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05 00:00 來源:
人們有理由對中國目前外債的現狀表示樂觀。國家外匯管理局15日公布的中國外債最新統計數字顯示,在所有中國登記的外債中,結構日趨合理,償債風險正逐步降低,同時國家仍具有較強的還債能力。
中長期外債繼續上升
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數字,到1999年12月底,中國登記外債余額折合美元為1518.3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57.9億美元,增長4%。其中中長期外債為1366.5億美元,比上年末增加79.5億美元,而短期外債余額為151.8億美元,比上年末減少21.6億美元。
觀察這組數字,人們可以發現一個有意義的現象,那就是外債結構的一增一減,實際上這種變化從1998年就已經開始了。當時的中長期外債余額比1997年增加150.8億美元,而短期外債余額則減少8億美元。到1999年末,這一變化更加明顯,中長期外債上升6.2%,短期外債下降12.5%。
這種外債結構上的變化無疑是有益的。
因為按照國際金融界的評判標準,一個國家的外債結構是否合理,關鍵看其短期外債與全部外債余額之比。如果這一數字低于20%,那么就表明其結構的合理性,相反則預示著一種危險。根據這一慣例,目前中國短期外債占全部外債的份額為10%,遠遠低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
國際上這種警戒線的劃定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在短期外債比例較小的情況下,整個外債的償債年限被分散了,無形中就是分散了償債壓力,吸取亞洲發生金融危機國家的教訓,近幾年來我國十分注意限制借用短期外債的比例,以防范金融風險的沖擊,已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這在外債結構中得到驗證。
償債能力依然較強
在分析外債結構的同時,人們更加關注的是償還外債能力的問題。因為如果國家不能及時償還外債,那么無論對政府還是對老百姓而言,都會面臨一場災難。
一般來講,一個國家的債務率是其全部外債余額與GDP之比,國際上常常將這一比例在20%以下均視為正常。根據這一方法計算,目前我國的債務率應當為15.3%,與債務不合理時的警戒線還有一段距離。在這一事實面前,人們不必對我國的外債現狀心存擔憂。
從另一個角度看,人們仍然可以得出較為樂觀的結論。對于償債能力,國際上還有一個評判標準。分析家們往往將外匯儲備與短期外債之比,看作償債能力的高低,認為這一比例如果是大于1就很合適。根據統計數字,去年我國的外匯儲備余額為1547億元,將其與1999年短期外債相比,最后的數字是大于10.外匯儲備是短期外債的10倍,這就意味著我國仍具有較強的償債能力。
盡管人們完全可以消除對中國償債能力的懷疑,但這并不表明中國外債現狀完全令人滿意。從公布的數字看,在1518.3億美元的外債中,國務院部委借入的主權債務余額為473億美元。但由于這種外債多是用來投入基礎設施建設,根本不可能創匯,因此是有一定風險的。而非主權外債的減少,在某種程度上表明這些機構借債能力的降低,因此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對話達人】事務所美女所長講述2017新版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表中高企與研發費那些表!
活動時間: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動性質:在線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