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17 10:10 來源:董少鵬
以制定國有股權轉讓有關文件為引子,以一個近乎錯亂的方案為主角,以新生不久的國資委連續三天解釋澄清為暫時結局,在國務院叫停境內減持國有股一周年之際,這一場持續兩周的國有股傳聞風波似乎在告訴我們,揭開國有產權革命的帷幕已經不可以再推遲了。
這次風波是在7月10日國資委召開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之后開始的。16日,有報道說,“《上市公司國有股權轉讓暫行辦法》目前已經形成初稿并將征詢相關部委的意見和建議”。19日,有報道“更進一步”,稱“國有股減持有望8月登臺”,并對一家券商建議的“三三對等方案”作了介紹。就在21日國資委聲明“國有股減持沒有時間表”之后,一家報紙未跟上管理層的腳步,于22日刊出《國資委規劃國有股減持新方案》的報道,國資委發言人馬建堂為此再次澄清。
在去年6月23日國務院明確宣布停止在國內二級市場減持國有股之后,有關國有股減持的議論依然隨時影響到各個市場主體特別是股市投資者的心態,說明大家對既往政策多變的心悸猶存。
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和國務院班子上任以來,多次強調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強調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在事關國有資產管理、資本市場改革開放等問題上,同樣遵循這樣一個大的思路。
我們認為,按照國際資本市場的通行規則,按照國有資本有進有退的原則,實現上市公司國有股流通,方向是正確的。但由于國有產權制度上不完善,資本市場存在先天缺陷,國有股減持注定是一項探索性極強、難度很大的工作。制定出系統性的、市場廣泛接受的國有股減持的實施方案,需要廣泛征求意見,集中全社會的智慧,審慎推進。
據統計,到2002年底,中國國有企業的總量為174000個,總資產有11萬億元,國有與國有控股的工業企業142700個。目前國資委直接監管的企業 196家,到2002年底擁有資產總額6.9萬億元人民幣,所有者權益2.5萬億元。國資委的一舉一動,牽涉國有產權體制的變革,理所當然為公眾所高度關注。
國有經濟實現戰略性調整,國有資本有進有退,是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入的必然選擇。在停止在境內減持國有股之后,含有國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境外上市發行股票時,繼續在按《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實施減持。據統計,2002年通過股份公司境外上市減持國有股共籌集全國社會保障資金 98.85億元。與此同時,管理層重新啟動了向境外投資者協議轉讓國有股法人股的政策。決策層的用意在于,在難以通過股票二級市場實現國有股流通變現的情況下,盡可能開放其他渠道,釋放股權天然具有的流動需求。
以往國有股減持失敗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忽視甚至否認我國資本市場的客觀發展歷史,忽視了股權長期分割的客觀事實,沒有在流通股持有主體和非流通股持有主體談判問題上采取務實態度。伴隨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加快,人們有理由對市場化的談判抱有積極預期。
有人輕信那個頗具計劃經濟色彩的“三三對等減持方案”,表明政策信用確有值得檢討之處。試想,何以將30%的國有股配售給流通股股東,而60%的國有股無償地劃撥社保基金和國資委?何以確定這樣的比例?這樣的政策與政府信譽相去甚遠。
國資委主任李融榮表示,國資委只是承擔出資人的職能,把國有企業管理的物、事、人三權合一,對國有企業管理做到不越位、不錯位、不缺位,以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等。由此,即便是國資委制定的《上市公司國有股權轉讓暫行辦法》,其主要條款也只能是用于規范國有股東的行為,而不能“越位”、“錯位”到規范“流通股持有主體和非流通股持有主體談判行為”。我們確信,這樣的規定不會貿然推出。
國有股減持和上市公司股權全流通問題,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政策性,是我們必須直面的重要問題之一。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不可只由職能部門來決定,而應當繼續遵循廣泛征求意見,由國務院層次來加以決定。雖然涉及的方面、范圍將很廣泛,但根本的原則就是,實現“政資分開”、“不與民爭利”。
尊重上市公司股權分割的歷史,按照市場經濟的談判原則,制定一個透明公開的定價機制,國有股流通問題將迎刃而解。這也將成為國有產權革命的標志性事件。
【對話達人】事務所美女所長講述2017新版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表中高企與研發費那些表!
活動時間: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動性質:在線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