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09 10:02 來源:肖學
一、擴大消費需求是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路徑選擇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總需求由三部分構成: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出口需求。為促進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我國應該堅持走通過刺激消費、拉動內需的發展道路。
投資與消費的矛盾,最直接的宏觀后果是,GDP中能夠用于國民分配的數量長期相對壓縮。這也部分地解釋了,為什么擴大內需的政策很多,效果卻并不明顯。一旦投資形成的供給不能被消費所吸收,產品的積壓和生產過剩是不可避免的,經濟就潛在著大起大落的風險。因此,只有成功地擴大消費需求,才能擴大投資需求和提高投資效率。
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直接或間接的拉動作用可以從我國十多年的經濟運行得到驗證,消費需求始終是我國經濟增長最根本和最穩定的推動力。目前,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約束已經由短缺時代的資源供給約束轉變為市場需求約束,決定生產規模和投資規模的主要因素變為市場需求規模。從社會再生產來看,投資需求不過是中間需求,只有消費需求才是真正的最后需求,消費需求的規模擴大和結構升級才是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從下表可以看出,消費需求對我國GDP的貢獻率(即最終消費年新增加領占GDP年新增加額的比重)一般占到55%以上,是三大需求(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凈出口需求)中份額最大的部分。它雖然沒有投資需求和出口需求變化那樣活躍,但它是對經濟增長影響慣性最大的部分,也是國家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
三大需求因素對GDP的貢獻率 (單位:%)
消費 |
投資 |
凈出口 | |
1991 |
61.8 |
35.3 |
2.9 |
1992 |
61.7 |
37.3 |
1.1 |
1993 |
58.5 |
43.5 |
-2.0 |
1994 |
57.4 |
41.3 |
1.4 |
1995 |
57.5 |
40.8 |
1.7 |
1996 |
58.5 |
39.3 |
2.1 |
1997 |
58.2 |
38.0 |
3.8 |
1998 |
58.7 |
37.4 |
3.9 |
1999 |
60.1 |
37.1 |
2.7 |
2000 |
61.1 |
36.4 |
2.5 |
2001 |
59.8 |
38.0 |
2.2 |
2002 |
58.2 |
39.2 |
2.6 |
2003 |
55.5 |
42.3 |
2.2 |
2004 |
53.0 |
44.2 |
2.8 |
資料來源:根據《2005年中國統計年鑒》有關數據計算。
二、我國依然面臨消費需求不足的狀況
從消費規模看,在按支出法計算的GDP中,2004年為75440億元,比1978年的2239億元擴大33.7倍,但這期間的最終消費率(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反而從62.1%下降到53%,成為1978年以來的最低點。按照世界銀行的統計,2003年全球平均固定資本形成率約為23%,最終消費率約為77%,中國要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2個百分點。最終消費率水平低,說明在GDP的分配和使用中消費的擴張力低,尤其是居民消費的擴張力低。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動力來自投資,但同時投資又消耗掉了大部分經濟增長的成果,消費增長在兩大需求增長中明顯處于滯后狀態。
從人均消費水平看,2003年,全國居民的人均消費水平為現價4058元,按當年匯率計算,只有490美元,比1978年提高了4.4倍,而同期人均GDP提高6倍。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水平提高的速度,明顯慢于人均GDP提高的速度。與國際水平比,目前中國人均消費水平大概只相當于歐美發達國家的1/20到1/30左右,我國的人均消費處于偏低水平。在人均消費水平的城鄉對比中,城鎮提高,農村降低。城鄉人均生活消費支出比,1978年為2.68:1,2004年提高到3.29:1,城鄉生活差距呈擴大趨勢。2004年,農民消費隨就業和收入增長有所提高,但基礎還不牢固,還未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機制。
從消費結構看,2004年,全國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食品開支占總消費開支的比重)平均為42.45%,其中,城鎮為37.7%,農村為47.2%.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對貧富國家生活水平的評價標準,恩格爾系數大于59%為貧困型,50-59%為溫飽型,40-50%為小康型,30-40%為富裕型,30%以下為最富裕型。中國目前整體上處于小康型階段,老百姓的生活開支更多用于生存型消費上,發展型、享樂型和娛樂型的消費所占比例還較小。
總體來看,我國消費需求處于滯后狀態,消費需求不足的狀況亟待改善。
三、影響消費需求的財政因素
(一)稅收變量。
在封閉經濟條件下,社會總需求(AD)是由非財政部門的消費需求(c)、投資需求(1)與政府部門支出(G)三部分組成,即AD=C+I+G.其中消費需求C是國民收入Y和稅收T的函數,即C=C(Y,T);投資需求是真實利率的函數,即I=I(R),因此,社會總需求的公式又可以進一步表示為:AD=C(Y,T)+I(R)+G.在這里,假設I和G都不變,只改變稅收T,在C是T的減函數的情況下,減少稅收可以使非政府部門的消費需求擴大;反之,則縮小。不同的稅種對其影響的方式與程度是不盡相同的。(1)個人所得稅。增減個人所得稅,是調節居民收入水平、從而調節居民消費和儲蓄行為最直接的手段。提高個人所得稅,減少個人的可支配收入,削減居民消費支出,具有抑制消費需求的效應;反之,則具有擴張消費需求之效應。(2)公司所得稅。公司所得稅增稅,減少可利用的內部資金,投資的預期收益下降,具有抑制民間投資的效果。而且,公司所得稅增稅,通過減少股利所得而具有抑制居民消費支出的作用。在公司所得稅可以轉嫁的情況下,產品價格上升,導致實際收入下降,因而具有抑制消費需求的作用;反之,則具有擴張消費需求之效應。(3)消費稅。消費稅增稅,使產品的含稅價格上升,導致消費者實際可支配收入減少,造成民間消費支出減少。消費稅增加對低收入階層的課稅負擔加重,由于低收入階層的消費傾向一般較高,故消費稅的增加將會降低消費者需求總量;反之,則能較大程度地擴張消費需求。
(二)收入分配政策。
我國的消費增長整體上慢于投資增長,表現為消費需求長期不足,一個重要原因是過大的收入差距造成過大的消費差距。
從城鄉看,城鄉收入比從1978年的2.58:1提高到2004年的3.21:1,城鄉消費比也從2.68:1提高到3.29:1,城鄉收入差距擴大導致城鄉消費差距擴大。在城鄉各自內部,收入差距也很明顯。1998年,城鎮居民最高收入戶和最低收入戶的收入相差4.4倍,2003年擴大為8.5倍;農村居民最高收入戶與最低收入戶的收入2000年相差5.5倍,到2003年擴大為7.3倍。
從行業看,2000年平均勞動報酬最高行業與最低行業的報酬之比為2.62倍,2003年擴大為3.98倍,2004年進一步擴大為4.25倍。
要擴大全國居民的消費需求,應當在完善收入分配體制、縮小收入差距的基礎上,建立公平消費模式,促進高、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協調增長。
(三)社會保障政策。
擴大居民消費,不僅需要政策方面的鼓勵、刺激和引導,而且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首先是要建立一個讓居民消費沒有后顧之憂或后顧之憂較少的制度,這就是社會保障制度。
1992年以后我國的改革戰略從補貼和福利轉向市場,這直接觸及了影響消費者行為的制度因素,如公費醫療、義務教育、全面就業、退休福利等都面臨著解體的危脅,不斷地給人們以風險信息,社會福利制度解體和社會保障制度不確定,既強化了居民對收入的低預期,又直接要求規避風險內生化,人們必須調整收支結構及收入在消費與儲蓄上的比例,可能推遲消費而增加儲蓄。1978年末,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占GDP的比重為5.8%,2004年超過9.0%.在龐大的社會儲蓄壓力下,即使企業和政府加快投資,也難以改變銀行的巨額存貸差。
三、穩健財政政策刺激消費需求的對策
在當前投資持續高增長和消費需求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優化投資消費結構,刺激消費需求是保持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關鍵。要優化投資消費結構,擴大消費,穩健財政政策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尤其要重視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村居民消費。
增加城鎮居民收入:一是加強對城鎮困難群體和低收入者的補助,完善城鎮“低保”制度,落實最低工資制度,根據物價上漲情況,適時調整和提高“低保”與“最低工資”的補助標準。二是調整和完善企業分配制度。鼓勵企業在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增加職工工資性收入,規范國有企業管理層的收入,合理控制壟斷行業職工收入的過快增長。三是改革和完善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的工資分配制度。目前,公務員工資水平在社會不同行業工薪收入中排位中等或偏下,與公務員的整體素質及所承扭的職責和工作任務不相適應。通過改革,建立正常的公務員工資水平決定機制和工資增長機制,實現公務員工資分配的科學化、規范化和法制化。事業單位工資分配制度可參考公務員工資分配制度改革的原則來進行。
農民增收的根本出路在于“非農化”。一方面,要延長農產品加工鏈條,實現生產產品的“非農化”;另一方面,要加快戶籍制度、土地流轉制度、社會保障制度以及行政區劃體制的改革步伐,以“人口城鎮化”為核心推進城鎮化,方便和鼓勵農村居民外出打工和定居,實現農村居民的“非農化”。同時,要進一步完善農村稅費等項制度,取消農業稅后,要推進有關配套改革措施,進一步健全縣鄉財政體制。要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和水利設施的投入,實行對農民種糧和購買化肥的直補政策。要加強農村商品流通設施和商業網點、水電路以及通訊設施等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民的居住和消費環境,為農村居民擴大消費創造良好條件。
(二)完善收入分配機制,加強對個人收入的稅收調節。
當前我國個人收入差距比較大,收入差距的擴大相對抑制了消費需求的擴張。這種情形對消費極為不利,同時也不利于社會穩定與和諧。要加快改革和完善有關稅制,加強稅收調節個人收入分配的作用。
1.調整和完善個人所得稅。加強對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要求個人所得超過一定數額的高收入者,必須依法自行申報。稅務機關可以按。熙(稅收征管法)的規定,對不申報或申報不實的納稅人處以不同程度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將來條件成熟時,應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
2.調整和完善消費稅。適當調整征收范圍,將普通消費品逐步從稅目中剔除,將一些高檔消費品、資源消耗品、不利于環保的產品納入消費稅征稅范圍。同時,要優化稅率結構水平,根據經濟發展和消費結構的變化情況,對稅率明顯偏高的部分應稅品目適當降低稅率,對需要加大調節力度的適當提高稅率。
3.研究設立物業稅。目前房地產開發建設環節的稅種有城市房地產稅、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應當合并后統一設立物業稅;稅負水平依據現行房地產稅收和房地產開發建設環節收費負擔測算確定。
總之,要加強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保護合法收入,取締非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緩解社會貧富懸殊矛盾,體現社會公平。
(三)加強社會保障、教育、衛生等工作,進一步解除居民消費的后顧之憂。
1.堅持以人為本,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由政府提供的社會保障,其受益對象應是包括農村居民在內的全體公民,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的重點是要構建覆蓋城鄉貧困人口的全國統一的社會救助制度,將社會保障制度覆蓋到全體社會成員。
2.完善以社會救助為核心的社會保障體系。由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高,構建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更應重視社會救助。一是要完善城鄉社會救助制度。目前,多數城市已基本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許可的范圍內,可以進一步完善城市社會救助制度。而農村社會救助目前大多只限于對五保戶、特困戶的救助和災害救助。完善農村社會救助制度也應著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要完善養老保險制度。對于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要探索基金保值增值的辦法和途徑;對于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按照“個人繳費為主、集體補助為輔、政府給予政策”的原則,建立個人賬戶積累式的養老保險。
3.加大財政對科技、教育事業的支出比重。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嚴格控制經濟建設費支出比重,通過精簡機構、裁撤冗員,減少行政事業費支出比重,將壓縮出采的經費重點用于科技、教育事業。加大財政對基礎教育和研究、義務教育的支出比重,要完善義務教育的免費教育和非義務教育學生的資助制度。從國際社會來看,許多國家對學生免費提供基礎教育,并對貧困學生的高等教育提供資助,這樣有利于消除貧困,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當前我國財政收入有了很大的增長,應該而且有能力加大對基礎教育的投入。
4.盡快構建覆蓋全社會成員的多層次的醫療保障制度,解決城鄉居民的醫療保障問題。穩步推進城鎮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醫療衛生系統,加強管理,提高醫療服務。在農村,可以探索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對患病的農村困難群眾進行醫療救助。此外,建立重大公共傳染疾病的防治保障制度,也是完善醫療保障制度急需解決的問題。
(四)優化產業結構,協調產業發展,實現產需之間的互動,促進消費。
從產業角度看,國家的強大和富裕需要工業和服務業,而國家的穩定需要農業。因此,未來我國產業發展的國家戰略應當是實施“農業穩固、工業強國、服務富國”的產業協調發展戰略。在當前面臨消費需求不足的條件下,尤其要加快發展服務業。
由于服務業本身有很多部門就是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業需求和供給的增長必然擴大服務部門的就業規模,同時,還會吸收來自其他經濟部門中轉移出來的剩余勞動力。充分就業是充分消費的物質保障和心理保障,讓原本不能獲得收入的人以最有效、最公正的手段獲取收益。同時讓在職人員減輕工作崗位韻壓力,增強未來樂觀的信心。雙管齊下,啟動市場,促進消費,發展生產,增加就業,形成良性的經濟發展循環。對此,政府財政可通過稅收優惠、財政投融資及政府采購等手段,加大對服務業的扶持力度。
【對話達人】事務所美女所長講述2017新版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表中高企與研發費那些表!
活動時間: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動性質:在線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