子貨幣還不是一種獨立的通貨,最后,電子貨幣的發展并不必然影響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效果。 |
關鍵詞:電子貨幣 交易費用 貨幣政策
伴隨著人類歷史上每一次科技進步,貨幣作為商品的交易媒介也相應發生形態上的改變,至今已實現了從實物貨幣、到金屬貨幣、再到紙幣的演化。在信息技術與互聯網高度發展的今天,貨幣將實現從“原子形態”向“比特形態”的轉變,電子貨幣也將成為人類貨幣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一、電子貨幣產生的原因
從本世紀五十年代美國人麥克納馬拉發明的信用卡到今天,電子貨幣已經擁有了各種智能卡、數字現金、電子支票、電子錢包等多種形式。對電子貨幣的產生原因進行分析可得:
(一)追求利潤最大化是電子貨幣產生的基本原因
由于金融行業的競爭日益激烈,使得傳統業務所帶來的利潤越來越微薄,這就迫使金融企業進行不斷的創新以彌頹勢。這樣一來,為豐厚回報而進行的業務創新就給電子貨幣的出現提供了契機。因為對于電子貨幣的提供商而言,發行電子貨幣既可以作為金融創新以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又可作為一種新穎的服務手段來吸引客戶以增加潛在的收益。
(二)電子商務的興起內在地需要電子貨幣的發展
由于信息技術的進步以及網絡在商業貿易中的深入應用,網上購物、虛擬交易等新的
商務模式讓人們有了新的消費體驗的同時也感到支付上的不便。對能夠快捷安全的進行支付的新貨幣形式就有了內在的需求,電子貨幣不但可以滿足這一需求,而且也具備了基本的貨幣特征,能夠為人們所廣泛接受,所以電子貨幣在這種環境下迅速發展也就順理成章了。
(三)信息、加密技術的發展給電子貨幣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
沒有信息技術和加密技術的高度發展,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包括各種信用卡、儲值卡、數字現金等電子貨幣形式被普遍地接受并使用是不可想象的,由于人們對貨幣的需求除了要考慮能被普遍接受,同時對其的安全性也有很高的要求。也就是說,電子貨幣本身必須是安全的,而且應該同時被認為是安全的才可以廣泛地進入流通;信息技術和加密技術的發展則對這一安全性給予了極大的保障。
(四)降低交易費用是電子貨幣產生并發展的根本原因
綜觀貨幣形態的演化歷史,都體現著這樣一種內在機制,就是貨幣自身的物質價值與其代表的商品價值的逐漸剝離;同時其大小和重量也逐漸變小,慢慢地從可見演化為不可見;這些演變無外乎都是為了提高貨幣流通效率、降低貨幣流通費用、從而降低商品的交易費用,這也是電子貨幣產生并發展的根本原因。
二、電子貨幣成為獨立通貨的條件
電子貨幣在發展過程中,曾有過電子現金、數字現金、電子錢包和電子支票等形式,但實踐中,這些電子貨幣都是在原有的現金或存款基礎上發行使用的,并不是一種獨立的通貨形式。2因為從理論上講,電子貨幣要成為一種獨立的通貨形式,應具備如下條件。
(一)獨立的支付手段
作為一種獨立的通貨形式,電子貨幣被用來進行支付時,當其通過網絡以數據信息形式從交易一方轉移到另一方時,錢貨兩訖,交易應隨即宣告完成。但目前由于被認可程度不同和行業間的限制,電子貨幣在支付中并不被普遍接受。很多時候,只有將其同比例兌換為傳統貨幣才能滿足交易需求;而個人之間在目前還幾乎無法直接通過電子貨幣完成借貸和支付。所以最終能標志支付完成的還是現金、存款形式通貨的轉移,真正體現交易信用的仍是被電子化、數字化前的現金或存款。所以電子貨幣要想成為獨立的通貨進入流通,獨立的支付功能是必要條件。
(二)獨立的價值尺度
在行使價值尺度方面,目前的電子貨幣也還離不開傳統通貨的支持,這倒不是因為電子貨幣缺少貨幣價格標準(元)3,這樣的量度只是人為的一個約定基準,中國古代的貨幣度量就有文、吊、兩等多種,既然紙幣可以沿用“元”,電子貨幣自然也可以。即使叫成“比特”也沒有關系,這不是問題的實質。
電子貨幣目前還不能執行獨立的價值尺度,根本原因在于拋開了支撐它的通貨后,它沒有足夠的信用為人們所普遍接受。而且貨幣不僅是一種經濟現象,更是一種社會現象,受使用它的社會人的觀念慣性的影響,當其與紙幣共同流通時,還無法擺脫其影響,所以只能依賴紙幣來充當間接的價值尺度。
(三)獨立的價值貯藏手段
電子貨幣目前的價值貯藏功能也依賴于傳統通貨,因為人們手中現有的電子貨幣還是用現金兌換得到的儲值卡,或是由存款作保證的銀行卡等,這樣得到的電子貨幣還是以現金或存款為基礎,當卡里的數字變小或為零時,還要再用存款或現金去補充,所以這樣得到的電子貨幣永遠不可能擺脫持有者手中原有通貨的數量約束。這樣一來,電子貨幣作為價值貯藏手段是名不符實的。所以就此意義來講,電子貨幣本身并不具備價值貯藏的功能。
(四)獨立的發行方式
一種真正獨立的通貨形式應是獨立發行的,而不是以別的貨幣為發行基礎。因為如果沒有發行上的獨立,它在流通中的獨立性就是相對有限的,在出現信用危機時,就被要求兌換成支持其發行的原有通貨,從而無法擺脫原有通貨的影響。所以目前的電子貨幣還是在傳統貨幣支持下流通的二次貨幣形式,是獨立電子通貨的前期發育形態。
三、電子貨幣對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影響
國外有觀點認為,電子貨幣的發展大量減少公眾對央行基礎貨幣的需求,從而減小了央行的資產負債規模,使得“未來的央行將成為只有信號兵的軍隊,它只能向私人部門指出貨幣政策的發展前景,卻無法干預私人部門的政策預期和行為選擇”,4這樣一來,央行執行貨幣政策的能力就被削弱了;而且,電子貨幣的發展會取代對央行貨幣的需求,甚至是央行提供的支付結算服務和最后貸款人的作用,在這樣的情況下,“貨幣政策就將失去穩定經濟的作用,央行也只能相應淡出貨幣政策的舞臺”。5
(一)央行在經濟中的地位不會被取代
首先,央行在貨幣發行方面的地位還無法被取代,這在上面的論述中已經提到。其次,就目前社會信用發展狀況來看,企業或私人信用還遠未達到國家信用的高度。所以商業銀行利用私人部門的系統進行支付結算的風險還很高,成本也很大,選擇央行進行支付結算服務相對而言仍是經濟的;與此相似,央行最后貸款人的地位也還無人能撼。
(二)央行貨幣政策的效果不會被削弱
在短期內,電子貨幣的影響不僅不會削弱、相反可能會增強貨幣政策的效果。一般來說,央行基礎貨幣的變動是通過貨幣乘數來控制貨幣供給量,從而影響利率乃至總需求和實際產出,電子貨幣的發展首先導致貨幣乘數的擴大。根據以下的貨幣乘數公式,
其中 、 和k分別是法定準備、超額準備和現金漏損率。電子貨幣的發展使得公眾少用現金,對商業銀行來說,也就是現金漏損率的下降。同時,商業銀行也將其超額準備降到最低限度,因為電腦化可以使他們精確地計算每日所需的準備頭寸。如果央行再取消法定準備金制度,則此三變量都大為縮小,貨幣乘數將相應擴大。此時,基礎貨幣供給小有變動,則整個貨幣供給就會大為增加,所以貨幣政策效果不是被削弱、而是因為“四兩撥千斤”的效應大為增強了。
在長期里,一旦人們根本就不需要央行的基礎貨幣進行日常交易、辦理結算等,貨幣供給量變動因此難以調控利率。那么上述貨幣政策的效果勢必大為削弱。
但是,以往的利率調控主要通過貨幣供給量的變動來實現,密歇爾·伍德福特根據新西蘭的經驗,提出在基本不改變貨幣供給量的條件下,通過對準備金存款的付息,可以實現對隔夜拆借利率的調節。
該控制機制表現在下圖中,其中BR表示央行貸款給商業銀行的利率,TR是央行控制隔夜拆借利率的目標,SCR是央行付給商業銀行準備金存款的利率,D1和D2分別是紙幣和電子貨幣條件下,商業銀行的基礎貨幣需求曲線,D1比D2平坦是因為在同樣的利率水平上,電子貨幣條件下的基礎貨幣需求比紙幣條件下大為減少了。BR利率上的水平直線表明央行按既定利率滿足所有的借款需求。SCR利率上的水平線表示對商業銀行在央行存款付息的軌跡。央行的基礎貨幣供給,表現在曲線的垂直部分,也就是在橫軸的M上,央行決定的基礎貨幣供給相對于市場日交易量較小,并且基本保持不變。
在這個利率決定的機制中,央行作為最后貸款人,可以既定利率提供任意數量的基礎貨幣,這個貸款利率(BR)高于央行欲控制的隔夜拆借利率(TR),央行對準備金存款支付的利息(SCR)則低于隔夜拆借利率。商業銀行滿足流動性需求后,將多余的資金按存款利率(SCR)存在央行賬戶上。(新西蘭央行貸款利率高于隔夜拆借利率25個百分點,存款利率低于隔夜拆借利率也是25個百分點。)因為當隔夜拆借利率位于貸款利率與借款利率的中間,就沒有銀行愿意以高于央行貸款的利率,從拆借市場上拆入資金,也沒有銀行愿意以低于央行存款的利率,將資金拆借出到拆借市場,它們勢必在這個利率范圍內,互相拆借資金,而不是把多余資金存入央行。“因為商業銀行的交易規模很大,央行就沒有必要再親自參與交易”(Brookes and Hampton 2000)。這就是說,央行不必變動貨幣供給量,只要調節存貸款利率,就能將隔夜拆借利率控制在期望的水平上。
這個利率控制機制在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的實踐中相當成功。
The overnight rate under the OCR6 system in New Zealand.7
可以看出,長期中,盡管電子貨幣對央行基礎貨幣供給和需求的影響都很顯著,但是,它還無法改變這樣的利率控制機制,這就是說,在可以預期的未來時間中,只要適時調整操作方法,央行的貨幣政策仍將繼續發揮穩定幣值和經濟的作用。當然,這個論斷的前提是,電子貨幣發展不能危及金融機構對央行結算服務和最后貸款人作用的需求。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雖然目前電子貨幣只是一種二次通貨形式,但隨著其不斷的發展,成為獨立的通貨將是必然的結果,這勢必會對我國目前的貨幣政策實踐產生重大影響。所以我們要未雨綢繆、審時度勢,以便及時調整我國貨幣政策的操作方式和改革方向,從而有準備地迎接電子貨幣帶來的各種挑戰。
參考文獻:
[1] Benjamin M. Friedman, Decoupling at the Margin: The Threat to Monetary Policy from the Electronic Revolution in Banking, International Finance, Oct.2000
[2] Michael Woodford, Monetary Policy in a World Without Money, NBER Working Paper No.7853, Aug.2000。
【對話達人】事務所美女所長講述2017新版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表中高企與研發費那些表!
活動時間: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動性質:在線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