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國家稅務總局發布數據,今年上半年全國稅收收入穩定較快增長,累計完成32553億元(不包括關稅、耕地占用稅和契稅,未扣減出口退稅),比上年同期增長30.5%,增收7606億元。
這個讓人喜憂參半的數據,不僅讓人想起近段時間以來,從民間到學者再到部分學者型官員,都有呼吁減稅的聲音。
學者和學者型官員的聲音,主要針對的是宏觀經濟和財政收入問題,討論的是稅收結構和經濟結構之間的關系,討論稅收到底現在是否過度抽取了民間財富,反思以稅收作為主要收入的國家財政收入,18年來每年的增長速度都超過了20%,這個速度遠遠超過了年均GDP增長速度和國民收入增長速度。福布斯稅負痛苦榜的數據表明,在2007年,中國是亞洲經濟體中稅負最重的國家,全球排名第三。據著名經濟學家周天勇測算,以2006年政府財政收入接近3.2萬億元加上預算外收入來看,我們真實的稅負已達31%至32%.以至于享有“中國經濟學家的良心”之美譽的吳敬璉日前疾呼“眼下到了該減稅的時候”。
民間的聲音主要集中在兩塊:一是普通民眾通過實際生活的樸素感受有感而發,因為物價上漲幅度居高不下,而工資卻沒有什么增長,個人所得稅沒有什么變化,大家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而且,雖然國家統計局的CPI數據一直也就徘徊在8個點左右,但實際上民眾感覺到的壓力不止于此,尤其是在食品價格上就能有明顯感覺。如果你每天在外面吃早餐,這個感覺就會更強烈,三毛錢的包子漲成四毛錢的時候,它的上漲幅度是33%,四毛錢的包子漲到五毛錢的時候,它的上漲幅度是25%。看上去這好像不是什么科學數據,但這就是很多經濟學大家告訴你的“生活經濟學”,而普通百姓所能感受到的正是這種“生活經濟學”,因為它與百姓的生存狀態最直接。正因如此,網絡上有很多人在呼吁減稅,并列舉了這兩年來一些食品的價格進行比較。
另一方面是,中小企業的有關人士因為生存困難也在發出聲音。雖有地方就中小企業倒閉專門辟謠,說不存在這回事,但是,有些地方很多中小企業支撐不住的報道見諸報端,有些數據讓人看上去都有些震驚。其實,關于這個問題根本沒必要有太多爭議,因為在中小企業融資難沒有徹底解決的情況下,閉著眼睛你也能想出來,面對緊縮銀根和人民幣對外持續升值這兩大壓力,它們的困難首當其沖。
數據顯示,我國的稅收70%以上由中小企業創造,80%左右的就業由中小企業解決。也就是說,中小企業的問題不僅是稅收問題,更是關系到就業這個老大難問題。而且,不僅關系到城市就業問題,還關系到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國家工商總局副局長鐘攸平此前曾表示,目前在全國個體私營經濟領域就業人數已近1.3億人,很大一部分是農村轉移出來的剩余勞動力。在中小企業陷入困境的情況下,你很難想象一些省份進行的“工資倍增計劃”能夠如期實現。在體制內外仍然涇渭分明的條件下,能夠實現“工資倍增計劃”的人,恐怕大部分只能是那些體制內職員。
但是,面對上述有關減稅的呼聲,也有專家提出了不同意見。國家稅務總局科研所研究員張培森就表示:“考慮到物價的因素,今年上半年的稅收增速比較正常,如果沒有這樣的增速,那么財政支出的壓力會更大。在結構調整和稅制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地穩定增加收入,只會對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改善環境節能減排有利。”“化解經濟下滑的風險應該從結構上考慮,不能簡單地要求減稅�!倍�,財政部7月8日下發通知表示,今年以來由于自然災害頻發,特別是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加大了財政支出壓力。預計明年的支出壓力較大,要求各部門做好增收節支工作。
減稅與否的爭論肯定還會繼續,是否有結果現在來看還不可能有結論。但需要指出的是,稅收高速增長除了讓普通民眾感受到壓力之外,是否還可以感受到一些更實際的好處呢?換句話講,如何讓民眾感覺到稅收增長不僅對國家有益,而且對他們也有益處呢?近來,東莞采取向低收入者發放紅包應對物價上漲之事,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在此,我們暫且不褒貶此事,卻需要思考由這件事情引發的命題:稅收高速增長到底該如何“讓民眾分享到果實”、實現“藏富于民”呢?
在實行選舉政治的國家,稅收問題幾乎是個繞不過去的問題,每個候選人都需要提出亮出自己的觀點,他要告訴民眾加稅你們能夠得到什么好處、減稅如何保證你們的公共福利不會受損。我們固然有自己的特殊國情,但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推進之下,也應該向民眾詳細解釋他們在稅收高速增長中可以得到什么益處。如果不想過多解釋,那就需要讓民眾在實際生活中能夠切實感受到,讓他們覺得在物價上漲和人民幣對內貶值的情況下,稅收激增對他們是好事而不是相反。道理很簡單,無論在哪個國家,稅收增加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正如2006年時任財政部常務副部長的樓繼偉所說:“稅收工作的重心不僅是籌措更多的稅收收入,更重要的是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要求�!苯洕l展的要求不必多講,社會發展的要求至少要包括公共物品的供給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