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軌以及我國加入WTO后財務會計國際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原有的類型多樣的財務會計理論結構日益暴露出其弊端,不符合實踐發展的需要。為了完善財務會計的理論建設,以便更好地指導我國的財會實踐,那么,在我國建立統一的財務會計理論結構就成為一種必要。這種統一的財務會計理論結構的建立所涉及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本文僅就其原因、意義、指導思想、應遵循的原則、邏輯起點、主要內容等方面作一初步探討。
我國傳統財務會計理論結構弊端
在我國的傳統財務會計理論體系中存在四種不同類型的財務會計理論結構。下面分別就這四種類型的財務會計理論結構各自存在的弊端加以分析。
會計假設—基本原則—財務會計準則型規范結構。這種結構側重考察財務會計現實系統運行和發展的內在規律性,強調客觀環境對財務會計的制約作用,其結果是這種結構的三個理論要素在邏輯上不一致,前后不連貫,會計假設和基本原則難以指導準則型規范的制定,而準則型規范又主要從財務會計慣例中挑選出來。
財務會計目標—基本原則—財務會計準則型規范結構。這種結構把財務會計目標即財務報告的目標和財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要求作為發展和制定財務會計原則和準則的最高層次概念,強調財務會計信息對決策的有用性,而往往忽視了財務會計現實系統運行和發展的內在規律性,其結果是這種結構中目標的形成缺乏強有力的制約機制,理論研究具有明顯的實用主義傾向,對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揭示不夠。
統一會計制度—財務會計方法、程序、任務及財務會計屬性、本質、職能、對象型規范結構。這種結構服務于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要求,把財務會計理論理解為社會經濟制度的反映,亦屬于需求導向型結構。與財務會計目標—基本原則—財務會計準則型規范結構相比,這種結構是宏觀的,不是微觀的。這種結構經實踐證明,從統一會計制度中歸納、綜合財務會計方法、程序、任務、屬性、本質、職能和對象,是違背研究的邏輯順序的。這種財務會計理論研究主要是說明性和解釋性的,很難揭示財務會計現實系統運行和發展的內在規律性。
財務會計基礎理論—制度型規范并列結構。在德國、法國等實行制度型規范的國家,它們的財務會計規范主要來源于國家法律、規章和制度,其財務會計基礎理論的研究受學術圈內觀念的影響,主要引進了美、英等國的會計假設、基本原則、基本要素理論,采用演繹的方法孤立地進行研究,結果是財務會計基礎理論與制度型規范既脫節又制約其發展。
此外,從整體上看,我國原有的財務會計理論結構缺乏統一性,無法從總體上把握財務會計理論體系的歸屬,仍帶有計劃經濟時期“條塊分割”的色彩,是我國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會計理論建設不完善的一個表現。這同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加快財務會計國際化進程的要求不適應。因此,需要建立我國統一的財務會計理論結構。
建立我國統一財務會計理論結構
意義和指導思想
意義:建立財務會計理論結構,能夠使我們從總體上把握財務會計理論體系的歸屬,明確財務會計理論體系同會計理論體系的關系,掌握財務會計理論體系本身應由哪些內容組成以及這些內容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而形成財務會計學術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為深入探討財務會計理論提供線索和啟示,促進財務會計理論能夠更好地指導財務
會計實務。
指導思想:應當在充分甑別和借鑒各種財務會計理論結構觀點的基礎上探討和建立我國統一財務會計理論結構。
應遵循的原則
整體性原則由于財務會計理論結構是把各種財務會計理論按照一定邏輯關系所組成的有機整體,故需從財務會計理論結構的整體出發進行全面、系統的思考,促使各組成部分內容有著科學的定性、恰當的定位和明確的方向,以求財務會計理論結構的整體最佳。
結構性原則該原則要求財務會計理論結構各組成部分必須按照其內在聯系進行排序,各組成部分的聯系應當具備一定的緊密度和穩定性,這樣才能保證財務會計理論結構內部的整體性。
層次性原則該原則要求財務會計理論結構各組成部分必須按照由高至低或由低至高的層次排列,以便形成垂直系統層次或橫向水平系統層次,注意層次與整體、層次與層次之間的相互制衡關系。
動態性原則由于財務會計理論結構是人們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對財務會計理論的理念總結,故動態性原則要求人們以發展的眼光研究財務會計理論的過去概貌、現在狀況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和變化規律。
邏輯性原則該原則要求財務會計理論結構各組成部分應前呼后應、協調統一、首尾一貫、渾然一體,具有內在的邏輯一致性。我國統一財務會計理論結構的邏輯起點
建立統一的財務會計理論結構,離不開對其邏輯起點的選擇。只有選擇好財務會計理論結構的邏輯起點,才能把其內容順利地、合乎邏輯地展開,并使之得到充分的闡述。而且,財務會計理論結構正確與否及其對財會實踐指導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邏輯起點選擇的正確性和科學性。關于財務會計理論結構的邏輯起點,理論界先后有“本質起點論”、“對象起點論”、“假設起點論”、“目標起點論”等多種構想。
財務會計理論研究的起點,應直接反映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反映財會領域中本質的、必然的內在聯系,并成為整個財務會計理論結構體系中的最高層次和財會確認、計量、記錄及報告的導向。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的統一,才能充分發揮財會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顯然,財會的本質作為一個純粹理論性的范疇并不具備這樣一些特性。在財會諸范疇中,只有財會目標才能具備上述特性。因為財會目標直接反映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并根據環境的變化作適當調整,它是財會實踐的出發點和歸宿。所以,必須把財會目標作為財會理論研究的起點,才能建立比較完善的統一的財務會計理論結構。
我國統一財務會計理論結構的內容
我國統一財務會計理論結構的內容應包括基礎理論層次和應用理論層次兩個部分。它們有各自的研究任務和構成要素。
研究任務
就基礎理論層次而言,主要研究和解決財務會計實踐最一般、最本質的規律及原理。其既研究財務會計實踐總體的一般規定性,即財務會計的定性、定職和定位,又研究財務會計諸要素的一般規定性,探討財務會計理論體系同社會環境的相互關系,在此基礎上總結財務會計實踐的原則和財務會計實踐的前提,尋求其它學科對財務會計理論體系所提供的理論支持和方法支持。對財務會計理論發展趨勢的預測等,也都是財務會計基礎理論層次所要解決的問題。
就應用理論層次而言,主要研究和解決財務會計實踐的具體操作對象、方法及報告與披露,最終形成財務會計的規范形式。財務會計的應用理論層次是以基礎理論層次為指導,主要制定和實施各項財務會計實務規范。而財務會計實務規范貫穿于財務會計應用理論的全過程,它是引導和制約財務會計工作的標準,評價財務會計工作的依據,同時它又是引導財務會計工作朝特定方向發展的行為機制。
構成要素
基礎理論層次的構成要素應包括:財務會計的社會環境理論;財務會計的目標理論;財務會計的定性、定職和定位理論;財務會計的行為主體理論;財務會計的要素理論;財務會計的方法理論;財務會計的循環理論;財務會計的假設和前提理論;財務會計的信息理論;財務會計的理論基礎(如其它學科對財務會計的影響等)。
應用理論層次的構成要素應包括:財務會計的實務規范理論;財務會計實務規范的設計理論;財務會計的監督理論。
建立統一財務會計理論結構的重要問題
研究生產力、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同財務會計理論結構的關系,是我國構建統一財務會計理論結構時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在這里,側重探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同財務會計理論結構的關系。
生產力、生產關系要求財務會計理論結構與之相適應。如果現有的財務會計理論結構已經不利于財會實踐的發展,違背了生產力、生產關系的發展要求,那么,它就要被調整。而上層建筑則通過財務會計的法規體系對財務會計理論結構施加強制性的影響,并對財務會計目標提出要求,以保證各有關利害團體都能得到相關、可靠的會計信息,促進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
生產力、生產關系決定財務會計的生產要素。如:構成財務會計平衡公式的三個要素(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都由現實的生產力、生產關系決定。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形成一定的生產方式。而財務會計的平衡公式恰好體現了某一會計主體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結合。因為,財務會計的平衡公式是: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公式左邊的資產代表了一個會計主體在某一日期的生產能力,既包括實物與非實物形態的資源,又包括人力資源,而公式右邊的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則代表一個會計主體在某一日期的資產權益,體現該會計主體的生產關系。
上述會計平衡公式反映了資產的存量,而揭示資產流量的平衡公式是:利潤=收入-費用,這個公式揭示了會計對象中的利潤、收入和費用三要素之間的關系,圍繞著資產(生產能力)的增減變動及增減變動的結果而展開,費用說明資產即生產能力的投入量,收入體現資產即生產能力的產出量,利潤則代表兩者之間的差量。
而在
現金流量表中,現金的流入量、流出量和凈流量則是對資產的投入量、資產的產出量,以及投入量與產出量兩者之間的差量按收付實現制確認的結果。
可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
資產負債表揭示的內容,具體體現為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生產力在一定時期的增減變動及增減變動的結果通過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加以揭示。財務會計理論及其方法需滿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展的要求,并隨之發展而發展,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了各種財務會計理論的產生,諸如各種資產的計價理論、人力資源理論、會計人員的素質理論、管理體制理論等;生產關系的發展形成各種權益理論,諸如業主權論、企業論、企業主體論、剩余權益論、基金論等。由于構建會計平衡公式的出發點不同,導致各種權益理論下會計平衡公式兩邊所包括的內容不同,因此,不同權益理論下的會計平衡公式體現了不同的生產關系。總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導致了各種財務會計理論、權益理論的出現,從而導致原有的財務會計理論結構進行調整,以適應其發展要求。
參考資料:
1.葛家澍,中級財務會計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于玉林,現代會計理論結構[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
3.魏明海,會計理論新體系探索(一)[M],中山大學出版社,1994
4.陳國輝,會計理論體系研究[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