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31 00:00 來源:郭文革
「摘要」受國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系于去年春夏在全國高校開展了一次教育信息化現狀調查。調查發現,在我國教育技術研究與應用領域,財政政策的研究幾乎是個空白,以致高校的技術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與效益比很難作出科學評價。本文作者受調查結果啟發,在此較詳細地介紹了美國高校技術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指南,以期引起學校管理層的重視。
「關鍵詞」大學; 教育信息化; 技術基礎設施; 財政政策
「中圖分類號」G4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179(2003)01-0047-04
2002年3月至8月,受教育部高教司的委托,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在我國高校首次進行了“中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現狀調查”。調查中,筆者主要負責數據的檢查和匯總處理。從調查數據中,我們發現有兩個重要問題急需引起學校管理層的重視:一是大學沒有一個專門的部門集中管理技術基礎設施方面的資金投入,很多數據是推算出來的;二是對技術基礎設施中涉及到的概念術語使用混亂,一些數據明顯不合邏輯。
調查表明,大學內部和大學之間需要對技術基礎設施中涉及的設備和人員進行分類,形成相對一致的描述術語和統計口徑,分清各個項目的生命周期,從而為各種設施的建設和更新編制適當的財政預算,以保證大學技術基礎設施能夠隨著技術發展的步伐得到更新,為人才培養創造有利條件。
本文介紹了美國開展的一項研究工作,以供國人參考。這項研究的主要成果是設計了一個技術基礎設施術語表,并按照每一種設施的生命周期為其設計了資金來源。
一、 簡介
信息科學與技術的發展為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帶來了深刻的變化,教育,包括高等教育也不例外。然而,由于對技術的作用缺乏完整的認識,目前高等院校的管理者們還不知道怎樣制訂信息技術計劃、怎樣為技術基礎設施的建設籌措資金、怎樣維護信息技術系統的運轉,以更好地發揮信息技術在大學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方面的作用。
沒有人否認信息技術對大學的重要性,但是,也沒有人能夠準確地估算技術基礎設施的成本,為信息技術的發展制訂長期的財政支持政策。目前大多數大學的財政政策僅限于遠程教育或教育技術方面。這樣的財政政策不能解決大學普遍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制訂信息技術的長期計劃、維護技術基礎設施的良好運轉。
為了了解信息技術財政政策方面的現狀,美國LUMINA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基金會資助了一項相關的研究計劃。該研究以問卷調查、電話訪談和個別面談的方式進行,對象包括聯邦、州和大學負責財政計劃的負責人及部分專家。調查發現了下列幾方面的問題:
一是被調查者普遍認為信息技術是大學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通過互聯網為學習者提供遠程課程,為在校學生提供網上支持服務;利用網絡訪問圖書館資源,管理學校的科研、教學信息,提高學校的管理效率等,這些措施在現代大學的治理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二是大學之間的“數字化鴻溝”越來越明顯。越是大的、富有的大學,越容易找到足夠的資金,保持他們在技術上的“與時俱進”;而越小、資金越緊張的大學,他們的技術設備就越落后。互聯網絡的開放性,曾被人們視為解決教育公平問題的有效手段,而越來越多的事實正在表明,技術手段本身并不能解決公平性問題,相反,不平等卻越拉越大。
三是被調查者普遍認為制訂信息技術計劃和預算雖重要,但難度很大。由于存在以下困難要素,因此制訂信息技術計劃和預算并非易事:
——大學長期采用的財政政策不適應技術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管理。傳統上,大學的基礎設施主要是建筑物和大型教學儀器設備,這些材物的生命周期比較長。按照公認會計準則,大學通常在若干年攤消其價值,然后再申請專項基金來更新這些材物。而計算機、網絡設備和軟件系統的生命周期通常在5年以內,5年后其價值就可能降為0.為了保持大學技術基礎設施的先進性,大學必須在5年內找到更新的資金,這對大學的財政政策是一個挑戰。
——技術基礎設施內容復雜,既包含網絡建設這樣的固定資產投資,又包含維護費用和人員管理這樣的經常性支出項目。由于大學的管理者們缺乏對技術基礎設施的詳細了解,缺乏一套公認的名詞術語,及對技術基礎設施中各部分的內容進行明確的分類和界定,因此,一套共同的技術基礎設施術語對于大學管理者之間交流信息、制訂政策是很有幫助的。大學可以按照術語中所界定的內容,制訂相應的長期或短期資金計劃,以保證技術基礎設施的良好運轉,為大學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撐。
——沒有明確的技術基礎設施投入與回報的機制,使技術基礎設施的長期發展受到資金短缺的制約。很多大學從聯邦或者州政府得到大筆的資金,進行技術基礎設施的建設,建設完成以后,缺乏配套的管理維護資金,以致系統的長期發展受到影響。
基于調查中發現的上述問題,研究者認為大學在制訂技術基礎設施財政計劃方面存在的兩個主要的問題是:
● 缺乏一個可供討論技術基礎設施的共同的術語表。
● 大學沒有就信息技術方面的支出建立長期計劃。嚴格地講,大學信息技術支出方面的管理仍然處于無序狀態,沒有在支出與長期或短期資金流入之間建立匹配關系。
二、 信息技術財政計劃現狀
在很多大學,技術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問題一直是個棘手的問題。美國EDUCAUSE在最近對美國大學開展的一項與信息技術和資源管理有關的調查中,要求被調查者按照重要性程度對27項內容排序。這27個選項中包括技術支持服務、數字圖書館建設、知識產權保護等。最后的排序結果顯示,信息技術建設排列在首位。
調查中問到“哪一項策略對學校未來的發展將產生最大的影響?” 遠程教育排在第一位,信息技術的財政政策僅排在第四位。
美國Market Data Retrieval(MDR)對大學技術方面的支出狀況專門做定期的調查。調查的內容主要是大學在管理和學術方面硬件設備和軟件系統方面的支出。按照2000年的調查數據,MDR估計在1999至2000年間,大學在硬件和軟件支出為27億美元。其中,學術方面的硬件支出為12億美元,用于管理方面的硬件支出為7.278億美元,軟件方面的總支出大約為7.628億美元。由于上述支出只是大學在硬件、軟件方面的支出,沒有計算大學在基礎設施建設、人員工資、技術培訓和其他方面的支出,所以,大學在信息技術方面的總支出要遠遠大于27億美元這個數字。這是一筆龐大的開銷,由此也說明大學建立技術基礎設施財政計劃的重要性。
Kenneth C. Green從1990年開始,每年在美國進行Campus Computing Project的調查。到去年為止,該調查已歷經了13年,獲得了寶貴的連續發展狀況的數據。從13年的跟蹤調查顯示,信息技術財政計劃一直是大學面臨的主要問題。在2000年的調查報告中,大學面臨的主要問題,排在第一位的是信息技術融入到教學中,第二位的是對教師和學生提供技術支持,而提供技術設備更新資金列在第三位。Green指出,設計長期的信息技術財政計劃一直被認為是學校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在我們看來,這一方面說明建立財政支持計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說明大學至今還不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中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現狀調查”發現,從重要程度上來看,中國大學將“提供校園網絡技術支持服務”、“通過Web提供在線或遠程教育”、“把學術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結合在一起”、“幫助教師在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分列在前四位。而把“提供資金支持替換過時的硬件和軟件”僅列在第5位。必須注意,由于中國大學的信息化進程從整體上比美國起步晚,且目前處于大規模技術基礎設施建設時期,故尚未考慮生命周期、尤其對于制訂長期的信息技術資金計劃未能提到議事日程,似乎情有可原,但對該工作的重要性已經有所意識。
三、 技術基礎設施術語表
由于信息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大學的管理人員對眼花繚亂的新設備、新技術缺乏了解,所以很難對設備更新的情況進行有效管理。數年前投入巨資購買用于教學的電視和衛星接收設備,隨著計算機網絡大潮的推波助瀾,他們又花巨資建設有線的互連網絡,現在隨著無線網絡技術的逐步成熟,很多大學又開始進行無線網絡的建設。
技術的飛速發展意味著新名詞新術語的層出不窮,也使得設計一套公共的技術設施分類術語的工作變的異常艱難:沒有一套公共的術語,不僅很難制訂技術基礎設施的長期財政計劃,也使得大學只能以臨時性措施來應對技術基礎設施的支出問題。
大學在制訂預算時,通常是把資金分成很多個獨立的項目,其中包括實物產業、基礎設施(如供電系統、給排水系統、熱力系統和電話系統等)、維修保養、教學科研、學生服務等等。這樣的預算框架不能用來制訂技術基礎設施的預算,因為技術基礎設施的建設與以上的每一項都有關系。一個大學的管理信息系統,既能夠為學校和各系的管理工作提供幫助,也能夠為教師的教學、科研提供信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支持服務。
由于術語使用的不確定,大學內部的各個部門很難就信息技術規劃問題一起討論,制訂有效的技術基礎設施財政計劃更是無從談起。所以,我們急需設計一套技術基礎設施的專用術語。這套術語要具有足夠的靈活性,且能夠適應技術的快速變化。除此,這套術語還能夠對技術基礎設施中涉及到的所有項目進行分類,幫助我們建立資金預算框架。
在廣泛調查的基礎上,我們把大學的技術基礎設施分為三大類:建筑設施、系統設施和人員設施。
建筑設施是指嵌入到建筑物中的設施,其中包括:建筑物中預留的線槽;網絡線和電源線;電力和電源接頭等。
系統設施是指連接各種技術元件的設備。如,計算機網絡系統設施(包括連接各種設備的軟件系統,以及網絡運行所需的硬件設備)、Modem 、路由器、交換機和集線器等。系統設施可以連接數據、音頻、視頻和多媒體系統,所以無線技術也屬于系統設施。這一類型可以分為如下子類:
——數據系統:包括計算機、打印機等數字化設備;學校內部的局域網。理想的數據系統不僅包括校內的局域網,還應包括校外的國際互聯網,學校的和教師、學生家里的計算機,以及各種類型的數據庫等。除此,數據系統還包括為用戶提供的各種服務,這些服務可能是由學校的網絡管理部門開發的,也可能是由校外的各種機構提供的收費服務,例如公共圖書館查詢和檢索服務和其它網絡服務。
——語音系統:它包括雙向語音通信系統。理想的語音系統應當具有足夠數量的通話線路,支持語音通信和聲音郵件。
——視頻和多媒體系統:能夠向校內校外傳送各種格式的視頻節目。理想的視頻多媒體系統能夠在大學內部和大學之間傳送雙向交互的視頻課程。
人員設施是指維護整個技術基礎設施有效運轉的人力資本,包括網絡管理人員、培訓和技術支持人員、課程內容開發人員、管理支持人員、為學生提供教學支持服務的技術人員。
傳統上,大學的基礎設施主要指建筑物和設備,不包括人力資本。在網絡日益普及的今天,從事課程內容開發和技術支持服務的人力資本在基礎設施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所以,他們應當屬于大學技術基礎設施的一個組成部分。
設計技術基礎設施術語表的主要目的,是對基礎設施進行分類,按照不同的類型來編制財政預算,為每一種類型的設施尋找合適的收入來源,從而支持大學技術基礎設施的可持續發展,為大學教學科研活動提供及時的強力的技術保障。
四、 學校籌集資金的方式
長期以來,大學的管理結構與公司制的企業有著很大的差別。大學通常只考慮如何申請經費,然后把申請到的經費全部花掉,很少考慮資金的滾動發展問題。在傳統的預算結構中,只列舉長期項目(土地和建筑物)和一些臨時性支出,很多大學把技術基礎設施看作是一項資產,而不是一項支出。其實,由于在技術設施方面的投資經常面臨更新,所以這方面的投入更像是運營支出,而不是一種資產。
在美國,很多州通過收取專項稅收來為大學提供技術更新資金。例如在Missouri州,教育電視系統的建設資金就完全來自于錄像帶出租收入稅。New Jersey和Montana通過一次性專項撥款為大學提供技術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美國高等教育經費短缺的現象也很普遍,加上技術基礎設施更新很快,學校需要從多種渠道籌措建設資金。目前,美國大學通過下列方式為基本建設籌集資金:
——發行債券(Debt Financing):包括普通債券和收益債券,籌集資金,進行長期項目的建設。例如,學校通過發行收益債券建設學生宿舍,用學生宿舍的收入來償還這筆債務。
——與產品銷售商簽訂長期合同:學校可以和產品(設備、軟件系統和服務)銷售商簽訂長期的合作合同,以低廉的價格獲得技術設備。有的學校采取租賃設備的方式得到所需要的技術產品和服務;有的則采用資源外包的方式,把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工作完全交給公司運作,成本和收益由雙方分擔。提供服務的公司通常與很多學校簽有類似的協議,其可以在較大范圍內發揮人員和設備的優勢,通過規模經濟效應來降低成本。
——循環基金(Revolving Funds):循環基金需要有種子基金,運作方式與投資基金相似,即先利用種子基金給技術項目貸款,然后從項目的收入和節約的成本中獲得收益。循環基金可以用來更新學生宿舍和書店。在書店和學生宿舍中使用新技術可以增加收入,降低成本。
——向用戶收費:在2000年的Campus Computing Survey中顯示,美國很多大學向學生收取技術使用費。收費有兩種形式:一是在入學時向學生收取技術使用費;二是按照學校提供的服務項目收費。向用戶收取使用費,可以獲得穩定持續的收入。這部分收入可作為經常性支出的資金來源。
——電子商務:包括所有的通過Internet獲取收入的方式。校園中典型的電子商務有兩種方式:一是請企業到學校的門戶網站來做廣告;另一種是通過校園網把學校出版的書籍、制作的各種紀念品等產品、商品銷售給校外的消費者。在美國,有的學校還嘗試通過網絡開辟新的市場,如把傳統的學校教學和服務改造成可以市場化的投資機構。電子商務進校園受到很多人的非議,認為它影響了大學的形象和聲譽。
——聯合采購(Consortia):這種方式不能獲得收入,但卻可以降低大學的成本。調查發現,很多州組成了由大學、州政府、聯邦政府等組成的聯合采購團體,一起談判采購所需設備和系統。這種方式的優點是省錢,缺點是需要協商合作,周期比較長。
我們可以按照以上各種收入途徑的特點,根據技術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推薦下面的籌資方式:
建筑設施的主要資金來源:州政府的專項基金,州政府或者學校發行債券,也可以通過借貸的方式來為建筑設施籌集資金。
系統設施的主要資金來源:州政府撥款、學生學費和從各種渠道獲得的專項資金。
人員設施的主要資金來源:州政府的稅收、向學生收取的技術設施使用費,也可以從其它渠道獲得的資助。
五、 結論和建議
近年來,國外教育技術研究的熱點逐漸從單純著眼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轉到了注重從學校管理、政策等更宏觀的層面研究信息技術對學校教學帶來的影響。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僅改變了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增加了教學媒體,更重要的是它可能帶來整個學校在機構和組織方面的變化。
2002年秋季,OECD國家在法國召開了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Policy Challenges for Education研討會。會議討論了信息通信技術發展對學校政策制訂帶來的挑戰。會議的主要議題包括三個方面:
ICT與教育公平有兩個子議題:如何使用ICT提供更多教育機會?及提高弱勢學生的成績?
ICT和教育資源政策有三個子議題:如何按照教育發展的需要制訂教育資源政策?資源政策對學生獲取資源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教育部門和社會組織對ICT在教育中的作用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教育技術管理制度、規章和法律框架有三個子議題:如何制訂政策促進ICT在教學中的應用?教育法規對ICT在學校的應用會產生什么影響?通信等公共政策對學校使用ICT會產生什么影響?
此文對我們的啟示也許就在于,我們應當從更宏觀的層面研究與教育技術相關的問題。
「參考資料」
[1]Funding the "Infostructure"-A Guide to Financing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in Higher Education
[2]ICT: Policy Challenges for Education Planning Meeting - Agenda and Issues Paper
「作者簡介」
姓名:郭文革
出生:1966
性別:女
職務: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技術系副教授
【對話達人】事務所美女所長講述2017新版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表中高企與研發費那些表!
活動時間: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動性質:在線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