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17 00:00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始于2003年的外匯存貸款此消彼長態勢在今年愈發明顯。從外匯存款來看,據中國人民銀行的統計數據,截至2004年一季度末,我國境內金融機構(含外資,下同)的各項外匯存款余額為1468億美元,同比下降1.4%,其中:企事業單位外匯存款余額為520億美元,同比增長5.9%;儲蓄存款余額為826億美元,同比下降8.3%。而2003年末,各項外匯存款余額為1487億美元,比上年末下降1.3%,其中:企事業單位存款余額為519億美元,比上年末增長1%;儲蓄存款余額為855億美元,比上年末下降4.3%?梢钥闯,外匯存款尤其是外匯儲蓄存款的下降幅度有所加大,而企事業單位的外匯存款卻呈增長加快之勢。前者的原因在于,市場對美元走軟、人民幣走強的預期加強以及美元的低利率,后者則主要是因為企業的外匯貸款增加導致企業賬戶的外匯流動資金增多。
外匯貸款方面。截至2004年一季度末,境內金融機構外匯貸款余額達1402億美元,同比增長29.9%,1季度增加了94億美元,同比多增42億美元,其中:短期貸款余額為505億美元,同比增長51.5%,一季度增加46億美元,同比多增22億美元;中長期貸款余額為488億美元,同比增長27%,一季度增加21億美元,同比多增11億美元。而2003年末的外匯貸款余額為1302億美元,較上年末的增長幅度為26.7%,全年增加276億美元。可見,在人民幣與美元較大貸款利差的刺激下,外匯貸款尤其是短期外匯貸款的增長幅度加快。據人民銀行的最新統計,5月末,我國境內外匯貸款余額已達1441億美元。
外匯存款降幅擴大和外匯貸款增速加快導致境內金融機構的平均外匯存貸比由2003年末的88%上升至2004年3月末的95.5%,存與貸的落差擴大使境內外匯資金短缺的壓力明顯加大。
而同時值得密切關注的是,外資銀行在這種背景下的競爭優勢日益顯現。一方面,在高端客戶的支撐下,外資銀行的外匯存款下降并不明顯,總體還呈上升態勢。以上海為例,截至今年3月末,全市外資金融機構各項外匯存款余額達39.8億美元,比年初增加4.8億美元。另一方面,在借用外債無需審批(事實上,國家外管局近期表示,外資銀行向中資企業的外匯貸款將不再視同外債而列入國家外債管理,這意味著在華外資銀行的客戶群有望實現突破性的擴大)、境內外匯貸款可以結匯等有利條件下,外資銀行依靠其強大的市場營銷能力,外匯貸款增速加快。仍以上海為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市外資金融機構各項外匯貸款余額93.9億美元,同比增長47.6%,增幅明顯擴大,顯示出外資銀行業務發展勢頭強勁。
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出,今年以來境內金融機構的外匯存貸款變化已顯示出中資銀行的不利市場地位。外資銀行在外匯存款增長的同時,外匯貸款快速增長,而中資銀行在外匯存款下降的同時,外匯貸款甚至有所下降。優質客戶與市場份額的流失應引起中資銀行及監管層的高度重視。
面對國內市場強勁的外匯貸款需求,境內金融機構普遍減少了對國外的債券投資和境外拆放,將外匯資金調回國內。在華外資金融機構的資金調集力度尤引人注目。據初步估算,2003年在華外資金融機構從海外新調入資金量較上年同比增長77%,且多為短期拆借。在人民幣升值預期的支持下,外資銀行大量購買中國國債,以期獲取巨額利潤。據《日本經濟新聞》援引日本金融機構的調查報告說,2003年在華外資銀行購買的人民幣國債總額達21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了11.6倍。其中以匯豐銀行為典型,該行上海分行2003年共購買91.48億美元的中國國債,比上年增加了5倍。
在境內外匯資金需求看漲的大背景下,2003年中國銀行間的外匯市場交易量顯著放大。據統計,2003年各幣種累計成交折合1511億美元,同比多成交539億美元,其中,美元品種成交1478億美元,同比增長54.2%,即2003年中國外匯市場上的交易97%以上是美元交易。
但中國外匯市場的不足日益顯現。首先,缺乏匯率套期保值工具,市場交易品種單一,中資銀行在這方面的劣勢尤為明顯;其次,由于缺少做市商制度,中國的外匯市場交易量并不活躍,即便是2003年,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量也只占當年中國進出口總額的17.7%,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其三,目前的分別報價、撮合成交的交易規則直接弱化了市場的流動性。
我們認為,當前國際收支持續順差為我國加快外匯市場建設帶來了機遇,為此,國家可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加大努力:一是逐步允許銀行在外匯市場中進行自主雙邊報價,增強交易主體的市場競爭力;二是引入做市商制度,增加交易品種和交易主體,尤其應加快落實《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推進外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建立全國統一的外匯衍生工具交易市場;三是充分利用香港開辦人民幣業務、香港的清算行進入外匯交易市場的機會,加快外匯市場的創新步伐。
【對話達人】事務所美女所長講述2017新版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表中高企與研發費那些表!
活動時間: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動性質:在線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