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逐漸從生產職能中分離出來的一種管理職能,其本質是對經濟業務進行客觀、真實、正確地反映。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會計已經不再單純地
記賬、算賬和報賬,其功能延伸至參與管理和事前決策,但為所有者、經營者、使用者提供客觀真實的會計信息仍然是它的主要職能。然而客觀現狀是會計信息嚴重失實,存在大量做假、造假情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第十三條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變造會計
憑證、會計
賬簿及其他會計資料,不得提供虛假的會計報告。會計人員是上述資料的直接經辦和提供者,會計信息失實會計人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況且誠實守信、客觀公正是會計職業道德的起碼要求。
會計具有社會屬性,會計崗位一般從屬于單位,目前存在的會計信息失真狀況,是會計受社會方方面面因素制約的結果。
會計工作是在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期間和貨幣計量等會計假設的前提下進行的,有關收入、成本、費用的確認、計量和攤銷需要在合理的會計估計及權責發生制的核算制度下進行,會計假設、會計估計、權責發生制給會計信息中的虛假數字以生存的土壤。
政績考核催生假信息。現行的許多行政考核辦法中牽涉到的考核數據很多來自會計資料。為了達到理想的考核結果,不怕違反法規和公德,通過各種手法布置安排下屬企業、單位違心地提供虛假數據供他們完成和超額完成考核指標,這是媒體所披露的許多人升官發財屢試屢驗的法寶之一,官出數字、數字出官是政績升遷與假信息之間千絲萬縷因果關系的深刻寫照。
利益驅使是會計信息失真的關鍵因素。減少企業利益流出,爭取所有者利潤最大化是業主的終極追求,會計人員替業主打工,其中的利益關系是明擺著的。在造假情況相當普遍,提供了假信息又不至于造成嚴重損失時,有的會計人員就會違心地替業主效力。
為稅務、銀行、工商及政府機構等有關部門提供信息也是會計的職責或企業經營活動所必須,但各個會計信息使用單位的使用目的各不相同。比如銀行,考察企業的償債能力、運營能力、盈利能力、發展能力及其他綜合評價指標,確定是否對有關企業提供貸款是它們的使用目的。指標合格的企業才能貸款,對償債能力差的企業貸款肯定不放心,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但往往不少企業的報表起初交給銀行時不符合要求,退回重做后卻又能貸款了。明知造了假甚至變相教其造了假就能貸款了,企業為了資金需求當然會去做這個假。銀行的這種信用管理辦法,客觀上已使自己增加了經營風險,又有致他人不遵循職業道德之嫌。
有關法規與經濟發展環境不協調也給會計信息不一致以可能。如新的企業會計制度的核算要求與稅收法規之間的嚴重分離,使會計核算中產生了大量的調整內容,有時甚至需要另設稅收會計進行核算,這為企業設置兩本賬打下了伏筆。
信息傳播媒體、相關軟件的多樣性也是一個因素。設想政府、稅務、銀行、企業使用的信息數據全都聯網的話,假信息不是很難生存了嗎?
正因為會計誠信受整體社會環境的影響深刻,單純靠會計誠信教育、或指望會計職業道德水平單方面的提高,就根本解決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是不現實的。應在要求會計人員提高職業道德水平的同時重視全社會的職業道德教育;加強法制建設、建立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法律體系,加強法制宣傳和執法力度;改變干部政績考核辦法,根治地方保護主義,努力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充分發揮先進科學技術生產力的作用;從軟件、硬件上,從防范與治理兩方面,雙管齊下,標本兼治,才能從根本上消滅假賬,還會計信息以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